《優哩婆濕》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印度古代詩人,劇作家迦梨陀娑(約公元350—472年之間)的劇本。全劇分5幕,描寫天宮仙女優哩婆濕與地上國王補盧羅婆娑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天女與國王一見鐘情,難舍難分。他們暗中幽會、傾訴衷腸。天女因在天宮演戲把劇中人名念成了情人的名字,被逐出天界,指令她見到兒子的面容再返回。她到下界與國王同居,相親相愛。一次出游,優哩婆濕誤入無垢林(女人不能踏入的森林),變成一株藤蔓。國王四處尋找,最后得一團圓寶石,她才恢復原形。爾后見到已經長大的兒子,按天令必須返回天庭。正在憂傷離別之際,傳來天帝旨意:國王曾助天神滅惡魔有功,允許優哩婆濕作為他的正式妻子,白頭偕老。全劇在太子灌頂禮(正式策封太子的儀式)和舉宮歡慶中結束。
劇作塑造了優哩婆濕這個勇于追求、大膽潑辣、用情專一的女性形象。她是美麗的天女,愛上人間的國王,愛得執著真誠,初次相見,是國王將她從惡魔手中救回,她從驚嚇中睜開雙眼,見到勇武的國王,想到的是“惡魔成全了一件好事。”她簡直不愿從國王身邊走開,借故項鏈被掛,回頭暗送秋波。被驅逐天界、貶斥下凡,她徑直來到王宮,和處于熱戀中的國王開玩笑,從后面蒙住他的雙眼,沒有遭貶的愁容,沒有閨秀的嬌羞,只有與情人相聚的歡樂。對國王的深情,還表現在對兒子的態度上。她很愛兒子,但見到兒子必須與情人分離,她忍受了棄子的痛苦,兒子出生就偷偷交給別人撫養。作為母親,她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劇中的國王也是作為真摯愛情的化身來刻劃的。他有國王身份,但劇作里沒有涉筆他的宮中事務和治國政績,而是著力表現他對優哩婆濕的深情。與天女離別后的朝思暮想,四處尋找優哩婆濕的瘋狂狀態,相思之苦或離別之愁,塑造了一個在愛火中煎熬的男性形象。作品通過對理想愛情的描繪和贊頌,表達了當時人民對愛的要求和愿望,也在客觀上表現出當時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實。劇作結構緊湊,矛盾迭出。由天女呼救開始,經過幽會被拆、王后生妒、天女失蹤、母子相見等情節,矛盾一個個出現,又一個個解決,導向劇終大團圓。幕幕有沖突,但又張弛相間。自然描繪是劇本的突出特色,或烘托氣氛,或對比心境,甚至作為劇中角色參與劇情,都繪聲繪色,活靈活現。第四幕國王尋找天女,詢問途中的山川河流、動物植物,情景交融,成為印度古典文學的名篇。劇中人物純潔真誠的愛,富于浪漫氣息的神話色彩,抒情性的戲劇基調,形成劇作明麗、平和、舒展的藝術風格。
上一篇:《眾神渴了》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偽君子》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