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濕潤潮意,
水洗石塊的氣息,
——時間的不穩(wěn)定時間!
山坡側(cè)面的陰影,
寒冷而赤裸,一無所有。
腳底下砂礫的閃光,
腐殖樹葉的滋味,
——沒有運氣的聲音的嘴唇!
黎明時分的嘆息,
什么事也沒有發(fā)生。
夜展現(xiàn)出滿是露水的
田野的新鮮清凈,
——孤零零的,只有它的芳香!
以四面八方的空氣,
準備著最純潔的花開放。
生活的寧靜有多么好。
但是思想?yún)s在流逝……
——這陣樂聲來自哪里?
那是一團密密的云,
充塞在星星與風之間。
(王央樂 譯)
【賞析】
梅雷萊斯的詩歌和當時盛行的本土詩歌不同,她十分注重詩歌的內(nèi)容和意義,題材廣泛而深刻。本詩的形式雖然具有傳統(tǒng)詩歌的特色,但以隱喻表達內(nèi)容的方式卻極具現(xiàn)代主義特色。
第一節(jié),詩人綜合了各種感官,首先捕捉了泥土的“濕潤潮意”。我們在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描寫泥土的都是“泥土的芬芳”或者“泥土的氣息”,但是梅雷萊斯卻賦予泥土以質(zhì)感,把泥土帶給人們的“潮意”以“濕潤”一詞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詞語之間的這種巧妙的組合給人一種“陌生化”的感覺,讓人從新穎的角度重新去看“泥土”的特性。而“水洗石塊”本來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可以發(fā)出嘩嘩的聲音或者給人的視覺強烈的沖擊力,但梅雷萊斯卻用了“氣息”一詞,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水石之間柔韌的、長久的抗衡。但是隨后的破折號卻筆鋒一轉(zhuǎn),用“時間的不穩(wěn)定時間!”一句把時間的流逝和不穩(wěn)定性與“泥土”和“水洗石塊”這兩個鮮明的意象聯(lián)系起來,詩歌頓時變得深奧,頗具哲理的意味。接著作者又選用了“寒冷而赤裸,一無所有”的“山坡側(cè)面的陰影”這個意象,奠定了整首詩陰冷、悲觀的基調(diào)。
第二節(jié),詩人給我們連續(xù)列出幾個常見的景象,“樹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生命的顏色的象征,那一抹生機勃勃的綠色讓人產(chǎn)生希望的活力,可是詩人眼中的樹葉卻是“腐殖”的。黎明時分,一切都該從黑暗當中醒來,可是詩中卻說:“什么事也沒有發(fā)生。”嘴唇是用來發(fā)聲的,能把人的喜怒哀樂都表達出來,可是詩中的嘴唇卻是“沒有運氣的聲音的嘴唇!”在此,詩人又用了反常化的手法引起我們對于存在的這個世界的思考,世界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第三節(jié)中出現(xiàn)了“新鮮清凈”的 “滿是露水的”的田野,可是,即使是這樣的田野,也有無法擺脫的孤獨寂寞,因為它沒有漫山遍野的野花,沒有郁郁蔥蔥的樹木,而只是“孤零零的,只有它的芳香”的存在。似乎“田野”在這里是人類和人類存在的象征,具有多重的意蘊,雖然痛苦、孤獨地存在,但不管怎樣,它還能用“四面八方的空氣,/準備著最純潔的花開放”。畢竟還是有希望存在的,只要有希望在,那么存在就是有意義的。
詩歌最后一節(jié)進一步引發(fā)了主題,時間不停地運動,給人帶來思念,帶來幻想,也帶來失望和痛苦。生活是辯證的,因為當你在享受“生活的寧靜”,慢慢長大、成熟、明白更多道理的時候,你也要承受思想“流逝”的代價,而這就是生活,這就是詩人在“夜”中的懷想!其中,有些詞帶有多重意蘊,比如那充塞在美麗的“星星與風之間”的“一團密密的云”既可以喻指生活中的陰影,也可以解釋為人們對于整個宇宙進行的多種多樣的思考與探索,這使詩歌具有多重解讀的可能性,充滿了張力。
就藝術特色而言,詩人傳承錘煉佳句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打破時空的界限,省去通常的鋪陳,甚至突破一般的意念連貫,于平凡處見驚奇,聚萬朝于須臾,縮千里于咫尺。在詩歌韻律方面,詩歌簡單的形式中孕育著無窮的變化,既不完全拘泥于音步,也不勉強湊韻,押韻也多押近似的“半韻”或“鄰韻”,有時干脆無韻。因此,格式整齊勻稱,具有一種和諧美。同時,還把個人感情表現(xiàn)得十分的溫婉纏綿,物我相融,回味無窮。
(黨嘯林)
上一篇:《夜 [加拿大]埃貝爾》讀后感
下一篇:《夜 [法國]李勒》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