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36—1973
【介紹】:
女性實驗小說家,出生于薩塞克斯的不萊頓,從小和母親一起生活,很早就輟學去從事自己最感興趣的戲劇表演和創作,但是不久便決定放棄戲劇表演,選擇文學創作為終身職業。1964年奎因發表了處女作《伯格》(Berg)。小說描述了一個年過四十的中年男子來到海濱偷窺其父親的風流逸事,并企圖殺死父親的故事。小說內容中的俄狄浦斯情結顯示了弗洛伊德思想對女作家的深刻影響,而作品中現實與夢境交錯回環的晦澀描寫,模糊曖昧的內心獨白,開頭和結尾重合的圓圈式故事布局,不用標點符號的連綿長句,卻令讀者不忍卒讀。但試驗性的寫作手法不僅使《伯格》取得了成功,而且使作者獲得了游歷歐洲和美國的費用。在出發前,奎因基本完成了又一部作品,那就是1966年出版的《三人行》(Three)。在這本通常被視為其代表作的小說中,奎因延續了自己對男女三角戀愛主題的探索,但流動的視角和飄忽的人物關系增加了閱讀的難度,許多情境片斷需要讀者自己參與重新組合才能得到較明確的理解。接下去的兩部作品《通道》(Passage,1969)和《特里普蒂克斯》(Tripticks,1972)都是根據其在歐洲和美國的游歷寫成的。《通道》描寫了一個女孩來希臘尋覓不知下落的兄長的故事。女孩尋兄的歷程也是她尋覓自我身份的心路歷程,兄長就是她靈魂的一部分化身。小說采用了松散的日記片斷形式,同時加入作者本人的幻想式評論?!短乩锲盏倏怂埂肥亲骷业淖詈笠槐拘≌f。它以一種挖苦戲謔的語氣嘲弄美國社會的種種弊端,但是敘述方式仍然隱晦迷亂。1973年奎因由于精神錯亂自殺身亡。當時,她正在創作第五本小說《未標記的國家》(The Unmapped Country),其中部分章節曾于1975年發表??蚴且粋€孜孜以求于小說形式創作的女作家,其略感突兀的“形式大于內容”的傾向在評論界好評不多,晦澀的故事也令普通讀者望而生畏。但是她那種先鋒式的創新勇氣和沉湎于形式實驗的熱忱仍然能使自己在當代英國文壇占有一席之地。
上一篇:《奈保爾,維·蘇》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奧凱西,肖恩》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