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奧多利克(Theodoric,約454—526)東哥特人首領,意大利的東哥特王國國王。他是中世紀早期諸蠻族國王中的突出人物,特別是他統治意大利時期的活動,引起了史家諸多評議。
公元三世紀起,哥特人由北方遷入黑海沿岸,并漸依德涅斯特河為界分為東哥特和西哥特兩支。后東哥特依附于西侵的匈奴。454年,匈奴人首領阿提拉死,東哥特趁機擺脫匈奴的羈絆,經東羅馬皇帝同意,西行遷入多瑙河南岸的潘諾尼亞地區。據說東哥特其時以“三兄弟”為首,其中的提烏德米爾即為狄奧多利克之父。這些東哥特人逐漸結成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而以提烏德米爾為軍事首領。公元471年提氏死,狄奧多利克被推舉繼任其職。
488年以前,狄奧多利克率領的東哥特人主要活動在今之巴爾干半島,征戰擄掠,幾經遷徙。這時的東哥特人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大約只知“可以用流血的方式獲取的東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無能。”名義上他們是東羅馬皇帝的盟友,向東羅馬索取歲金,但并不聽從東羅馬的指揮調度。
提烏德米爾死后不久,狄奧多利克就領著東哥特人由潘諾尼亞南下進入默西亞。此時另有一些東哥特人居住在色雷斯,其首領也叫狄奧多利克(史稱“斜眼者”狄奧多利克)。東羅馬皇帝芝諾輕慢“斜眼者”,而封狄奧多利克為“大將軍”和“總督”,甚至將其納為“繼子”,意在使“斜眼者”和狄奧多利克兩相火并。478年,東羅馬同“斜眼者”開戰,力促狄奧多利克進攻他的同族。由于東羅馬許諾了若干好處,同時又想削弱“斜眼者”,狄奧多利克遂移兵南下色雷斯。
兩軍相遇,雙方都有很多親屬在對方營中。“斜眼者”騎馬走來,高聲叫罵狄奧多利克:“撒謊的孩子,你是個瘋子!族人的叛徒!你這個傻瓜,不知道羅馬人的計謀是什么!羅馬人正等著我們哥特人自己來消滅自己。”聽了這些話,狄奧多利克手下的東哥特人不愿作戰,都請狄奧多利克收兵。于是狄奧多利克與“斜眼者”隔河相商,決定彼此不再斗爭,共同對付東羅馬。從這件事實看來,狄奧多利克當時的權力還受人民大會相當的制約。他這時還只是軍事民主制時期的首領,而不是專權的國王。
481年,“斜眼者”死,所部東哥特人為狄奧多利克收容,于是他實力大增,成為東羅馬的心腹之患,487年,甚至攻至君士坦丁堡城郊。正值此時,芝諾得悉統治意大利的奧多阿克與東羅馬叛將有勾結。其后,奧多阿克又兩度擊敗芝諾支持的魯吉安人。于是東羅馬與奧多阿克的關系驟然緊張。狄奧多利克趁機向芝諾要求去意大利,征伐廢黜西羅馬末皇羅慕路自立的奧多阿克,而芝諾也正巴不得擺脫東哥特人的侵擾,所以同意了他的請求。狄奧多利克之進軍意大利,此時尚無遠大的政治志向,只是為了取得供東哥特人居住的土地和獲致財富金錢。他對芝諾說,“倘若此去得勝,我作為你的兒子和仆人,理應將這個王國作為你贈賜的禮物加以掌管;而你所疏遠的那個人(按:指奧多阿克),將元老院置于專制的枷鎖之下,使羅馬國家的一部分慘遭他的奴役,此乃不合情理之事”。
從488年秋天起,東哥特人對意大利的征服歷時近五年。奧多阿克及其部下拼死抵抗,一時血流成河、生靈涂炭。這期間,狄奧多利克表現得兇猛好武、殘忍狡詐。公元490年,狄奧多利克將奧多阿克圍困在拉溫那,但久攻不克。直到493年春,在拉溫那主教幫助下,得誘使奧多阿克投降。十天之后,狄奧多利克手刃自己的對手于酒宴之上。奧多阿克的妻兒和部下也被殺戮殆盡。據說,這以后東哥特人即推舉狄奧多利克為王。
隨狄奧多利克到意大利的東哥特人約有十萬之眾,主要居住在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狄奧多利克奪取奧多阿克部下的土地分給他們。羅馬的皇田和羅馬地主的一些土地也被占取。土地在東哥特人中的分配是不平等的。在羅馬剝削關系的影響下,東哥特內部分化加劇。以狄奧多利克為首的東哥特貴族逐漸成為新興的封建主,與一些羅馬舊貴族合流,成為新興封建國家東哥特王國的統治階級,壓迫、剝削羅馬和東哥特的下層人民群眾。
狄奧多利克是東哥特王國最高統治者,握有立法、司法、行政各項大權。由他任免官吏,征召軍隊作戰。狄奧多利克周圍的東哥特宮廷貴族在政治生活中最有勢力,他們不僅參與決定國家大事,也受國王之托監督地方事務。軍隊完全由東哥特人組成。羅馬人不得入伍,并嚴厲禁止他們攜帶武器,即使小刀也在被禁之列。但狄奧多利克也著意籠絡羅馬舊貴族,利用他們的傳統勢力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在給東哥特人分配土地時,對羅馬地主的利益觸犯較小,而且注意策略。這一點受到羅馬舊貴族的欣賞。狄奧多利克任命羅馬元老利伯里為最高行政長官,讓他負責土地分配。當時人談到東哥特人從羅馬地主取得土地時曾說,“利伯里既聯結了東哥特人與羅馬人兩個民族的財產,也聯結了他們的心。比鄰而居往往是相互敵視的根源,而此次這些人卻能和諧相處。”并說羅馬人雖失去了一些土地,卻得到了東哥特人的保護,得以安寧地享用余下的地產。實際上土地可能并未劃分給東哥特人,而是由東哥特人取得羅馬人地產收入的三分之一,因此沒有引起大的動蕩和沖突。
政治上,狄奧多利克多方面借重羅馬舊貴族。早在490、493年,他就曾兩度派遣羅馬貴族、元老院領袖法斯烏斯出使君士坦丁堡,希望通過他的活動,東羅馬能承認自己在意大利的統治地位。平日在狄奧多利克周圍也有許多羅馬舊貴族擔住重要官職。其中最著名的有卡息奧多,他長期擔任狄奧多利克的秘書官。此人文辭優美、辯才敏捷。屬于羅馬舊貴族中親東哥特一派。狄奧多利克和他私交亦深,常互相談論治世哲理、掌故逸聞。狄奧多利克對羅馬舊貴族是利用和鉗制并重。那些出身顯貴、在元老院影響大的人尤其受他的猜忌戒備。例如對法斯烏斯就是如此,后來借口他強占民田而罷其官職。
“我們不能強迫人信仰,因為人不能違背自己的意志而有所信仰。”這是狄奧多利克的名言。東哥特人信奉阿利烏斯教,與羅馬人信奉正統基督教有別,宗教信仰上的分歧又與民族矛盾聯系在一起。狄奧多利克倡導宗教寬容。羅馬人自己也承認,“他于正宗信仰絕無敵意。”傳說狄奧多利克曾處死一個羅馬基督教教士,這是因為此人為取悅于他而改宗阿利烏斯教。狄奧多利克的宗教政策有明確的政治目的,旨在穩定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因此他也不允許羅馬基督教徒過于猖狂,曾嚴厲制止拉溫那基督教徒對猶太人的迫害。當時在意大利羅馬基督教會中,有反對接近東羅馬和親東羅馬兩派。兩派之爭在498年選舉教皇時十分激烈,相持不下,于是請狄奧多利克裁決。為了抗衡東羅馬的影響,他支持反羅馬的辛瑪古斯當選。
雖然狄奧多利克為維護新興封建國家東哥特王國作了很大努力,但對于奴隸制度和舊的羅馬國家機器,并不曾予以徹底的清算。“狄奧多利克法令”今存154條,基本沿襲羅馬舊法,對奴隸制度不僅未予廢除,反而有所保護。羅馬元老院,羅馬的官制、稅制,羅馬的自治城市,都加以保留。狄奧多利克宣稱自己熱愛元老院,誠心誠意地遵循羅馬諸皇帝的法令,要使野蠻的東哥特人接受羅馬文明,遵守法律和秩序。東哥特王國實際上當然不受東羅馬的控制,但狄奧多利克對東羅馬的奴隸主政權名分上卻處處不敢僭越。他從不曾在公文上用自己的年號,所鑄錢幣鐫以東羅馬皇帝的頭象。狄奧多利克發布的法令稱為“通令”(edicta),以示同羅馬皇帝的法律(leges)有別。這種“通令”,羅馬的最高行政長官就可發布。這些情況顯然和東哥特封建主出身蠻族、文化落后有關。他們缺乏統治經驗,不得不沿用羅馬舊制。童年時代的狄奧多利克曾作為人質居住在君士坦丁堡,在那里長大,受羅馬文化影響較深。這種個人經歷也使他傾向于以羅馬國家為原型來建立和統治東哥特國家。
狄奧多利克的這些措施受到一部分東哥特將領的反對。他們本來就不滿狄奧多利克專權自重,使軍事民主制的傳統日益削弱。更不滿卡息奧多這樣的人對他們發號施令。500年,狄奧多利克巡視了羅馬城,在元老院發表演講。他敦促修繕羅馬城附近的海港,以保證對羅馬市民的口糧供應。他還組織了盛大的賽車活動,與羅馬市民同樂。就在這期間,發生了東哥特將領的叛亂,不過迅速為狄奧多利克所平定。
到了狄奧多利克晚年,東哥特王國同東羅馬奴隸主政權之間、同羅馬舊貴族中奴隸主殘余勢力之間,矛盾日益激化。東哥特貴族往往以武力威脅羅馬地主,與之爭奪土地和勞動力,羅馬舊貴族中疏遠、敵視東哥特的情緒逐漸加強。意大利的基督教會原來與東羅馬教會矛盾比較大,518年,查士丁即東羅馬皇帝位,在他及其侄子查士丁尼 (后為皇帝)的斡旋下,東西方教會的矛盾有所緩和。這又助長了意大利內部反對東哥特、接近東羅馬的勢力,而東羅馬對這一派勢力則大力支持。狄奧多利克也轉而對反對東哥特的羅馬舊貴族實行嚴厲鎮壓。
523年,元老阿爾比茹斯等人寫信給東羅馬皇帝,陰謀反對東哥特。事發之后,元老院內分為兩派,以鮑特烏斯為首的一些人極力為阿爾比茹斯辯護,甚至揚言要代之受過,企圖以此要挾。狄奧多利克將鮑特烏斯處死,后又將他的岳父、為之喊冤的元老辛瑪古斯也處死。524年,東羅馬大肆迫害阿利烏斯教派。狄奧多利克為此派遣羅馬教皇約翰赴君士坦丁堡,要求停止迫害行動。約翰在東羅馬受到盛大歡迎,并為查士丁尼行加冕禮。約翰回意大利后,狄奧多利克將他囚禁,不久死在獄中。他的葬禮成了羅馬基督教徒的一場示威。
526年,狄奧多利克病死。他的外孫阿特拉里繼位,而由其母愛瑪拉森掌握實權。此后的東哥特王國內外不安、政局不穩,終于為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所滅。
上一篇:海明威
下一篇:狄德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