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戈爾·薩沃維奇》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蘇聯作家李帕托夫(1927—1979)的長篇小說。青年人伊戈爾·薩沃維奇·戈利佐夫生長在特權階層的家庭里,從小備受寵愛,養尊處優。大學畢業后,在父親的安排下成為當時擔任區蘇維埃執行委員會主席、后晉升為州蘇維埃執行委員會第一副主席的女婿。不到30歲便當上某木材流送公司副總工程師,還得到公司經理的許諾,將接替他父親的總工程師的職務。他的工作由其父越俎代庖;憑借家庭的地位權勢,他周圍自有一些人從各方面奉承拍馬;他享有各種特權,尋歡作樂,精神空虛,患“內源性憂郁癥”,正當年富力強之時,已覺得自己無異于一個悲哀、疲倦的老人。一次,他酒醉后斗毆,暴露了他參與在兒童游戲場非法修建車庫的事,受到州委第一書記的嚴厲批評。父親由于深受刺激死于非命,岳父因與修車庫事件有牽連而受到嚴厲處分。這時,戈利佐夫有所醒悟,要跟周圍環境一刀兩斷,摒棄車庫、汽車以及副總工程師職位,重新開始生活。
戈利佐夫是一個“新的社會典型”。作者對他所過的寄生生活以及空虛的精神世界的揭露是頗為嚴厲的,但對他的遭遇又很同情。他小時候曾是一個機靈聰明的孩子,大學畢業時還想干些事。后來,他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但他總是擺脫不了家庭、環境的制約,以致越陷越深,成為家庭和周圍環境的犧牲品。這就揭示出主人公蛻化過程與環境的內在聯系。作者把社會上出現戈利佐夫這一現象歸結為一種“幼稚病”、“社會消極癥”,揭示出小說的中心思想,指出塑造這樣的人物形象是旨在對“幼稚病”、“社會消極癥”作斗爭,向在生活中只是獲得而不做任何貢獻的人作斗爭,向生活中享有特權的人們進行戰斗。
小說的情節曲折緊張,不僅寫主人公的現在,而且寫他的過去,并把二者糅合起來;但結構還嫌松散。由于作品觸及社會現實的迫切問題,所以發表后引起廣泛的反響。有的評論把它視為“生活的教科書”,是一幅“大膽的生活畫面”;有的評論者則批評“小說的描寫大部分局限在與廣闊的世界絕緣的環境中”,指出“現實生活中是否有‘戈利佐夫’性格?我們在小說中得不到對這個根本問題的答案”。
上一篇:《仲夏夜之夢》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伊戈爾遠征記》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