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建民 【本書體例】
【原文】:
予其懲而(1),毖后患(2)。莫予荓蜂(3),自求辛螫(4)。肇允彼桃蟲(5),拼飛維鳥(6)。未堪家多難,予又集于蓼(7)。
【鑒賞】:
《小毖》據(jù)傳為周成王所作,這是他自責自悔、自警自戒之詞。詩的本事?lián)份d: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叔父周公旦代行天子事。但周公之弟管叔鮮和蔡叔度因懷有異心,便制造流言蜚語,散布國中,說是“周公將不利于孺子”。成王輕信讒言,將周公調往東京洛陽駐守。后來管、蔡勾結殷紂之子武庚起而叛亂,王朝處于大動蕩之中。至此,成王大夢初醒,趕忙接回周公,使之率師討平了叛亂,挽救了國家的命運。過了幾年,周公致政,成王親政。在他親政并朝見大臣時,回首往事,愧悔交集,他痛心疾首地檢討了以往的過錯,并決心從此謹慎行事,以防再發(fā)生禍患。
全詩一章八句,可作三層讀。
開首兩句:“予其懲而,毖后患”。意思是我痛戒以前輕信管、蔡的讒言,今后應當謹慎從事,以防再發(fā)生禍患。這是成王從切膚之痛中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之談,后人把它概括為“懲前毖后”的成語,用以表示受懲于前,謹慎于后,不再重犯以前的錯誤。應當說教訓是深刻的,經(jīng)驗具有普遍性。這是成王發(fā)言,也是全詩的綱領。
接下六句即圍繞這一綱領——“懲前毖后”的主旨而展開。
前四句寫懲于前。《毛詩后箋》作者胡承珙解釋“莫予荓蜂,自求辛螫”二句說:‘莫予’與‘自求’,文意呼應。莫者,無也。言往日之事,無有曳使我為之者,乃我自求辛螫之害耳。所言極是。它把握并準確道出了成王痛心惡己、引咎自責的態(tài)度和心情。作為最高當政者的成王,在錯誤面前虛懷若谷,敢于承擔全部責任,而不遷怒于他人,充分體現(xiàn)了作為一代賢明之君嚴于責已,寬以待人的恢宏氣度和博大的胸懷,這是值得贊許的。
以上兩句暗指管、蔡之亂的禍患并道出自責自悔之情。“肇允彼桃蟲,拼飛維鳥”,是以形象化的比喻總結性地說明防微杜漸的大道理。兩句說,我過去知道慎于初始,不能防患于未然,豈知小患不防,其后必成大禍,今日方信小鳥也可變成大鵬。林伯桐《毛詩識小》解此兩句說:“蓋謂惡之始萌甚小,似桃蟲耳;不能慎之于小,則積惡至大,如桃蟲之終為大鳥耳。”桃蟲變大鳥的比喻,形象說明了管、蔡、武庚之禍,起初甚小,后來至大,險至于不可收拾。這一比喻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察微知著,防患于小;因為螻蟻之穴,可以潰堤。
懲前是為了毖后。最后兩句,詩意又推進一層,寫成王自知年青,不堪國家多災多難,如今又身處辛苦之境,冀愿賢臣助我一臂之力;作者也決心謹慎從事,努力治理天下,避免自己再度陷于困境之中。末兩句,遙應詩首兩句,也正是作者致意之點,進一步強調和深化了全詩主旨。
此篇寫得短小精悍,頗富理趣。它深刻地揭示了一個帶有辯證性的哲理:謹于防小,則可杜絕大患;反之,不能慎之于小,其后必成大禍。作為一個最高統(tǒng)治者,能注意察微知著,防患于未然,是頗有識見,也是難能可貴的。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并不流于空洞平直的說教,而是化抽象的道理為具體生動的形象,以草蟲作比喻,深入淺出,頗有理趣。桃蟲變大鳥的意象,既具有深刻的哲理,又富有委婉含蓄之美。這種說理方法,頗類莊子為文,引類取譬,啟人深思。甚至可以推斷,《莊子》中鷦鷯和大鵬的意象便可能是由此生發(fā)演化而來。“筆意清矯,思致纏綿”(《詩經(jīng)原始》),確是本詩最為突出的特點,這對于寓勸戒箴砭之意于其中的哲理文寫作來說,同樣具有啟迪意義。
另外,本詩通過成王自責自悔之辭和他痛心罪己、知過必改的行動的記述,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心地光明,胸襟闊大,勇于負責,嚴以律己的賢明君主的形象,這已成為后世有志英主心悅誠服并競相效法的楷模。而詩歌語言的簡煉精警,形象含蓄,更是不可多得,并被不斷賦予新的意義,為人們喜聞樂道。
上一篇:《小星》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少司命》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