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這邊獨好
毛澤東作詩,把江河當墨,大地為紙,高山作筆,盡情揮灑,如萬馬奔騰,一瀉千里!
毛澤東是一位政治家詩人,他的詩詞大多抒寫家國大事、革命戰爭、志士情懷??。但他畢竟是個天生的浪漫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對歷史景觀的鐘情,對自然風光的癡迷,往往是無法自已的??。
毛澤東既愛山,又愛水??。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作為時代偉人和詩國驕子的毛澤東,他離不開山,也離不開水。
是巍峨青山豐富了他的想象,是滔滔碧水滋潤了他的靈感。
誰知道毛澤東的一生登過多少山?游過多少水?
在毛澤東為數并不算多的詩詞中, 有11首以 “山” 為題, 27處寫到具體的山名,56 處提到山。 而毛澤東詩詞中涉及到 “水” 的地方則更多, 達 192 處之多, 所以 “水”是毛澤東詩詞中另一極為重要的物象。
毛澤東為何鐘情于“水”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毛澤東從青少年時代開始,就喜歡游泳,游泳成了他一生中最喜愛的體育運動。因為它一可以強身健體,二可以磨礪意志,水的流動性、奔騰性可以激發人的奮進意志和拼搏精神。他認為水里面有政治,游泳中有哲學。
我國古代山水詩是詩詞中作品最多,成就最高的一類詩歌。不僅是我國詩歌史上的奇葩,也是體現民族文化意識的一個重要載體。
毛澤東常常忙中偷閑,堅持爬山,堅持游泳,在爬山中讀書,在游泳中思索。
即使在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即使在艱難困苦的逆境,毛澤東也要攀山擊水,也要給山川河流投射詩的光芒。
他有不少山水游覽詩,寫得別有風格和情趣,反映了領袖人生的另一個側面,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1929 年 6 月,毛澤東到閩西農村休息養病,同時指導地方工作。
10 月 10 日,他從合溪沿汀江赴上杭縣城。
上杭城南汀江北岸,矗立著一棟三層小樓。小樓建成后,房主從王勃詩句“滕王高閣臨江渚”中,選取“臨江”二字作為樓名。傍晚時分,毛澤東同賀子珍住進“臨江樓”。
來到上杭的第二天,正值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毛澤東起床,向賀子珍建議:我們登高吧!
所謂“登高”,其實只是從居住的二樓來到三樓樓頂。
站在樓頂的平臺, 毛澤東極目遠望:汀江橫貫, 碧水蕩漾;天際無垠, 鳥飛云渡;遠處是硝煙未盡的城郭峰巒,近處是后園綻放吐香的傲霜秋菊,如同遍地耀眼的碎金。
毛澤東詩興涌動,悠然吟成《采桑子·重陽》詞:
采桑子
重陽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九重陽,是我國傳統佳節,我國古代即有重陽登高、賞菊的習俗。
毛澤東的重陽令,借重陽節贊美戰地風光,抒發革命豪情,蘊含著深刻的自然與人生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真理。
人生短暫,容易衰老,可是老天——大自然卻難以衰老,每年都有重陽節。這種人生苦短的感慨,并沒有消極悲觀的情調,反而含有“人生易老”,我們要珍惜光陰,干一番事業之意。
詩人以“戰地黃花”來展示豁達開朗的情懷和革命的人生觀、戰爭觀,還包含著更深層次的意思:革命戰爭將改變社會、改變一切。
1932 年春,漳州戰役結束,毛澤東與建國后任山東省委第一書記的舒同第一次會面。
打掃戰場時,毛澤東握著舒同的手說,早就知道你了,看過你的文章,見過你的字。毛澤東邊走邊從彈痕遍地的地上撿起一顆彈殼,輕輕地說: “戰地黃花啊 !”舒同為毛澤東如此神妙的比喻,如此豐富的情感世界所觸動,會心而笑。
一年一度的強勁秋風, 使大地景色不像春天那樣溫暖和煦, 但是又勝過了春天。秋季天高氣爽、江天一色,又是收獲的季節,秋風掃蕩著一切腐朽,展現出 “勝似春光”的美麗圖景!詩人十分喜愛秋天的景色。
歷代不少文人墨客,一接觸“秋”字,總要發一通悲秋的感嘆。在他們的筆下,“秋”就是“愁”,“秋”就是“苦“,“秋”就是“悲”, “秋”就是“衰敗”。而毛澤東筆下的“秋”,卻勝過了“春”。
毛澤東似乎有一雙獨特的“詩眼”:總能看到別的詩人看不到的景物,總能捕捉別的詩人捕捉不到的詩魂。
1933 年 9 月,蔣介石調集了 50 萬軍隊,對中央根據地進行空前規模的第五次大“圍剿”。他們采用步步為營、碉堡推進的“堡壘政策”,從四面八方壓向根據地。那時,中央紅軍只有 10 萬人。革命根據地被壓縮得越來越小。
到了 1934 年夏天,形勢已經十分危急,在這緊要關頭,毛澤東到會昌參加了粵贛省委擴大會議。
駐守在會昌的是毛澤東十分熟悉的工農紅軍二十二師。這支部隊在毛澤東建軍思想指導下,運用機智靈活的游擊戰術,轉戰于閩西和贛南,配合主力紅軍,打了許多勝仗,不僅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也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在這次國民黨的“圍剿”中,盡管根據地的其他三線損失慘重,讓人憂慮,但是他們把守的南線,戰局穩定,令人欣慰。
會議結束后,天未亮,毛澤東攜同戰友粵贛省委書記劉曉、省軍區司令員何長工等干部和警衛人員等 10 多人,從文武壩出發,渡過綿水、五里排和黃坊,登上會昌城外的嵐山峰。
俯瞰之下,群山延綿,草木蔥翠,曙色朦朧。
毛澤東感慨系之,回到文武壩,隨即賦詞一首:《清平樂·會昌》
清平樂
會昌
一九三四年夏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
會昌,在江西省東南部,贛江上源貢水流域,位于紅色首都瑞金南面 46 公里,東接福建省,南經尋烏縣通廣東省,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內的城市之一。
早在 1929 年,毛澤東為開辟贛南根據地,就率領紅軍到過會昌。
1931 年 10 月 26 日解放會昌,是 1931 年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后第一個拔掉的白點。蘇區粵贛省委就設在會昌城外的文武壩。
紅色政權建立后,毛澤東曾幾次到會昌視察工作。
在這首詞中,詩人借游山觀景,抒發豪邁的氣概,寬廣的胸懷,樂觀的心態,堅定的信念。
詩人以近乎白描的詞句勾勒了一幅天將破曉的夏日晨曦圖,圖中的人當然是詩人自己。
他告誡:不要說我們起得早,還有比我們更早的人呢 ! 表現了昂揚向上的人生態度和精神。革命戰士即使踏遍青山萬重,革命意志永也不可衰退。詩人自 1927年率領秋收起義隊伍進入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轉戰于江西、福建等地,又經過了多次嚴重的路線斗爭,但革命意志絲毫沒有削弱。
詩人站在高峰之上,向東望去,峰峰相連,山山相接,綿延無盡,似乎與東海相接,真是遼遠開闊,風光獨好。而廣大戰士,面對南方一片郁郁蔥蔥的景象,也同樣豪情勃發。
這恰好暗含了毛澤東一貫的思想:“中國是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沒有回旋的余地”。第五次反“圍剿”,雖然不可避免地即將失敗,但我們可以找到新的出路。
當時,在黨內“左傾”路線的控制下,革命根據地日漸縮小,形勢危急,紅軍被迫即將長征。但詩人對革命前途仍然充滿勝利的信心。
詩人從日常爬山之事,聯想到關系中國命運的大事;從眼前的自然美景,聯想到革命前途的遠景。真是舉重若輕,大家氣度!
革命勝利后,毛澤東對錦繡河山的摯愛之情,更是盡情地迸發出來。
他懷著極大的興致,游歷了祖國許多山山水水。杭州,是他外出到過次數最多的地方,幾乎每年都來。停留時間亦長,最長達七個月。有統計資料說,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去過浙江 40 多次,共住了 800 多天,被毛澤東視作第二故鄉。
毛澤東非常喜愛杭州的環境。
早在 1921 年,在上海召開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由于國民黨的破壞,轉移到浙江嘉興。會后,他雖到杭州游覽一天,卻沒有住。
1955 年夏秋之交,毛澤東來到杭州工作、休養,當時他已年過花甲。醫生根據他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提出要他多安排一些游泳、爬山的活動, 以增加運動量, 達到健身的目的。
毛澤東當年的衛士張仙朋回憶說,主席到杭州每天除了在駐地開會、處理公務外,有一段時間,幾乎每天都要和我們這些身邊工作人員外出爬山,并且帶著書包和文件到山上學習、辦公。越是天氣不好,他越是堅持。
一天,剛好下雨,山高路滑。隨行人員勸他不上山了,他說,去,帶上雨傘。隨行人員告知路滑,他說拄上竹棍。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毅力和胸懷。
毛澤東的攝影師侯波也曾回憶說:“跟著主席爬山,是我和他在一塊時最愉快的時刻。他不喜歡人攙扶,拿著一根竹桿當手杖,說這是他的‘第三條腿’。
有時,邊走邊和我們聊天,了解我們每個人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提出很多問題讓大家回答,古今中外、天南地北都有,引發大家讀書學習的興趣。他談笑風生,大家也無拘無束。這種時候,他是我們慈愛的長輩,是我們敬重的老師。”
毛澤東為了鍛煉身體,磨煉意志,常在晨風中冒雨登山。杭州的孤山、玉皇山、鳳凰山、天竺山、五云山、南高峰、北高峰的山間小路、密林深處都留下過他的足跡,山上的石亭和一些廟宇也常常成了他休息和辦公的場所。
毛澤東登山,總要搶在前面。登上峰顛,極目遠眺,西湖像一面明鏡鑲嵌在杭州城中,滿目青翠,一片蔥蘢,萬千景象,盡收眼底,真是心曠神怡。他情不自禁地即興吟誦起來:“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這首詩當時并沒完成,后來,才把它寫完:
五律
看山
一九五五年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飛鳳亭邊樹,桃花嶺上風。
熱來尋扇子,冷去對佳人。
一片飄 下,歡迎有晚鷹。
詩中的“北高峰”,在杭州靈隱寺后,與南高峰相對峙,為西湖群山之一。海拔只有 314 米,卻山奇石秀,林泉幽美,有石磴數百級,盤旋 36 彎通達山頂,為環湖第一高峰。
在北高峰附近有眾多名勝。
飛鳳亭,即北高峰東面、西湖北岸寶石山上的來鳳亭。寶石山遠遠望去像一只鳳凰,山頂的保俶塔則像鳳凰頭上的冠毛,故名來鳳亭。“寶石鳳亭”為“西湖十八景”之一。
桃花嶺,指北高峰東面、西湖西北角岳飛墓后的棲霞嶺。古代嶺上多桃樹,春暖花開,如紅霞棲止于此,故有此名?,F在山中桃樹已不多,然林木森森,甘泉清冽。
這首登高覽勝的五律詩,極有層次地表達了詩人登高賞景的心境。
北高峰佳木蔥郁,霧靄繚繞,恍若仙境。站在峰頂,眺望杭州,一覽無遺,所以詩人說“杭州一望空”。
詩人運用互文見義的手法,描寫游覽時足跡所到的景點。飛鳳亭并非無風,桃花嶺也并非無樹。一樹一風,各有特色,也足以展示詩人的游覽興致。
詩人有自注:“扇子指扇子嶺,佳人指美人峰。”詩人看見扇子嶺、美人峰后產生聯想,運用擬人化的手法,把扇子嶺和美人峰寫得形象有趣。
下山時,詩人心情愉悅,把靜止的靈鷲峰想象為展翅飛翔的雄鷹,還把這只在空中飄然而下歸巢的晚鷹又看作是對自己的“歡迎”。
詩人觀察的細致,感受的細膩,詩性的諧趣,語言的曉暢,音韻的完美,盡在這首短詩中充分展現。
杭州西湖的群山之中,有一山峰,名曰五云山 , 也是毛澤東鐘愛的好去處。所謂“五云”,即五種顏色的云彩,古人以為祥瑞之兆。五云山鄰近錢塘江,據傳因有五色彩云縈繞山頂經時不散而得名。
1955 年 10 月,詩人在杭州,忙里偷閑,登上五云山。在游賞中,詩人捕捉到了山色中的詩意,發現了湖光山色中蘊含的美:
七絕
五云山
一九五五年
五云山上五云飛,遠接群峰近拂堤。
若問杭州何處好,此中聽得野鶯啼。
詩人從五云山的美麗傳說著筆,描繪五云山上的五色彩云,舒卷飄飛,景色優美,展現五色彩云飄飛的情狀——遠與群峰相接,近與西湖大堤相拂。五色彩云飄飛于整個景區上空,西湖因之更加秀麗迷人。
這既是對五云山的贊美,也是詩人當時輕逸、閑適的雅趣的表現。
面對西湖美景,詩人親切地問了一聲:“杭州何處好”?
陶醉在湖光山色中的詩人,自不必別人作答,他覺得,在繚繞的彩云中,嬌鶯婉轉地啼鳴,有色有聲,畫意與詩情齊出,使五云山更加令人神往。
本來,在杭州到處可聽到鶯啼,西湖邊上就有“柳浪聞鶯”的景觀。然而那里人煙輻湊、市井嘈雜,雅興多而野趣少。只有到了山林深處,才能真正聽到清純脆亮的鶯啼聲。詩人置身其中,是何等悠閑自得、超凡灑脫,令人心曠神怡!
杭州到底何處最美?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唐代白居易認為,冷泉亭“最余杭而甲靈隱”;清代俞樾則認為 “西湖之勝,不在湖而在山。”
毛澤東認為是“此中聽得野鶯啼”,真是獨具慧眼!
也許,在他的心目中,祖國處處皆美景,處處美景處處詩!
杭州北有座莫干山,為天目山的分支,位于浙江德清縣西北,與廬山、 雞公山、 北戴河一起,并稱我國四大著名避暑勝地。
相傳,春秋時期,吳王闔閭限令干將和他的妻子莫邪三個月內鑄成兩把寶劍。干將和莫邪來到莫干山,開爐熔鐵煉劍??墒菬裏捄芫?,爐中鐵塊總不熔化。
眼看著限期將到,莫邪十分著急地問丈夫: “鐵汁不下,有何妙計?”干將說:
“先師歐冶子鑄劍不銷,是把女人嫁給爐神而煉成的。”
莫邪聽后,沉思一會,剪下自己的頭發和指甲投入爐中。頓時,爐中火光迸發,鐵塊熔化了,他們很快就鑄成了兩把利劍。夫妻倆把劍分為雌雄兩把,雌劍叫莫邪,雄劍叫干將。
后人為紀念這對夫妻鑄劍的艱辛,故而把此山取名為莫干山。
莫干山周長百里,主峰塔山海拔不到千米。山中多修竹清泉,云霧出沒,風景幽勝,為浙江北部一處勝景,歷來有“清涼世界”之稱。
據當年陪同毛澤東游覽莫干山的工作人員回憶,毛澤東曾在傳說為莫邪、干將用過的試劍石旁停下腳步,試劍石四周的石崖有多處石刻,毛澤東喃喃自語: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仿佛是在吟那上面的題刻。
在山道上,毛澤東還情不自禁、邊走邊吟著古人描繪莫干山的詩句??。
離開莫干山,他游興未盡,又到觀瀑橋觀看瀑布,然后順蘆花蕩西行。
莫 干 山 讓 他流連。
吟 誦 莫 干 山的詩詞歌賦,歷來不少,毛澤東也寫莫干山,但毛澤東筆下的莫干山,卻與他人不同:
七絕
莫干山
一九五五年
翻身復進七人房,回首峰巒入莽蒼。
四十八盤才走過,風馳又已到錢塘。
詩人提筆便是回身進入“七人房”, “七人房”指轎車,就是坐進能容納七個人的小汽車。
這首詩沒有正面描寫游覽所見,而是登車返程,在歸途之中,坐在汽車里觀賞到的莫干山的優美景色:坐在飛馳下山的轎車中,回看車窗外的山巒,由大變小,由近變遠,由高到低,以至于迷迷蒙蒙,時隱時現,若有若無,最后迷茫一片。
莫干山的盤山公路有 48 個彎道,沿著彎曲盤旋、峰回路轉的山道,轎車一下子飛奔而過,風馳電掣般地駛到了錢塘。60 多公里的路程,轉眼之間就走完,好不痛快!
這首詩題為莫干山,卻又只字不提莫干山,不寫莫干山之靜,莫干山之幽,寫的卻是一片迷茫的遠景,是詩人游山的心情。
妙就妙在于此。
那么,毛澤東趕往的錢塘又是何處?
錢塘, 即錢塘江, 代指杭州。 毛澤東就住在杭州, 錢塘江更是他非常神往的地方。
1954 年 1 月,毛澤東在時任浙江省公安廳長王芳的陪同下,曾到海寧錢塘江口視察。
1957 年 9 月 9 日,毛澤東來到杭州,住在劉莊賓館。第二天便乘船游覽錢塘江。
9 月 11 日農歷 8 月 18 日,即潮神生日,毛澤東從杭州來到著名的觀潮勝地——浙江海寧鹽官鎮觀潮。中午 11 時許,毛澤東及隨行人員乘坐三輛車到七里廟,在海塘上臨時搭起的帳篷里候潮。
毛澤東信步走到小帳篷邊, 親切地和警衛人員打招呼, 大聲笑著對大家說: “我們今天得好好看看天下奇觀。”
那天 12 時 20 分,潮水開始奔涌而來,呼嘯的潮聲也漸響漸近,似瓢潑暴雨,像悶雷滾來。爾后,潮頭由渺渺銀線化作一條橫貫江面的玉帶,忽聚忽散,由低而高,由遠而近,騰起三米多高,江水猛漲,萬頃波濤,排山而至,蔚為壯觀。
毛澤東時而雙目專注,時而凝神思考,時而起身指點,時而撫掌微笑。
大潮過后,毛澤東一面坐在椅子上休息,一面向隨行人員講解由月亮引起潮汐的道理。
毛澤東在海塘上逗留了兩個小時。
回到杭州劉莊賓館,毛澤東寫下傳誦一時的觀潮詩:
七絕
觀潮
一九五七年九月
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
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關于對錢塘潮的描寫,歷代均有詩文佳作。清代著名詩人黃景仁在其《觀潮行》中寫道:“才見銀山動地來,已將赤岸浮天外。”可謂膾炙人口。
而毛澤東這首七絕詩,寫錢塘江的涌潮及觀潮的盛況,更是別樹一幟。
詩人目迎涌潮呼嘯而來,目送潮水奔騰而去,暗暗點出詩題“觀潮”。
“千里” 極言來路之遙遠, “滾滾” 狀述聲勢之猛烈, “雪花” 形容浪花之洶涌,“釣魚臺”則更是夸張江潮之氣勢澎湃。因為釣魚臺,在錢塘江中段的富春江畔,距離海寧 100 多里,相傳為東漢嚴光(子陵)隱居垂釣處。
從錢塘江口涌進的江潮,凌空飛躍,一直飄落到富春江畔的釣魚臺。江濤來勢之猛,奔騰之遠,可見一斑。
觀潮也是盛況空前,通過觀潮人群眾口一詞的贊語,足見江潮之雄偉壯闊。它像千軍萬馬排列的強大陣容,又像殺敵而回的雄師勁旅。
正是這非同尋常的最后一句,詩人以戰事作喻,寫出了詩人的個性,寫出了一代偉人的氣度,寫出了戎馬一生的軍事家毛澤東特有的情懷。
全詩景象壯闊,氣勢恢弘,新穎生動,繪聲繪色。
在鹽官觀潮的第二天,毛澤東游興不減,再次來到潮落潮漲的錢塘江,換上泳裝,投入滾滾浪濤。
畢竟,毛澤東不是觀潮者,他是弄潮兒,他是擊浪人。那里的濁浪滔天,那里的排山倒海,才是他渴望的地方,才是他永恒的戰場!
上一篇:六億神州盡舜堯 - 毛澤東詩詞文化解讀
下一篇:黃洋界上炮聲隆 - 毛澤東詩詞文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