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志獲 【本書體例】
【原文】:
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2),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般勝予(3),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4)。予臨非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5),為人上者,奈何不敬(6)?
訓有之:內作巴荒,外作禽荒(7)。甘酒嗜音,峻宇雕墻(8)。有一于此,未或不亡(9)。
惟彼陶唐,有些冀方(10)。今失厥道,亂其綱紀,乃滅亡(11)。
明明我祖,萬邦之君(12)。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和鈞(13),王府則有。荒墜厥緒,覆宗絕祀(14)!
嗚呼曷歸(15)?予懷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16)?郁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17),弗慎厥德,雖悔可追(18)?
【鑒賞】:
《五子歌》是我國至今所傳專言夏事的三篇之一。(其另兩篇是《尚書》中的《甘誓》與《胤征》)對我們認識夏的社會生活面貌,有著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作為文學創作的詩歌,從其藝術表現技巧上看,可能經過后人加工潤色,但仍有著重要的審美認識作用。全歌五首,總的可以分作兩大部分,其中第一、二首,祖述大禹的訓誡,讀者從中可以窺見夏禹所尚之道;其后三首抒發了對太康耽于游樂田獵,荒廢政事以致失卻國都,斷絕宗祀的怨恨哀惋以及追悔莫及的心情,情真意切,其中既有著反映現實所展示的認識,教育意義,也有著情感的審美感染力。總觀全詩,貫穿了一個作為國君如何對待人民群眾的問題。表露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禹的昌,太康的失位,正反都說明了這一真理。夏之社會狀況,由于夏書不盡傳,故夏道之證不多,早在孔子、司馬遷已經難言了。但從歷史發展史上推,夏時當為以氏族為主的原始社會。氏族血緣關系使社會上保留著原始的人道主義精神,作為部落族長必須親近百姓,隨時檢點自己的行為,盡心竭力求利于人,盡忠于民,否則就會失卻民心,以致覆宗絕祀。這一點已為后史所確證,所謂“殷鑒”即是顯例。這種精神經由孔子、墨子,特別是墨子的提倡,鑄就后來的“民本”思想。它不僅為后來的一切英明的統治者所留意,即使在今天亦不無可資借鑒的地方。歌的前部分,祖述訓誡,充含哲理,是一組很深刻的哲理詩,其中一些詩句成為治世的格言,影響極大。其“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生動貼切地表現出人物心態,比擬相當生動。后半部分是哀悼之辭,其作者既是部族中的失都滅祀的上層人物,又是太康的手足兄弟,辭中充溢著一種對太康忘記祖訓的追悔情感。無所依靠的失落感和滅亡的痛楚。情感表露得十分真摯而動人。“顏厚有忸怩”十分形象生動地表露了追悔莫及羞不能言的神態,可謂情貌無遺。
上一篇:《云漢》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五老游河歌》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