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荊三隆 【本書體例】
【原文】:
倬彼云漢,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喪亂,饑饉薦臻(1)。靡神不舉,靡愛斯牲。圭璧既卒,寧莫我聽!
旱既大甚,蘊隆蟲蟲(2)。不殄禋祀,自郊徂宮。上下奠瘞(3),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臨。耗下土(4),寧丁我躬?
旱既大甚,則不可推。兢兢業業,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子遺。昊天上帝,則不我遺。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旱既大甚,則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無所。大命近止,靡瞻靡顧。群公先正,則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寧忍予?
旱既大甚,滌滌山川。旱魃為虐(5),如惔如焚(6)我心憚暑,憂心如熏。群公先正,則不我聞。昊天上帝,寧俾我遯(7)。
旱既大甚,黽勉畏去(8)。胡寧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則不我虞?敬恭明神,宜無悔怒。
旱既大甚,散無友紀。鞫哉庶正(9),疚哉冢宰。趣馬師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無不能止。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瞻卬昊天,有嚖其星。大夫君子,昭假無贏。大命近止,無棄爾成。何求為我,以戾庶正。瞻卬昊天,曷惠其寧?
【鑒賞】:
這是一首借寫周宣王大旱求神祈雨,來贊美宣王之德,表現了為王者“遇害而懼”(《詩序》)的詩篇。
在西周時期,社會生產力低下,每當自然災害來臨時,就給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的困難,因而求神祈雨。人類以在當時無法抵抗的自然力為崇拜物,成為各民族文化發展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出現的一種現象,本詩在內容上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細致的描繪。詩歌是生活的反映,這篇詩歌就是對當時自然災害實況的真實記錄。同時,也表達了西周時期,人們熱愛生活、希望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美好愿望。
全篇共分八章,每章都以旱情的嚴重,人心的憂患,國家的無“紀”落筆,章章述旱,章章祈雨,但所述各有區別,所議各有側重,夾敘夾議,細致描寫。第一章寫宣王在晴朗的夜晚,對著那遙遠廣大的銀河,仰頭問天,為何要“天降喪亂”,給百姓帶來禍害。第二章總寫旱情及宣王祭祖祀神,講敘了“旱既大甚”,所有的神無“不宗”,都祭遍了,但上蒼仍然不開眼。接著在第三章談到百姓的驚慌,黎民無不受難,既而直呼“昊天上帝”,若如此下去,祖先們開創的基業就會毀于大旱之年,在情緒上表現得比較激憤。四、五、、六、七四章詳述旱情是赤日“炎炎”,山川草木被滌蕩干凈,一切變得光禿禿的,從而一再呼喚上天應降喜雨,消除災害,不要再“悔怒”于周族的百官和民眾,并希望群臣合力救災。最后一章承上一章,以“瞻卬昊天”起筆,反復詠嘆,并呼應首章的對上天的發問,再次祈求旱象早日終止,且勉勵人們“無棄爾成”,更加誠心地祈雨,末尾以“瞻卬昊天,曷惠其寧”,即呼喚蒼天,“何時才能把喜雨降到人間,使國家安寧”來收束全篇,表現出宣王憂國恤民的誠意。全詩到此結束,但那反復陳述旱情,仰望蒼天,祈雨除旱的聲聲呼喚、句句發問仍然在耳傍回響不絕。
全篇在結構形式上,首尾兩章前后呼應。第二章至第七章,都以“旱既大甚”,即“氣候實在太干旱”起句,反復詠嘆,重復不止,形成了旱災尤甚。宣王憂心如焚的強烈印象,在這種陳述旱情、祈天降雨的語句中,雖然聲情悲切,但我們仍然可以感到一種強烈的怨天害民的不平之氣,表現出當時人們在大旱面前還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但并不因此而絕望的生活現實,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不失為一篇有益的作品。
上一篇:《云中君》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五子歌》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