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臨江仙》
我喜歡蘇子的這首《臨江仙》,喜歡詞中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人云: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等閑蓬蒿之人,沒有足夠的心胸和格局隱于朝,也沒有太多的學識和智慧隱于市,可是面對紅塵的紛紛擾擾,又想得一方清寧,那也只好小隱隱于野了。因而很多人向往“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灑脫。
當年謝安隱居東山時,也曾和朋友乘舟迎風長嘯。那些譜寫了“魏晉風流”的士子們,也曾在竹林喝酒縱歌、肆意酣暢。只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我們都難以“忘卻營營”,為了心中那點不滅的理想信念和所謂的功名。
蘇子也曾有過“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理想,也曾有過經國濟世的抱負,并且他也在為這種理想和抱負努力著。但是曾經的科場奇才,宋仁宗口中的宰相之才,卻因一場莫須有的文字獄幾乎喪命,最后被貶黃州。在黃州,他是戴罪之身沒有俸祿,還要遭人看管。從鬼門關里走過一遭的蘇軾,面對人生的巨大落差,他發出“世事一場大夢”的悲情慨嘆。
一個人處于人生低谷時的態度,決定了他將來的反彈高度。在黃州的日子里,蘇子在困頓中看透了生命的無常,他逐步從“世事一場大夢”的悲觀情緒中走出。在他被貶黃州的第三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在某個深秋之夜,他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后返回臨皋亭住所后,寫下了這首《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這里的“東坡”并非人名,而是指黃州城東門外的一塊坡地,蘇軾著名的雅號“東坡”就是由此而來的。蘇軾在東坡開荒種田以解決生存問題,后來又在這蓋了五間草房,美其名曰“雪堂”,蘇軾就是在雪堂里喝酒,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的。
蘇軾一生好交游,但他貶謫黃州以后,“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和他有詩詞往來的親友們都受到了牽連,還有的怕被牽連都疏遠他。面對這樣的情形,盡管蘇軾素以曠達作自我排解,但精神的折磨仍然讓他心力交瘁。為了排遣內心的苦悶,他不得不借酒消愁。
借酒消愁愁更愁,一個人心中一定是有難以言訴的委屈,才會酒醉,醒了再醉。他要借這酒醉的瞬間忘卻人間的痛苦,只有在酒醉的那一刻他的心靈才得到放松。但是醉了終究有醒來的那一刻,在醒來的那一刻,還是要面臨殘酷的現實。
再好的宴席也有曲終人散的時候。當蘇子“醒復醉”后,回到臨皋亭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仿佛三更”,“仿佛”二字,傳神地刻畫出了他醉眼蒙眬的神態。這里看上去似豪邁縱飲,其實表現的恰恰是飲酒者有意為之的借酒消愁。正因為如此,夜飲的結果才不是“醉復醒”,而是“醒復醉”。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蘇軾的內心里,有即使用沉溺于酒中,也難以解脫的苦悶和抑郁。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夜色已深,家童早已沉睡,發出雷鳴般的鼾聲。他還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哪里聽得見主人的敲門聲?只顧自己酣睡了。面對這樣的情景,蘇軾表現出的是一個長者的寬容慈祥,他沒有責怪誰,而是索性坐下來聆聽江邊的潮水聲。
在蒼茫的夜空下,面對寬闊的江面,詞人手拄拐杖靜靜地倚門而坐,聆聽江水奔流的聲音。鼻息聲、敲門聲和江潮聲,反而襯托了夜的寧靜,讓人的身心不由得沉靜下來。那一刻,人與大自然仿佛已融為一體,所有的塵世喧囂,都在大自然的清風中煙消云散。讀到此處,詞中深沉的意境、厚重的滄桑感,以及超然的曠達之情,正透過文字在人的心中漫延。
清涼的江風將詞人的酒吹醒了不少,在這寧靜的夜色中,他不禁陷入了沉思,慨然長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句深沉的喟嘆似從蘇軾的胸中忿然而出。他一生宦海沉浮,總是身不由己,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什么時候才能夠徹底放下身心,不再為功名利祿而勞苦奔波呢?“長恨”揭示了他內心對官場生活的極度厭倦,以及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何時”表示他其實還是很難真正忘卻功名利祿。他向往歸隱山林的自由生活,但是又放不下,這正是蘇軾內心苦悶的根源。
儒家以為學而優則仕。這是幾千年來,所有讀書人的最高追求,蘇軾也不例外?????????????????????????????。蘇軾素有經國濟世之心,雖然政治上屢遭打擊,但要他一下子拋棄夙愿,歸隱山林,仍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抉擇。其實這句詞詰問的不僅僅是蘇軾自己,戳中的也是蕓蕓眾生的心。我們都是這世上的趕路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行走的方向,可是我們卻為功名利祿所累,有時不得不為此放下尊嚴,蠅營狗茍。什么時候我們能放下所有的欲望真正做一回自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夜闌風靜豰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詞人靜夜沉思,放眼望去,江面已趨于平靜,夜色像是沉浸在這無邊的江水之中。望著眼前江景,大自然是如此的靜謐美好,心與景會,神與物游,不由得讓人深深陶醉其中。陶醉其間,詞人豁然開朗,既然“人生在世不稱意”,不如“明朝散發弄扁舟”。于是在情不自禁中,他產生了脫離現實的浪漫主義遐想,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從此與紛繁的塵囂訣別,將有限的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不再煩惱,不再遺憾。
一句“夜闌風靜彀紋平”,所描寫的何止是江面的平靜呀,其實也是詞人內心的平靜。他已經從內心的苦惱中解脫出來,轉而去追求自由寧靜的生活。君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后,思想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目標。
關于這首詞還有一段軼事。本來蘇軾到黃州后,只想安安靜靜地生活,不想再惹麻煩,但是他這首詞的最后一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卻給他帶來了麻煩。據說,這首詞第二天一早就傳遍黃州,人們都在傳說蘇軾昨夜酒醉后掛冠乘舟遠游了。消息傳到了黃州太守的耳中,他是蘇軾的好朋友,但是朝廷命他負責看管蘇軾,如果蘇軾真的乘舟遠游了,那他肯定是吃不了兜著走。于是他立刻命人到臨皋亭寓所查看,結果發現蘇軾正在家中呼呼大睡,鼾聲如雷。
蘇軾的偉大之處就在于此,他已能將理想和現實分得清清楚楚,用出世的態度做人,用入世的態度做事,用傲然的心態為自己營造了一個豪放、曠達的精神家園。他已從紛擾的塵世中走出,不再拘泥于名利,不再蠅營狗茍而生。從此,“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上一篇:品讀蘇東坡之書:黃州寒食詩帖
下一篇:品讀蘇東坡之畫: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