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鄭文 【本書體例】
【原文】:
吉日兮辰良(1),穆將愉兮上皇(2)。撫長劍兮玉珥(3),璆鏘鳴兮琳瑯(4)。
瑤席兮玉填(5),盍將把兮瓊芳(6)。蕙肴蒸兮蘭藉(7)奠桂酒兮椒漿(8)。
揚袍兮拊鼓(9),疏緩節兮安歌(10),陳竽瑟兮浩倡(11)。
靈偃蹇兮姣服(12),芳菲菲兮滿堂(13)。五音紛兮繁會(14),君欣欣兮樂康(15)。
【鑒賞】:
這首歌分四層寫。首先一層是祭祀時開始唱的,贊揚既選擇一個美好的日子,又選擇一個祭神的美好時辰。大家恭恭敬敬愉快地來祭祀東皇太一。于是巫師摸著手中長劍的玉珥,使它發出叮和諧的響聲,表示祭祀開始了。第二層寫的是:人們用精美的草席鋪設的神座,已經用玉石鎮壓得平平整整。這時恰好是祭天的時候。這就應當把瓊漿陳列出來,把肥牛放在香草砌成的柴堆上烤著,并在火堆旁奠上些桂酒和椒漿。第三層寫的:奠酒之后,鼓師們揚起鼓槌敲起鼓點,合唱隊伴著鼓點,用舒緩的節奏,安詳歌唱。隨著竽、瑟齊鳴,曲調變成活活潑潑,大家就縱聲高唱了。第四層寫:巫師們穿著姣美的服裝,跳出豐姿綽約的動人獨腳舞,祭場上香煙繚繞,飄揚著各種音符交織而成的樂曲。這樣一來,東皇太一高高興興,人民也因此享受安樂。由此可見:本歌寫的怎樣開始祭祀,怎樣進行祭奠,怎樣歌,怎樣舞,一直寫到人神同樂,達到了祭祀的目的。雖然篇幅不多,卻把各個過程活生生地寫出來了,令人讀了之后,仿佛看到當時舉行的祭祀。
關于“東皇太一”究竟為何神,王逸《楚辭章句的星神說》,姜亮夫《屈原賦校注》等的天神說,郭沫若《屈原賦今譯》等的上帝和楚國的至上神說,孫常敘《楚辭·九歌十一章的整體關系》的戰神說,雖各有其理由,亦各有其不足。“太一”一詞,在先秦典籍中,多半以為哲學概念。《楚辭》在后,于是一般以為《九歌》中的“東皇太一”是從哲學概念“大一”生長出來的。實際應該是實體在前,概念在后,問題是“太一”最初是在什么時候成為天體,進而成為天神。我在1962年《甘肅師大學報·駁(九歌作于漢代諸證〉》中曾說:
考《史記·殷本紀》:“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成湯。”殆承《荀子·成相》成與《世本》而來。但卜辭只有大一,無天一。羅振玉氏言天乙是大乙之訛,共說甚確,又卜辭屢見唐字,且其位居首而與大丁、大甲連文,則唐即是湯當無可疑。《博古圖》載《齊侯鎛鐘銘》云:“成湯,有嚴在帝所,旉受天命。”又云:“咸有九州,處禹之堵。”而《商頌》贊美成湯,也幾乎和禹相等。就現存有關成湯的材料說,他在商朝,不但是受天命的人王,而且是執掌宗教權力的巫師。在他死后,被好鬼的殷人升華為神,是很自然的。《莊子·大宗師》:“傅說得之以相武,奄有天下,乘車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楚辭·遠游》:“奇傅說之托辰星兮。”《左傳》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子二人,曰閼伯、實沉,不相能,日尋干戈,以相爭討。帝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長為商星,遷實沉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這些都是人而成星的例子。然則后人進一步把神化了的湯升華為列星,這也是很自然的。所以《墨子》對湯誅桀之前,有“天乃命湯鑣宮”的神秘描寫。《韓非子》在言及列星的時候,有太一之名。由于天文學在先秦還處于蒙昧的階段,人們把人世間的社會制度及其統治機構,懸擬為天文星象的結構,并賦以人格神的地位。這就是司馬貞所說的“星座明尊卑,若人之官曹列位”。由此更進一步,又把天象的錯綜變化,顛倒過來,懸擬為天神對人間禍福的顯示。這就是《周易·系辭》上所說的“天垂象,見吉兇”。
湯之成為至尊之神,就是這樣來的。問題是湯怎會成為楚人所祀的“東皇太一”?湯是宋國的最尊祖先,宋人稱之為“太一”,自無足怪。至于謂之“東皇太一”,則因宋在楚東,楚人就稱之為“東皇太一”,為什么會這樣?1991年第1期《文學遺產》所發表的王青同志的《九歌新解》有很好的見解:、楚國人是不會祭祀殷商之先祖的,不過,有一種情況可以例外,那就是兩個交戰國之間,為了贏得戰爭勝利,往往會祈求對方神靈保佑自己。”他舉《左傳》昭公十七年晉荀吳帥師涉自棘津,使祭史先用牲于洛,以滅陸渾,宣公十二年楚莊王祀于河;《谷梁傳》定公四年蔡昭公用事于漢及《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鄭入陳“祝拔社”“都是祭祀異國神袛以祈求或答謝異國神袛對自己的保佑!”又據《國語·周語》、《呂氏春秋·應同篇》、《墨子·非攻下》及《周易·升卦·六四》說明“在周文王試圖滅商之前,曾在岐山社對商之圖騰鳳進行過祭祀。以后,《史記·周本紀》敘武王伐紂之明日,“除道修社”,這是典型的戰前禱告,戰后答謝的祀例。況且,在此事上楚國曾有過反例。僖公二十八年,楚國子玉在城濮之戰前夢河神對他說:“畀余,余賜女孟諸之麋。”子玉弗致,結果守致楚軍大敗,所以,楚國為了與宋國的戰事祈求或答謝宋國的祖先神保佑是十分自然的事。宋楚何時有過戰事?《史記·宋微子世家》:“君偃十一年,自立為王,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與齊、魏為敵國。”可見在宋君偃十一年的時候,宋與楚曾發生過一次戰事,楚國失敗,喪地三百里。雖然《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戰國策》、《史記》對宋君偃的評論不同,他曾興盛一時,卻是事實。《韓非子·五蠹篇》言“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徐偃王即宋君偃,因此時宋遷都于彭城,故被稱為徐偃王,而荊文王則襄王之誤。竊以楚懷王十一年,宋曾侵楚,楚因祭祀宋國的祖先神成湯而求其保佑,故稱之曰“東皇太一”。考《史記·六國年表》:楚懷王十一年,楚與魏、韓、趙、燕擊秦,不勝。”而此時宋自立為王,兩相對照,則是年由于楚之擊秦不勝,宋君偃乘之,遂有敗楚取地三百里之事。楚因祀成湯而求勝,非特自然之理,抑亦自然之事。故“東皇太一”者,乃楚人祀宋之祖先神成湯之稱謂也。
上一篇:《東方未明》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東門之》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