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青山 【本書體例】
【原文】:
東門之墠(1),茹藘在阪(2)。其室則邇(3),其人甚遠。
東門之栗(4),有踐家室(5)。豈不爾思,子不我即(6)。
【鑒賞】:
學者們釋此詩,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詩的主人公是位女性,她與自己的意中人住得很近,但因受禮俗的約束,可望而不可即,深有咫尺天涯之嘆。另一種認為,這是一首青年男女相和對唱的戀歌,但不是面對面的放聲高歌,而是在室近人遙、無由相會情況下,通過自為贈答,表現了一種心聲的交流,情感的呼應。于別致的形式中,流蕩了婉轉的情韻。這里,我們取納了后一種說法。
全詞兩章。第一章為男詞。“東門之墠,茹藘在阪。”這兩句描寫的是姑娘住地的優美環境:在那都城的東門外,有一片平坦整潔的廣場,廣場那邊的土坡上長滿了一叢叢豐茸的茜草,紫紅的顏色格外艷麗。“其室則邇,其人甚遠”。這兩句便是由景而及人了:姑娘的家就在這處美麗的所在,我離她是這么近,卻又是那么地遠!據詩意來看,這位多情的小伙子,為了他心上的戀人,一定是常常留連在姑娘的住處,滿含深情地凝神相望,心神不寧地搔首踟躕,以致因人及物,姑娘住地的周遭景物仿佛都那么舒展、炫麗。無奈望則望矣,他與那姑娘近在眼前,卻無由相近,因而不由地發出了“其室則邇,其人甚遠”的慨嘆。這慨嘆聲中,郁結了多少惆悵,多少難言之痛啊!這兩個句子中,“室邇”與“人遠”的對舉,寫戀人之間特定情境中的一種咫尺天涯的特定心態,是再生動不過了。明孫就特別欣賞這兩句詩,認為“兩語工絕,后世情語皆本此!”(《評詩經》)這誠非夸飾之詞。
第二章為女詞。隨著姑娘的出場,變換了場地和景物的描寫:“東門之栗有踐家室。”在那都城的東門外,有片高大的栗樹長得粗壯有力,郁郁茂盛;就是那片栗樹叢中,住著戶好人家。原來姑娘也同樣癡迷地常常凝望那小伙子的家,真所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了。戀人之情就是這么默契和美妙。不能明著相會,卻能暗著通神,兩處相思,一樣用情。“豈不爾思?子不我即!”是“豈不思爾,子不即我”之謂,意即不是我不思念你,是你自己不早點遣媒來提親啊!從姑娘這煩惱埋怨來看,她對小伙子的眷望神馳是知曉的,而且她早已焦灼地待嫁了。她的思戀之深,似更在那小伙子之上。
這首詩就是這樣,一章寫男子的追求,二章寫女子的盼望。從他們于隔絕狀態中所表現出的熱戀、煩惱和憂傷,可以想見他們婚姻的不自由,所以哀怨多于歡快,別有一種纏綿不盡之意。
上一篇:《東皇太一》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東門之楊》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