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鏞 【本書體例】
【原文】:
敝笱在梁(1),其魚魴鰥(2)。齊子歸止(3),其從如云(4)。
敝笱在梁,其魚魴與(5)。齊子歸止,其從如雨。
敝笱在梁,其魚維維(6)。齊子歸止,其從如水。
【鑒賞】:
這是一首用比興手法諷刺統治階級荒淫無恥、奢侈放蕩的詩歌,描寫生動,揭露深刻,表現了廣大人民的極大憤慨與不滿。
《詩序》說:“《敝笱》,刺文姜也。齊人惡魯桓公微弱,不能防閑文姜,致使淫亂,為二國患也。”顯然,詩中所指,確為文姜、魯桓公一類人。據《左傳·桓公十八年》載:魯桓公娶齊襄公的妹妹文姜,齊襄公與文姜是同父異母的兄妹關系,兩人竟置倫理道德于不顧,私下通奸作亂,實為世人所不容。此事敗露后,“公謫之,以告”,文姜竟無悔過之心,反與齊襄公一道將魯桓公暗自勒死,據《左傳》所說,大約在魯桓公“十八年春”(即公元前694年),齊魯兩國會盟于濼,文姜在車騎、隨從的簇擁下,隨魯桓公回到了齊國。文姜至齊后,隨及與“齊侯通焉”。此后,他們多次往來,頻繁私通。這兩個喪失人性、敗壞世俗的統治者,激起了人民的極大憤恨。《敝笱》一詩,就是以此為背景寫成的。
全詩三章。每章除更換個別詞語外,句式結構完全相同,形成“一唱三迭”的藝術形式。第一章“敝笱在梁,其魚魴鰥。齊子歸止,其從如云。”意思是說:魯桓公象破舊的捕魚竹簍,在攔魚的堤壩上捉魚。文姜如同水中的魴鰥小魚,破舊的捕魚簍怎能捉住魚呢?如今文姜要回齊國會見哥哥,她的隨從象云一樣多!第二、三章,僅僅改換為“魴鱮”、“如雨”,“維維”、“如水”,但表達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卻大不相同。這樣更換詞語,不僅僅是表現手法上的需要,而且更深刻地把文姜那種來往齊魯之頻繁,隨從人馬之浩大,淫亂為害之成性,禮義廉恥之不顧的所作所為,一盡字里行間之中。
這首詩運用比興手法極為成功,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詩人以破舊的捕魚器具“敝笱”作比,喻魯桓公的愚昧、“微弱”,不能防閑文姜的淫亂作惡;并以第一章的“魴鰥”(即小魚)、第二章的“魴鱮”(即頭大肥胖的魚)和第三章的“維維”(即行相隨順義)作比,喻文姜要依仗齊國勢力,無視魯桓公的管束而放蕩不拘、淫亂無度之意。這樣設比,既形象生動,又含蓄有致,耐人尋味。正如朱熹《詩集傳》所說:“齊人以敝笱不能制魚,比魯莊公(按,當指桓公)不能防閑文姜,故歸齊從之者眾也”。可見此詩比喻手法確為精當巧妙,是古往今來所公認的。從總體上說,全詩又以“一唱三迭”,托物起興的聯想手法,表現出文姜的厚顏無恥、放蕩不拘的惡劣品德。詩的每章開頭兩句,極言文姜在車騎、隨從的簇擁下,回齊國私見哥哥的境況。這樣托物起興,反復吟唱,不僅能加強詩的氣勢,突出中心思想,而且在反復吟唱中,讀者會透過字里行間,深層漸化,豁然發現文姜的丑惡靈魂,自然覺得她已經到了淫亂成性、本性難改的地步,人們必然對她產生厭惡、憎恨之情。各章第四句中的“如云”、“如雨”、“如水”,既是比喻,又意存關聯,互為因果。王安石《詩義鉤沉》引陸農師曰:“其從如云,無定從風而已。云合而為雨,故以雨繼之;雨降而成水,故以水繼之”,這是以成云致雨,下雨成水的自然規律設比,一是比為文姜之隨從由少增多的過程,二是譬喻文姜由淫性到成性,由成性到本性難改的必然結果。詩人巧設比喻,對文姜骯臟齷齪的靈魂揭露無遺,真可謂淋漓盡致!
上一篇:《摽有梅》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敬之》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