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他鄉,思念故里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詩經·小雅·采薇》
未讀《采薇》,我已先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彼時我并不知道這句詩的含義,單純覺得詩句很美,如初春拂過臉頰而不覺寒的楊柳微風,如寒冬賽過梅花三分白的皚皚白雪。沒有緣由,這句詩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在“燕子來時,綠水人家繞”的江南。江南春色里,有“楊柳青青江水平”,有“碧玉妝成一樹高”,柳絮紛飛時,枝上柳綿吹又少。
我在江南長大,記憶中,童年時期我時常與小伙伴在山野之中奔跑嬉戲,追著蝴蝶,采著野花。山坡上密密麻麻長滿了野豌豆,起先是綠油油的一片,過了不久那一片綠色之中就會開滿星星點點的紫色小花,看在眼中,有種說不出的美。彼時的我只是嫌花太小,摘下來也不好看,根本不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中的“薇”。
“薇”又名大巢菜,又叫野豌豆、野苕子。我們家鄉一帶習慣叫野豌豆,在山坡、田野,或者山間的路邊上經常能看到。這種在我們眼中很普通的野草,不僅可以食用,《本草拾遺》中記載其還有藥用價值。
“玁狁”又叫“獫狁”,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也許跟“鮮卑”“契丹”等耳熟能詳的民族相比,“獫狁”比較生僻,但說起它另外一個名字,可能聽過的人就多了,那就是“犬戎”。具體的地理位置大概在現在的山西、甘肅一帶。西周進入中期,力量削弱,犬戎經常入侵,邊疆戰亂頻繁。到了周宣王時期,周朝積蓄了一定的力量,并派遣將士出征犬戎,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因此這首詩被認為大約是寫于周宣王時期的。
不得不說,《詩經》中的大多數詩都像我們小時候學的兒歌一樣,疊字很多,念起來朗朗上口,“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若不去認真探究它的意思,恐怕很難理解這竟是一首邊塞軍旅詩,描寫的是戍邊士兵從背井離鄉上戰場到歸家的情形。
“采薇呀采薇,薇菜已經發芽了。說回家呀說回家,一年又過去了。”字字坎坷,訴說的盡是士兵對家的思念。出征保家衛國,何時才能還鄉?在這烽火連天的戰場上,駐地不穩,誰能幫忙把家書帶回家?
提到家書,不得不提杜甫的《春望》。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想給家里捎一封家書該有多難??。寫了不一定能捎回去,捎了家人也不一定能收到,更別說是家里寄來的書信了。我曾在某本書中讀到過這樣的情節:小戰士從口袋里摸出皺皺巴巴的信,一邊看一邊擦著眼睛,信上的字早已被淚水暈開,模糊不清,團長走過來將信拿過去看了看,日期竟然是好幾年前的。
也許只有真正在戰場上浴血奮戰過的士兵們才能體會到“家書抵萬金”的感受吧。
采薇呀采薇,那時的薇菜發了芽,轉眼半年過去,薇菜已經變老,回家依然遙遙無期。
戰爭不斷,烽火連天,我的心里是那樣的苦,不知什么時候才能還鄉。
那盛開的是什么花?是美麗的棠棣。將軍駕著車帶著我們向前,軍情是那樣的緊急。
還記得當初闊別家鄉的時候,楊柳依依,如今回來的路上,白雪紛飛。
我的心里傷悲,誰能知道我的哀痛。
內心獨白的話語,默默訴說。然,戍邊戰士心中的苦,又豈是只言片語能夠道得盡的?離開家的時候,想的是保家衛國;在戰場上,想的是早日結束戰爭回到家鄉;然而終于踏上了回家的歸途,心里卻是無限傷悲。近鄉情怯,越是離家近,越是思緒萬千,感慨萬千。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謝公即東晉政治家謝安,“遏”是東晉名將謝玄的字。謝安問謝玄《詩經》中哪一句最美,謝玄的回答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著名的國學大師王國維也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人體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離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觀物亦真。”
可見,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對這句詩的評價都是極高的。
關于“采薇”,最早的典故出自《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伯夷和叔齊都是商朝孤竹國國君的兒子,孤竹君原本想把王位傳給叔齊,可是等他去世的時候,叔齊卻想把王位讓給伯夷。伯夷認為父親的遺命不能違背,于是逃走了。叔齊不肯繼位,也逃走了。國人只好立孤竹君的另一個兒子為王。
貴族子弟,一旦離了家,便很難生活下去。伯夷和叔齊聽說西伯侯姬昌關心贍養老人,就一起去投奔他。可是等他們到了那里,西伯侯已經死了,繼位的是后來的周武王姬發。他們拉住武王的馬說:“父親死了不安葬,卻大動干戈去打仗,這難道是孝道嗎?身為臣子卻要去殺害國君,這難道是仁義嗎?”武王身邊的人要殺了他們,被姜太公阻止了,姜太公說:“他們都是義人啊!”
周文王姬昌、武王姬發以及太公姜子牙,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一部《封神演義》已經讓他們家喻戶曉。
后來武王推翻了商朝的暴政,天下易主,伯夷和叔齊為了表示對商的忠誠,拒絕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中,采薇菜充饑,并作了一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沒多久便餓死了。當時的人都稱贊伯夷和叔齊有氣節,甚至還有人想去效仿。但是在后世人看來,其實大可不必如此。
這就是采薇背后的故事。
這也是采薇背后的辛酸。
采薇啊采薇。等到薇菜開花的時候,我是否能夠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呢?
上一篇:荊軻《易水歌》千古絕唱
下一篇:侯夫人《自遣》感于自己悲慘的命運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