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言
[定義] 把某種事情里面令人生疑或引人困惑的地方,用分辯語解釋清楚的一種修辭方式。
[例釋]
例1:斯洛伐克與捷克分家后,首都設在布拉迪斯拉發,一個在我們嘴上還沒有讀順溜的地名。沿途景象表明,這里還相當貧困。
兩位同伴上街回來說:“快去看看,人家畢竟是歐洲!”
歐洲是什么?我在街上尋找。……突然我肅然停步:路邊一個真實的地下井口的鐵蓋已經打開,正有一個修理工人慢悠悠地伸頭爬將出來,而這一切其實是一尊街頭雕塑。
……
其實即使不是街頭雕塑,歐洲也處處可見這種阻礙人們快速行走的調侃和從容。
于是我可以找到詞句來概括歐洲了。所謂歐洲,就是用古舊的黃銅雕塑鑄于街市的閑散和幽默。(余秋雨《黃銅的幽默》,《讀者》2005年第21期)
例1中兩位同伴從街上回來說的“人家畢竟是歐洲!”帶有贊賞的口氣,這讓作者和讀者都不甚明白,根據上文所述的很自然地產生這樣的疑問:還相當貧困的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迪斯拉發,有代表歐洲的跡象嗎?但是街頭的雕塑把歐洲文明深層的風度表露了出來,也解釋清楚作者和讀者心中的疑團。辯言的這樣表達有跌宕婉曲的效果。
例2: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沫,誰適為容。(《詩經·伯兮》)
例2是說自從伯去了東方之后,腦袋就像飛蓬一樣。這樣說讓人不甚明白,會產生疑問:難道就沒有用面膏發油嗎?于是下面用分辯語解釋:因為伯已經走了,還為誰打扮呢?這種先生疑后釋然,就是辯言的作用。
[辨析1] 辯言與釋語。兩者都有解釋說明的成分。區別是:
辯言是開始時采用令人生疑的話語以引起困惑和注意,然后再用分辯語去解釋清楚;釋語對某個詞語加以解釋和說明,不一定都是令人生疑的話語或引起困惑的詞語,主要是作者有意或特意要做注釋或說明的詞語,解釋是特定的,但相當直接,無須曲折。
[辨析2] 辯言與婉曲。兩者都有故意不直說的一面。區別是:
辯言是開始采用令人生疑的話語以引起困惑和注意,然后再用分辯語去解釋清楚,在這個過程中給人有跌宕婉曲的效果。婉曲則是含而不露,運用委婉、曲折、含蓄的話語暗示本意,使人自己思而得之;在這個過程中無須隨后再去解釋清楚。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變語」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