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歧疑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定義]說話的時候,故意將話語的關鍵性部分保留不說,造成對方的誤解和疑問,然后再補充、說出保留的部分的一種修辭方式。又稱設誤、設歧、略補。
[例釋]根據歧疑的方式,可分為兩類:
(1)對話式歧疑。在面對面的對話中,故意保留關鍵性話語造成對方的誤解,然后再說出來。
例1:甲:一個人走到橋中間,往前一看,媽呀,橋頭站著一只大老虎,趕緊掉頭往回跑,哪知橋這頭也站著一只大老虎。
乙:這可難辦了!
甲:不難辦,他過去了。
乙:過去了?不可能,難道他會飛?
甲:不,他暈過去了!
例1故意只說“他過去了”,而把關鍵性的部分“怎么過去的”留著不說,造成對方的疑問,然后再說出過去的方法——暈過去了。“暈過去”突破了人們的思維定勢,既幽默又合理。
例2:郭冬臨:好,我現在就過去給你報仇。
牛莉:好樣的,老公!
郭冬臨:老婆,我估計這次去他們家有兩個結果:一是他們一家人把我撂倒,二是……我被他們一家人撂倒!(小品《男子漢大丈夫》)
例2中牛莉扮演的老婆被鄰居欺負,要求老公為她出氣報仇,而郭冬臨扮演的老公膽小、不愿意因為小事而與鄰居結仇,但在老婆的一再逼迫下,只好硬著頭皮答應了,臨走之前他對老婆說的話讓人忍俊不禁。他先說出兩個結果中的一個,即他被鄰居一家人撂倒,而把第二個結果保留不說,故意停頓一下,造成人們的誤解。因為按照常理,第二個結果肯定是他把鄰居一家人撂倒。沒想到的是第二個結果還是他被鄰居一家人撂倒,這種出人意料的回答讓人在驚訝的同時又發出會心的微笑,這位“男子漢大丈夫”的形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例3:丈夫:親愛的,我想和你說件事。
妻子:說吧,什么事?
丈夫:但我怕說出來你會生氣。
妻子:怎么,出什么事了?快說吧,我保證不生氣。
丈夫:那我說了,我把公司這個月給我的1000塊獎金花光了。
妻子:什么?你……你怎么花的?
丈夫:我給你買了條項鏈,過幾天就是你生日了。
例3中丈夫想給妻子一個驚喜,故意先說把公司給他1000元獎金花光了,而把關鍵性的部分“怎么花的”保留不說,在妻子產生誤解的情況下再說出錢的用處——買了項鏈送給妻子作生日禮物,妻子能不開心嗎?
(2)敘述式歧疑:在敘述中故意保留關鍵性話語,造成潛在接受者的誤解,然后再說出這一關鍵性話語。
例4:與你偶遇,慌亂的我不知所措。你含情脈脈的雙眸,我無法回避,我明白你的心,我拼命跑開你卻緊緊相隨,我哭喊著:誰家的狗沒人管。(手機短信)
例5:真想和你離開這個俗世,去一個青山碧水的地方幽居,那里只有我和你,房前是一片翠緲的草地,沒事的時候我躺在草地上,溫柔地看著你……吃草。(手機短信)
例4和例5在敘述中故意將“你”的身份保留不說,造成短信接收者的誤解,誤以為短信發送者對自己有意,這正是發送者想要達到的目的,待這一目的達到后,再指出“你”的實際身份——“狗”或“牛”。這一“抖料”讓接收者從情意綿綿的溫情軟語中驚醒過來,有上當受騙之感。
[辨析1]歧疑與逆挽。見“逆挽”條。
[辨析2]歧疑與奇出。見“奇出”條。
[辨析3]歧疑與歧義。見“歧義”條。
[辨析4]歧疑與設彀。見“設彀”條。
上一篇:什么是較物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下一篇:什么是回避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