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鎧甲的光芒中隱身
——郭子儀《郊廟歌辭·享太廟樂章·廣運舞》
郊廟歌辭·享太廟樂章·廣運舞
郭子儀
於赫皇祖,昭明有融。
惟文之德,惟武之功。
河海靜謐,車書混同。
虔恭孝饗,穆穆玄風(fēng)。
謀兵,郭子儀驍勇善戰(zhàn),威震敵膽;謀身,郭子儀同樣可以連伴四君,全身而退。細數(shù)中國歷代官員,像郭子儀這樣,深諳謀兵與謀身之道的,可謂鳳毛麟角。
很難想象,沒有了郭子儀的李唐王朝,會是怎樣一番景象,這位連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的名將,生活在風(fēng)雨飄搖的中唐,不能不說是唐帝國的一樁幸事。天寶十四載(755),“漁陽鼙鼓動地來。”安祿山、史思明將黑色的旌幡插成一片陰霾,迅速向長安推進;而彼時,正沉溺于楊貴妃凝脂香膚的唐玄宗又自折羽翼,兩員邊關(guān)悍將高仙芝和哥舒翰在其錯誤指揮下,相繼被殺被俘。當洛陽長安兩京淪陷,安史叛軍雜沓的馬蹄叩碎大明宮的青磚,唐玄宗狼狽奔蜀,在鳥的哀鳴聲中,這位風(fēng)流皇帝失去的不僅是明眸皓齒的寵妃,還有一個河晏風(fēng)清的大唐盛世。
郭子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呼嘯而出。倉皇即位的唐肅宗想到了在漫天陰霾中曾撥開過一片晴空的武舉郭子儀,火線任命其為兵部尚書。而郭子儀也并沒有辜負圣望,在兵力不足、士氣低迷的關(guān)鍵時刻,迅速整肅軍紀擴充兵源,很短時間內(nèi)就集結(jié)成一支可以和安史叛軍抗衡的隊伍。在其出神入化的指揮下,郭子儀的朔方軍一路攻城拔寨,勢如破竹,先后收復(fù)河?xùn)|、潼關(guān)等失地?????????????????????????????。隨著安祿山在全線潰敗之中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兩軍的對壘已成逆轉(zhuǎn)之勢,在此戰(zhàn)果下,郭子儀乘勝追擊,所向披靡,迅速收復(fù)洛陽、長安兩京。當一身疲態(tài)的唐玄宗以太上皇的身份被迎回長安,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楊貴妃失落的香枕,“安史之亂”已成為他再也不敢回憶的噩夢;倒是他的兒子肅宗厚道些,在堂皇的儀仗和震耳的鼓樂聲中,肅宗手撫郭子儀征塵未洗的雙肩,言出肺腑語重心長:“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舊唐書·郭子儀》)
李唐王氣得以延續(xù),郭子儀是當之無愧的再造之臣,但再造之功往往會逆轉(zhuǎn)成殺身之禍,能夠參透這一歷代功臣宿將無法解開的禪關(guān),正是郭子儀的高明之處。在肅宗立國未穩(wěn)之時,郭子儀是討伐安史余孽的主力,被封為國家中興之臣,但當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接近尾聲,郭子儀兵權(quán)印信也被隨之褫奪。如果換作他人,面對這樣的“回報”難免要郁悶出病來,但郭子儀卻安之若素,心如止水,在長安賦閑的日子里,沒有生出一句怨言。事實上,在隨后的若干年中,郭子儀始終都在面對著這樣的境遇:每當邊關(guān)不寧,皇帝第一個想到的人選便是令敵人聞風(fēng)喪膽的郭子儀,而一朝邊事平息,等待他的不是朝廷的敕封,而是兵權(quán)的收繳,肅宗朝如此,代宗朝亦然,平藩鎮(zhèn)之禍,息吐蕃之亂,老當益壯的郭子儀總是率軍沖殺在前,但每次班師凱旋之后,郭子儀卻又總在如履薄冰。天下疑心最重的人是皇帝,平庸的皇帝疑心就更重,受魚朝恩、程元振等一批奸佞小人的讒言蠱惑,肅宗代宗兩帝都不敢讓郭子儀把持重兵,而郭子儀也低調(diào)行事,謹小慎微,從不給群小半點口實。史載,郭子儀祖墳曾被魚朝恩挫骨揚灰,時郭子儀正帶兵退敵,肅宗擔心他聞聽此事后會立刻興兵反唐,而令肅宗沒有想到的是,郭子儀班師回京后,竟對肅宗泣道:“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士殘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舊唐書·郭子儀》)心中泣血的郭子儀深知,世上最難防的人其實是奸佞小人,在殺敵的戰(zhàn)場,要學(xué)會躲過流矢鳴鏑,在爾虞我詐的官場,同樣要學(xué)會韜光養(yǎng)晦,明哲保身。這是郭子儀的一道“護身符”,正因有了這道“護身符”,才使郭子儀在閹豎當?shù)赖闹刑频靡院涟l(fā)無損,而曾與他并肩作戰(zhàn)的另一位唐代名將李光弼則因生性耿直,最終遭魚朝恩一黨百般陷害,懨懨而死。
“於赫皇祖,昭明有融。惟文之德,惟武之功。”太廟鐘鼓齊鳴,郭子儀在慷慨激昂地為皇帝朗誦著賀辭,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賀辭的背后,這位行伍出身的將軍隱藏的其實是一種高妙的政治智慧。“伴君如伴虎”,如何處理臣子與皇帝的微妙關(guān)系,歷來都是一個難題,但郭子儀破解起來卻沉穩(wěn)而老辣。史載,唐代宗曾以功封郭子儀為尚書令,此職在太宗起事前曾經(jīng)擔任,開國之后一直不曾授封臣子,郭子儀深知其中厲害,悚然警覺,連續(xù)兩年拒辭不受。心細如發(fā)的郭子儀曉得,連辭不就既可以給足皇帝面子,又不會將自己置于眾矢之的。當然,郭子儀并不想成為皇帝眼中的異類,對皇帝的其他賞賜他都要照單全收,盡管肅宗、代宗兩位皇帝都不敢讓郭子儀擁兵自重,但為了安撫這位李唐帝國的中流砥柱,賞賜卻必不可少。史載,郭子儀家“良田美器,名園甲館,聲色珍玩,堆積羨溢,不可勝紀”,“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舊唐書·郭子儀》)偎紅倚翠推杯換盞的郭子儀實際上再清醒不過:皇帝需要的是一位能護衛(wèi)江山的人,沒有自己六十余載的東征西討,皇帝根本無法坐穩(wěn)江山;但這同時又是一個悖論,沒有一個皇帝希望他的護衛(wèi)者過于強勢,太強勢了,皇位便會鋪上針氈,危機便會暗中滋生。顯然,沒有政治野心的臣子是最讓皇帝放心的臣子,而郭子儀就是要做這樣的臣子。對于李唐王朝這位小心翼翼的呵護者,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打金枝》的故事可作佐證。史載,郭子儀第六子郭曖娶代宗女升平公主為妻,值郭子儀大壽之日,拜壽的晚輩中獨不見升平公主,眾兄嫂都嘲笑郭曖懼內(nèi)。郭暖氣憤之下,回家痛毆公主,并對其厲聲斥責,升平公主向代宗哭訴,代宗知是夫妻氣話,并未在意。而郭子儀聽說后,卻頗覺大逆不道,他親自綁了郭暖到代宗面前謝罪,并動用家法對郭暖狠狠杖責一通方算了事。
時刻保持警醒的為官之道最終給郭子儀帶來福壽雙全的美滿人生。從一介地方軍官做到汾陽郡王,再到德宗朝被尊為“尚父”,其榮耀已位極人臣,不僅如此,郭子儀的八子七婿也皆朝廷高官,一朝天子唐穆宗更是其重外孫,郭門顯赫,再無可復(fù)加。“權(quán)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而君子不之罪。”(《舊唐書·郭子儀》)當八十五歲的郭子儀在平靜中死去,廢朝五日的國唁,增高一丈的墳塋,與其說在昭示著一個皇帝的哀傷與敬意,莫如說是在張揚著一個臣子高超的謀身侍君之道。
上一篇:于濆《金谷感懷》詩詞賞析
下一篇:白居易《輕肥》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