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仿擬修辭手法
[定義]模仿現成語言形式,置換或增減其中的部分構成元素,使現成語言形式以陌生化的面目出現,實現藝術效果的一種修辭方式。“仿”和“擬”為同義語素,其中“擬”除了包含“模仿”的意思以外,兼有“設計”之類的意思,所以,仿擬是一種模仿性的修辭設計。
[例釋]按照仿擬的模仿手段,可分兩類:
(1)置換模仿。置換被模仿的原型語言單位給定形式的部分構成元素,構成新的修辭形式。
例1:食全食美(美食廣告)
例2:該出腳時就出腳。
例1“食全食美”模仿成語“十全十美”,通過“食shí”——“十shí”的諧音置換,完成從源語到目標語的修辭建構。利用人們對源語的語言記憶,重建修辭化的目標語。因此,“十全十美”雖然沒有出現,仍然會引導人們對“食全食美”的語義理解。例2根據電視劇《水滸傳》中《好漢歌》的一句歌詞“該出手時就出手”,置換其中一個詞,臨時仿造,成功地傳遞了球迷對足球隊員果斷射門的期待。
(2)增減模仿。增減被模仿的原型語言單位給定形式的部分構成元素,構成新的修辭形式。
例3: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例3根據現成語言形式“錢不是萬能的”,增加部分語言成分,臨時仿造。仿造之前和仿造之后的語言單位,隱含著不同的價值預設:“錢不是萬能的”,價值預設是一個肯定判斷——“錢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價值預設是對一個否定性話語的肯定判斷——“沒有錢是可以的”。因此,“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是從另一個認知方向對“錢不是萬能的”進行修辭化重構。
仿擬的被模仿形式叫源語或原型語言單位,仿造的成分叫目標語。在具體語境中,源語和目標語可以同現,稱明仿。也可以只出現目標語,隱去源語,稱暗仿。但隱去的源語,仍然作為潛在的意義參照,引導人們對目標語的認知。
例4:你的工作是服務,不是為人民幣服務。
例4中“為人民幣服務”的源語是“為人民服務”,源語沒有出現,但會以潛在的方式引導人們對“為人民幣服務”的認知。這通常有一個前提,即隱去的源語是社會知曉度和流通度較高的話語。
被模仿的源語,可以同時通過置換模仿和增減模仿,生成新的話語。
例5: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革命就是請客吃飯→革命不是請客,就是吃飯。
被模仿的源語“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通過形式的局部置換,生成“革命就是請客吃飯”;通過符號增添,生成“革命不是請客,就是吃飯”。
仿擬的源語和目的語都包括兩部分:X和Y,其中X是可變成分,Y是不可變成分??勺兂煞质悄康恼Z相對于源語的更新元素,以此確保仿擬的能產性;不可變成分喚起源語的語言記憶,以此引導目的語的語義理解。一般來說,仿擬的可變成分是顯性的,語義變化比較容易觀察到;仿擬的不可變成分的語義變化是隱性的,不易觀察到:
例6:軍事入侵→生物入侵→語言入侵。
與“入侵”相鄰的可置換語言單位是可變成分,“入侵”是不可變成分。不可變成分“入侵”的語義變化不容易觀察到:例如(軍事)“入侵”具有[+武力+強行]等語義特征,(生物)“入侵”的[+武力+強行]等語義特征消失,(語言)“入侵”的上述語義特征為[±武力±強行]:如果語言“入侵”借助軍事入侵等非自然力量,則具有[+武力+強行]等語義特征;如果語言“入侵”是不同語言碰撞的自然結果,則具有[-武力-強行]等語義特征;
仿擬在不同的層級單位,可以分為仿詞、仿語、仿句、仿篇、仿體等,可參見各條。
部分研究者認為仿擬的下位層次還包括仿調。對照仿擬的定義和特征,仿調作為仿擬的二級條目似可再斟酌。(詳后)
[辨析1]仿擬與戲擬。都有“模仿”的語義特征。區別是:
(1)表面上,仿擬和戲擬都是“擬”,但這兩個“擬”的語義特征不一樣。仿擬和戲擬是兩種不同的語言方式,也是兩種不同的思維運作方式:“仿”和“擬”是同義語素,仿擬的“擬”除了具有“模仿”的語義之外,兼有“設計”的意思,這種“設計”可以理解為重新建構,所以,仿擬是一種模仿性的建構手段。“戲”和“擬”不是同義語素,戲擬的“擬”的“模仿性”語義已經弱化,強調的是它的“設計”意義,這種“設計”和“戲”的語義互相投射,重在解構,所以,戲擬是一種顛覆性的解構手段。戲擬以戲謔性陳述解構莊嚴性陳述,在后現代文化語境中,較多地表現為對曾經影響當代人生存的正統意識形態的調侃式告別,帶有某種嬉皮色彩。
(2)仿擬的模仿性建構偏重于改造現成話語格式的形式要素,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形式錯誤,然后才去追尋形式錯誤中的理據;戲擬的顛覆性解構偏重于置換現成話語的意義指涉,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形式完好,但實際所指已經被偷換,借此達到拆解意義、甚至掏空意義的目的。例如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對“革命”的解釋是:“被壓迫階級用暴力奪取政權,摧毀舊的腐朽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進步的社會制度。革命破壞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的發展。”在魯迅小說《阿Q正傳》中,阿Q的“革命”,只保留了“革命”的符號形式,“革命”的語義內容已經被阿Q進行了個人化的改造:從被壓迫階級的集體行為,變為個人行為;從奪取敵對政權,變為掠取個人財物;從解放生產力,變為釋放個人欲望;從建立進步的社會制度,變為編織個人化的烏托邦神話。阿Q對“革命”之后個人利益再分配的想象,與“革命”的目的和紀律相悖。這種對“革命”的狂歡化戲擬,依托著“革命”的符號形式,但是已經遠離了“革命”的含義,并且解構了“革命”的語義內容。
(3)仿擬置換或增減源語(仿擬原型)給定形式的部分構成元素,依托源語的意義;戲擬依托源語(戲擬原型)的形式,顛覆源語的意義。戲擬借用他人現成話語,只是借“形”,即依托現成的話語單位。解構他人話語的意義,才是戲擬的實質。如下頁圖。
(4)由于仿擬依托源語的意義,仿擬對仿擬原型的認知框架依賴性較大,從仿擬原型到仿擬的完成形態,認知主體處于相同的經驗平臺。由于戲擬只依托源語(戲擬原型)的形式,顛覆源語的意義,戲擬對戲擬原型的認知框架依賴性程度不強,從戲擬原型到戲擬的完成形態,認知主體處于不同的經驗平臺。因此,戲擬的認知難度一般大于仿擬。
仿擬的認知前提,預設了仿擬原型的存在。“陽謀”的認知前提,預設了與“陽謀”語義相關的“陰謀”的存在,而且,“陰謀”的認知模型被強制性地轉置到了仿擬的完成形態上。從表達者說,它是主體經驗系統中的仿擬原型激活了仿擬的完成形態,“陰謀”的認知參照,激活了“陽謀”的修辭建構。在戲擬中,從認知原型到當前認知,思維運作軌跡不明顯,思維跳躍跨度較大,戲擬原型的意義參照,認知引導功能較弱,不能確保戲擬完成形態的意義自明性。
(5)仿擬是在原結構框架內填補某個空符號,原結構框架對空符號的接納,可能是封閉性的,也可能是開放性的。戲擬主要表現為對戲擬對象在意義上的解構,解構的路徑是多維多向的,因而戲擬是開放性的召喚結構。
仿擬對空符號的接納,是開放性,還是封閉性,與替換符號和被替換符號在邏輯和語義上的限制有關,即:
(a)替換符號和被替換符號在邏輯上是否同屬一個上位概念。
(b)替換符號和被替換符號在語義上是否同屬一個沒有其他可能性的反義義場。由于仿擬中的替換符號是話語主體主觀設定的,又由于詞匯系統中多義詞的存在,所以仿擬對象對空符號的接納,究竟是封閉性,還是開放性,需要一個補充條件。
(c)替換符號和被替換符號在邏輯上共同歸屬的上位概念層次越低,對空符號的接納,呈現封閉性的可能性越大。反之,替換符號和被替換符號在邏輯上共同歸屬的上位概念層次越高,對空符號的接納,呈現開放性的可能性越大。
在仿擬中,不管是對空符號的封閉性接納,還是開放性接納,都是在原型語言單位的結構框架內完成意義的重新建構。而戲擬重在對原型語言單位的意義解構,重新生成的戲擬的語義是開放性的結構。
例7:對于一些發表錯誤意見的同志還是要團結,要注意政策界限。他們還是好同志,他們還是愛國的。他們畢竟還是回來了嘛。不回來也可以愛國嘛。許多外籍華人還不是我們的朋友?要允許人家的思想有一個轉變過程。要善于等待。一個月認識不了可以等兩個月,一年認識不了可以等兩年嘛!無產階級為什么要怕資產階級呢?東方為什么要怕西方呢?社會主義為什么要怕資本主義呢?我看不要緊張嘛。我們的力量是強大的嘛。政權,軍隊都在我們手里嘛。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嘛。連蔣經國我們也要團結嘛。我們歡迎他們回來走一走,看一看,看完再回臺灣也可以嘛。當然,這不是偶然的。我們越是實行開放政策,就越要界限分明……。(王蒙《冬天的話題》)
小說從討論洗澡的最佳時間是早晨還是晚上,引發兩代人的觀念沖突,又引發中西兩種文化的沖突,單位領導為此傳達了文件講話,例7是講話的片段。這個講話是作家王蒙虛構的,它戲擬了一套權力話語,這些話語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但話語的意義已被解構。這段話的原初形態,作為戲擬對象,可以根據多重意向進行多重解構,而不會封閉于任何一個經驗通道。它可以用在任何場合,卻任何實質性的問題都沒有涉及,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作家批判的不是這種話語本身,而是生成這種語言的土壤。與其說這是對某種語言方式的戲擬,不如說是對某種生存方式的戲謔性嘲諷。
類似例7的例子在一些辭格研究成果中被歸入仿擬的下位類型——仿調,其實上例不是模仿源語的語調,而是戲擬源語的意義。因為如果刪除上面這段話中所有顯示語調的語氣詞,話語的意義沒有變,修辭功能也沒有變??梢?,語氣詞不是這段話的意義承載體,語氣詞也不能決定上面這段話的權力話語特征。更重要的是,仿調像仿擬的其他下位類型一樣,只能局部模仿,如果全部模仿,則不再是仿擬。而標記語調的語氣詞不可能拆散了局部模仿。例7作者是把不同語境中的權力話語連同語調抽離出來,重組成一個語言拼盤,賦予它與原初意向不同的意義,完成了對話語原初意義的解構。它不符合仿擬的定義,也不符合仿擬必須依托源語的意義這一重要特征,而符合戲擬的形式和意義特征。因此,一些被認為屬于仿調的修辭手法,其實是戲擬的研究對象。而仿調,作為仿擬的一個下位類型,能夠成立的理由似不很充分。
[辨析2]仿擬與引用。都是對現成話的局部或全部借用,區別是:
(1)仿擬是將源語形式的熟知化轉變為目標語意義的陌生化,把源語的權威重建為目標語的權威。引用是利用源語的話語權威,增強語言的說服力、感染力。
(2)仿擬以源語結構形式為基礎,將其加以改造;改造后的目標語與源語之間往往產生意義上的差異。引用旨在援引他人言論、現成文獻說明觀點,表達感情,基本保留源語的原義原貌。
上一篇:什么是換述修辭手法
下一篇:什么是互文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