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興武 【本書體例】
【原文】:
有杕之杜,其葉湑湑(1)。獨行踽踽(2),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3)?
有杕之杜,其葉菁菁。獨行睘睘,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
【鑒賞】:
《杕杜》一詩,是宗周時代唐人的歌謠。《鄭箋》認為,這首詩的主旨是詠嘆“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為沃所并。”(《十三經(jīng)注疏》)這不免有些牽強附會。根據(jù)詩中描寫的“嗟行之人”,由于失去了“同父”及“同姓”兄弟的幫助,故而“獨行踽踽”的情形看來。此詩當是一個流浪外鄉(xiāng),宗親相失,凄楚無助的乞者所作,是一首古老的乞討歌謠,出自《詩經(jīng)·唐風》。
“有杕之杜,其葉湑湑”兩句,置于章首以起興。關于杕杜,《說文》解釋說:“杕,樹兒。”即小樹。“杜,甘棠也。”杕杜,也就是矮小的甘棠樹。“湑滑”,孔穎達《疏》解釋為“枝葉不相比。”下文還有“其葉菁菁”一句,《鄭箋》解釋說:“菁菁,希少之貌”。正是由于這矮小而且枝葉互不相比的甘棠樹,使乞者聯(lián)想起自己久失宗親,孤單無助的凄苦處境,從而以之起興,發(fā)為歌詠。甘棠,又名“棠梨”,亦即“棠棣”。《詩經(jīng)·小雅·棠棣》中這樣寫到:“棠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孔穎達在《疏》中闡釋到:“由華以覆鄂,鄂以承華,華鄂相承覆,故得韡韡然而光明也。華鄂相覆而光明,猶兄弟相順而榮顯。然則凡今時之人,恩情無如兄弟之最厚也。”正因為甘棠對于兄弟之情有這種特殊寓意,故《杕杜》以之起興,兼比兄弟之情,這是“成于自然”的寫法。但從另一角度看,《杕杜》一詩本來是寫兄弟相失而“獨行踽踽”,它以比喻兄弟相順而榮顯的甘棠起興,這是興句中所隱含的又一層相反相成的比喻關系。
自“獨行踽踽”以下,詩意擬寫乞者言行,幾近茫然失神,心灰意冷。他所思念的,唯有兄弟而已;所希冀的,唯有來自他人的“比”和“佽”。兄弟相失已久,乞求比飲又不可得,故有“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的哀嘆。這種失神怨語,非乞者,斷難有之。
詩前一章沉吟著“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后一章又嘆息到“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說者或謂“同父”即“同祖”,亦即“同姓”,(參陳奐《傳疏》)不確。《禮記》明言“生曰父曰母”,《爾雅》所釋,亦與《禮記》同。《史記·管晏列傳》中引管仲之語:“生我者父母”。由此可知,所謂“同父”者,既同一父親所生之兄弟也。“同姓”,陳奐《傳疏》引程瑤田《宗法小記》,認為孫以祖之字為姓,故同祖昆弟謂之“同姓”。這是極確切的。《杕杜》中,從前一章的“同父”到后一章的“同姓”,自是一種由于至親而宗親的感情遞進關系。乞者流浪于外鄉(xiāng),孤單凄楚自在必然中,每當極辛酸時,必先思念至親同胞兄弟,然后才及同姓之人,這是感情有親疏的必然心理狀態(tài)。
《杕杜》一詩,主要用“敷陳其事而直言之”的藝術手法,直寫乞者內心的凄苦孤寂之情,模擬乞者口吻,逼真、自然而深沉。思念兄弟而音訊渺茫,乞求此飲又不可常得。字里行間所蘊含的,唯有失神悲涼的沉吟而已。前后兩章雖用“復沓”手法,但“復沓”中又有“同父”到“同姓”的情感遞進。整齊中有此細微變化,遂避免了單調呆板。
此詩實為當時一種流行的乞討小調,在采集入《詩》及流傳過程中,必經(jīng)文人增刪潤色。舊時乞者所詠乞討悲苦之音,當以此詩為源頭。《詩經(jīng)》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無微不至,亦于此可見。它所首創(chuàng)的這種逼真地摹寫乞者語氣,直抒乞者心臆的格調,豐富了中國文學反映社會生活風俗的內容。
上一篇:《權輿》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杕杜》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