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明琪 【本書體例】
【原文】:
文王有聲,通駿有聲(1)。通求厥寧(2),通觀厥成。文王烝哉(3)。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4),作邑于豐(5)。文王烝哉。
筑城伊淢(6),作豐伊匹。匪棘其欲(7),遹追來孝。王后烝哉(8)。
王公伊濯(9),惟豐之垣。四方攸同(10),王后維翰(11)。王后烝哉。
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四方攸同,皇王維辟(12)。皇王烝哉。
鎬京辟廱(13)。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皇王烝哉。
考卜維王,宅是鎬京(14),維龜正之(15),武王成之(16)。武子烝哉。
豐水有芑(17),武王豈不仕(18)。詒厥孫謀(19),以燕翼子(20)。武王烝哉。
【鑒賞】:
這是一首稱頌文王遷豐和武王遷鎬的贊歌。文王是周室事業的奠基人,武王是父王未竟事業的繼承者。所以先贊文王,后贊武王。而題目用“文王有聲”標出,意在突出文王。
全詩八章,每章五句。前四章贊文王遷豐。詩歌開門見山,先指出“文王有聲”,為文王立言,然后敘述文王遷豐的功德。由于豐邑建在崇地,所以要伐崇,說明文王伐崇是順天應人之舉,且此舉“匪棘其欲”,不是為了享受;而是“通追來孝”,是為了發揚先王的創世精神。因此文王功績昭著,致使四方諸侯來歸,成為文王的輔翼,而文王則是他的堅實的保護人。后四章贊武王作鎬,詩歌“四方攸同”,“無思不服”,武王是諸侯的真正盟主。然后追述其遷鎬之舉,曾“考卜維王”、“維龜正之”,是十分鄭重的。而遷鎬的目的,則是為了找一塊“辟雍”之地,來“詔厥孫謀,以燕翼子。”因此武王也功德無量。這樣,文王遷豐是為了“通追來孝”,武王遷鎬是為了“詒厥孫謀”。兩者相得益彰。最后,每章分別用“文王烝哉”、“武王烝哉”的反復語調加以褒贊,表達了歌唱者對文武兩君無限敬仰的心情,深化了主題。
這首詩的謀篇布局是頗費匠心的;在材料的取舍上,前半頌文王時,文王本是謚號,顧名思義,應以文德為主,但詩中卻偏寫他伐崇的武功,文中有武;后半寫武王時,本應以武功為主,但詩中卻偏寫他“鎬京辟雍”的文德,武中寓文,這樣文武對舉,巧妙地表達出兩圣有文武兼資之妙。在材料的安排上,前半頌文王時,四章全按順序記述,一環套一環,緊密相扣;后半頌武王時,則采用倒敘手法,五、六章先敘四方都以武王為盟主,七章再追述建鎬的經過,八章又贊述武王遷鎬的目的,這樣的選剪和安排材料,既嚴謹而又有變化,既精妙得體又錯落有致。
這首詩的語言句式也具有整齊中富于變化的特色。詩歌開始用“文王有聲”一句起頭,緊接著又用“遹駿有聲”加以強調,一面重復“有聲”二字,一面則以“通駿”二字對之修飾,給人以深深回味之感。全詩本都用的是直陳語氣,但到最后一章中卻忽然插入“豐水有芑”,這一比興句和“武王豈不仕”這一反詰句,在平緩的語氣中泛起漣漪,詩意由此而增。詩歌每章的末句都用“烝哉”二字煞腳,但在“烝哉”之前,前四章頭兩個末句用“文王烝哉”,后兩個末句則改用“王后烝哉”?后四章的頭兩個末句用“皇王烝哉”,后兩個末句則改用“武王烝哉”,這種語言句式的變動,既不同于其它《大雅》中一般用語不重復的特點,又不同于國風里的重章迭唱,而是別開一面,有其獨特的風格。
全詩在章法和句法上都富于變化的這一特點,歷來受到品評家的贊賞。方玉潤《詩經原始》說:“亦文章幻化之奇,則更變中之變矣。”真是一語破的,說出了這首詩特色之所在。
上一篇:《文王》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文王有聲》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