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居初夏午睡起
楊萬里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楊萬里,本卷《傷春》已介紹。南宋高宗紹興末年(1162),孝宗即位,重新起用張浚,抗金的呼聲日高,楊萬里被薦為臨安教授,因父喪未能赴任,賦閑住在故鄉吉水(今江西吉水)。張浚出師不利,迫于妥協派的壓力,被罷去相位,于孝宗隆興二年(1164)病死。金軍南侵,于是孝宗又割地輸幣求和,并于隆興三年(1165)與金國訂立了和議。楊萬里此詩作于乾道二年(1166),系《誠齋集》卷三《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之一,《千家詩》不僅刪改了題目,而且還將作者誤題為楊簡。“睡起”與“午睡起”的含義是不同的,所以將題目恢復原貌。
首句扣題寫初夏的時令水果楊梅給詩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常聽說梅子把人的牙齒都酸掉了,此句就描寫了類似情況,讀罷都使人覺得自己的牙齒酸酸的。
次句寫窗外芭蕉的綠色,但是寫得很有創意,不是寫作者觀賞芭蕉,而是寫窗外的芭蕉將綠色分配到窗口供人欣賞。“分”字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綠”采用了詞性活用的方法,在這里用作名詞,指綠色。這樣就把芭蕉寫活了。
后兩句突出一個“閑”字。三句寫午睡醒來無所事事,“日長”指夏日白天長,黑夜短。長夏無事,遂以午睡打發時間,午睡后起來仍然無事可做。末句寫“看兒童捉柳花”也是為了說明“閑”。宋人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中稱此詩“極有思致,誠齋亦自語人曰:‘功夫只在一捉字上。’”“捉”字好在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它將飄來飄去的柳花說成是故意躲來躲去,不讓兒童抓到。這就將“兒童捉柳花”的場景寫得非常生動活潑。
但是宋人葉寘《愛日齋叢鈔》已指出這句詩是從白居易《前日別柳枝絕句夢得繼和又復戲答》中的“誰能更學童孩戲,尋逐春風捉柳花”兩句化出,兩相比較,我們會覺得楊萬里的這句詩簡單明了,朗朗上口,流傳得更加廣泛。所以學習前人要努力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上一篇:高 適《醉后贈張九旭》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孟浩然《題義公禪房》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