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化
[定義] 對前人已有的詩詞進行改造、化用或創造性改寫,使舊文出新意的一種修辭方式。
[例釋] 根據點化的方式,可分為兩類:
(1)直接增減式。對原來的詩文直接進行增加或刪減,不改變原詩文字的語序。
例1: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鶯。(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此句是在原詩句“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鶯”的前面直接加上兩個疊音詞“漠漠”和“陰陰”,原詩文的語序并未發生變化,但增加疊音詞之后的詩句不僅在聲韻上顯得舒展、輕柔,而且意境更加優美開闊,增添了無限神韻。另外,五言成七言,也使詩句更加流暢婉轉。
(2)間接化用式。對原詩文進行創造性改寫,自由增刪原文的話語,靈活調換原文話語的語序,化用原詩的意境,寫出新的詩句。根據化用后產生的語義與原來語義的關系,可再分為兩類:
(a)語義相近。
例2: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
蘇軾的“詞”來自李白《把酒問月》詩中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改寫后“詞”的意境與原詩基本一致,但語序與原詩相比有很大的差別。
例3:渭水西風,長安落葉,空憶詩情宛轉。(周邦彥《齊天樂》)
周邦彥的“詞”源自唐代詩人賈島的詩句“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這是賈島因懷念遠去未歸的朋友吳處士而寫的,表達了他惆悵悲傷的心情。周邦彥回想與朋友在京城的情境,當時正是西風掃落葉的時節,“渭水西風,長安落葉,空憶詩情宛轉”中的“空憶”將詞人此刻悲戚落寞的心情傳達得淋漓盡致。元代劇作家白樸在雜劇《梧桐雨》第二折《普天樂》中又將其改為“傷心故園,西風渭水,落日長安”,描繪唐明皇在失去寵妃之后凄苦悲涼的心境和思念故人之痛。由詩到詞又轉為雜劇,雖然思念、感懷的對象不一樣,所處的時代環境也不一樣,但它們言說的主題沒變:落葉悲秋,睹物思人。
(b)語義相反。
例4: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王安石《北山詩》)
王安石的詩顯出一派閑適優游之意,而徐俯的《絕句》則與王荊公唱了反調:“細落李花那可數,偶行芳草步因遲”。
例5: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
王安石的同題詩作則對杜牧的詩句提出了質疑和挑戰:“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重新對歷史作出了審慎的理性思考。
[辨析1] 點化與仿句。見“仿句”條。
[辨析2] 點化與引用。都是在已有語句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區別是:
點化不是直接引用前人詩句,而是化用,即必須對前人詩句進行一番改造,運用增加、刪減、重組等方式使前人詩句傳達出新的意義。間接引用的范圍較廣,可以是前人詩句、別人說過的話,也可以是熟語、典故等;而點化的范圍較窄,一般限于前人的詩詞曲賦。因此,間接引用與點化雖有交叉卻不能合并。
[辨析3] 點化與抄襲。都含有對前人已有語句的襲用。區別是:
點化對前人語句的襲用是為了推陳出新,通過對原有語句的借用和改造生成新的意境或意義,有點鐵成金之效果,所以它是一種積極的修辭手法。抄襲是對他人知識產權的非法占有,即使對前人語句略有改造,也只是稍微變動幾個字詞,沒有產生新的意義。
宋代王安石倡導詩歌創作的“奪胎換骨”法,并身體力行,寫出了不少令人激賞的佳句,但“奪胎換骨”往前走一步,可能滑向抄襲。錢鍾書批評王安石:“每遇他人佳句,必巧取豪奪,脫胎換骨。百計臨摹,以為己有:或襲其句,或改其字,或反其意。集中做賊,唐宋大家無如公之明目張膽者。”(舒展選編《錢鍾書論學文選》)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倒裝」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點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