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裝
[定義] 為了表達需要而故意顛倒漢語通常語序的一種修辭方式。
倒裝在形式上有明顯的特征,就是詞語順序打破常規,有違慣用的語法序列或事理邏輯。倒裝的結果是造成變式句,具有突出的表達效果,追求形式新穎,或結構均衡、音韻協調、強調感情等。
[例釋] 一般把倒裝分為“隨言倒裝”和“變言倒裝”兩類。
(1)隨言倒裝:只作形式上的次序顛倒,并不改變句法結構關系,也沒有破壞正常邏輯條理的倒裝。“隨言倒裝”又分主謂倒裝、述賓倒裝、定中倒裝、狀中倒裝、復句偏正倒裝等。
例1: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孫犁《荷花淀》)
例2: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例3: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魯迅《傷逝》)
例1是主謂倒裝,謂語倒裝在主語之前,更切合特定的情理,在情急狀態下人往往把最關切的內容先說出來,然后補充一下主語。這樣寫突出水生夫妻感情深厚以及水生嫂對丈夫的體貼。例2是定中倒裝,定語倒裝在中心語之后,一方面避免了結構臃腫,另一方面突出了樹的形態,也使整個句子節奏均勻,語氣連貫。例3是狀中倒裝,狀語倒裝在中心語之后。這樣做顯得新鮮,也使句子結構更勻稱,同時突出了主人公“子君”和“我”,為全文的展開留下伏筆。
(2)變言倒裝:隨著語言形式序列的顛倒,句法關系或邏輯事理也被顛覆了的倒裝。這種倒裝大多是古時候人們為了追求對仗、押韻等而不得不采取的辦法,同時也兼顧一定的修辭效果。現代漢語不常用。
例4:紅豆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
例4這樣的句子今天看來有些晦澀艱深,不容易一下子還原過來,因為它顛倒了句法關系,破壞了邏輯事理。正常序列應該是“鸚鵡啄余紅豆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作者為了新穎、對仗等而實行了變言倒裝。
[辨析] 倒裝與語法成分易位。都是相對于常規語法位置的偏離。區別是:
倒裝以修辭為觀察點,易位以語法為觀察點。倒裝通常伴有語法成分易位,但語法成分易位不一定構成修辭上的倒裝。在文言文里有特殊的語法倒置要求,如代詞在否定句或疑問句里作賓語時要倒置于動詞之前,另外古代有時有一些特別的句法表現,這些不是修辭意義上的倒裝。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倒喻」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