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藻之什
魚藻之什
魚藻之什,包括魚藻、采菽、角弓、菀柳、都人士、采綠、黍苗、隰桑、白華、綿蠻、瓠葉、漸漸之石、苕之華、何草不黃14篇。該組詩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雜編,有歌頌周天子安樂生活的,有歌頌周天子營建城邑的,有婦人思念丈夫的,有棄婦的哀怨,有征夫、役夫的悲苦,有饑饉之年的悲號,等等。這可能正是詩作相隔時代久遠的結果。
魚藻
【原文】
魚在在藻,有頒(1)其首。王在在鎬,豈樂飲酒。
魚在在藻,有莘(2)其尾。王在在鎬,飲酒樂豈。
魚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鎬,有那(3)其居。
【注釋】
(1)頒(fén):頭大的樣子。
(2)莘:尾巴長的樣子。
(3)有那(nuó):安閑的樣子。
【譯文】
魚在藻中歡暢游,肥大頭兒頻繁擺。王在京鎬真自在,歡飲美酒樂逍遙。
魚在藻中歡暢游,悠悠長長尾巴搖。王在京鎬真自在,歡飲美酒真逍遙。
魚在藻中歡暢游,貼著蒲草多安詳。王在京鎬真自在,安樂此處悠閑過。
【解析】
這是一首贊美周王生活安樂的頌歌,語言樸實輕靈,頗有風詩之味。全詩共分三章,每章四句。每章前兩句以“魚在在藻”起興,反復描寫周王在鎬地的安居生活。詩人詠魚得其所樂,來暗示百姓安居樂業的和諧氣氛,詩歌在歡快熱烈的語言中充分展現了君民同樂的主題。觀其全文,那種來自民間新鮮活潑和搖曳多姿的詩風在眾多雅詩中獨樹一幟,極有趣味性。
采菽
【原文】
采菽采菽,筐之莒(1)之。君子來朝,何錫予之?
雖無予之?路車乘馬。又何予之?玄袞及黼(2)。
觱沸(3)檻泉,言采其芹。君子來朝,言觀其旂(4)。
其旂淠淠(5),鸞聲嘒嘒。載驂載駟,君子所屆(6)。
赤芾在股,邪幅(7)在下。彼交匪紓(8),天子所予。
樂只君子,天子命之。樂只君子,福祿申之。
維柞之枝,其葉蓬蓬。樂只君子,殿天子之邦。
樂只君子,萬福攸同。平平左右,亦是率從。
汎汎(9)楊舟,紼纚(10)維之。樂只君子,天子葵(11)之。
樂只君子,福祿膍(12)之。優哉游哉,亦是戾(13)矣。
【注釋】
(1)莒(jǔ):圓形竹器,方者為筐,圓者為莒。
(2)黼(fǔ):黑白相間的花紋。
(3)觱(bì)沸:泉水涌出的樣子。
(4)旂:畫有蛟龍圖案的旗。
(5)淠(pèi)淠:旗幟飄動。
(6)屆:到。
(7)邪幅:裹腿。
(8)紓:怠慢。
(9)汎汎:隨水漂流的樣子。
(10)紼(fú):粗大的繩索。纚:系。
(11)葵:借為“揆”,度量。
(12)膍(pí):厚賜。
(13)戾(lì):安定。
【譯文】
采大豆來采大豆,用筐用莒里面盛。諸侯君子來朝見,王用何物來犒賞?
縱沒什么將他贈,路車駟馬給他乘。還用何物將他贈?龍袍繡衣和禮服。
翻騰噴涌泉水邊,我來采下水中芹。諸侯君子來朝見,看那龍旗漸靠近。
他們旗幟迎風揚,鸞鈴傳來真動聽。三馬四馬駕大車,遠方諸侯已來臨。
紅色護膝大腿上,裹腿在下斜著綁。不致怠慢不驕狂,天子因此有賜賞。
諸侯君子盡情樂,天子策命授爵位。諸侯君子盡情樂,又有福祿賜予他。
柞樹枝條一叢叢,它的葉子繁又茂。諸侯君子盡情樂,鎮邦定國天子重。
諸侯君子盡情樂,萬種福分來聚攏。左右屬國善治理,于是他們都順從。
楊木船兒水中漂,索纜系住不會跑。諸侯君子盡情樂,天子量才用以道。
諸侯君子盡情樂,福祿厚賜好關照。從容不迫真自在,生活安定樂逍遙。
【解析】
這首詩記述了周天子接受諸侯朝見,并對其進行賞賜的情景。全詩共分五章。第一章是諸侯上朝之前,身為大夫的作者對周天子可能準備的禮物所做的猜測;第二章則開始記敘諸侯朝見之時極為壯觀的場面;第三章鋪排詩人近觀諸侯朝見天子時的情景;第四章對來朝諸侯卓著功勛的頌揚;最后一章是大夫贊美諸侯之辭。全五章多用賦法,對諸侯覲見天子的場面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場景宏大,感情真誠而厚重。
角弓
【原文】
骍骍(1)角弓,翩(2)其反矣。兄弟昏姻,無胥遠矣。
爾之遠矣,民胥然矣。爾之教矣,民胥效矣。
此令兄弟,綽綽有裕(3)。不令兄弟,交相為瘉(4)。
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于已斯亡。
老馬反為駒,不顧其后。如食宜饇(5),如酌孔取。
毋教猱(6)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7),小人與屬(8)。
雨雪瀌瀌(9),見晛(10)曰消。莫肯下遺,式居(11)婁驕。
雨雪浮浮,見晛曰流。如蠻如髦(12),我是用憂。
【注釋】
(1)骍(xīn)骍:弦和弓調和的樣子。
(2)翩:指反過來彎曲的樣子。
(3)裕:寬大。
(4)瘉(yù):病,指殘害。
(5)饇(yù):飽。
(6)猱(náo):猿。
(7)徽猷:善道。
(8)屬:依附。
(9)瀌(biāo)瀌:雪花飛舞的樣子。
(10)晛(xiàn):太陽的熱氣。
(11)居:倨傲。
(12)髦(máo):古代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稱呼。
【譯文】
角弓精心調整好,弦弛便向反面轉。兄弟婚姻一家人,不要相互太疏遠。
你和兄弟太疏遠,百姓都會如此做。你若這樣去教導,百姓都會跟著跑。
彼此和睦親兄弟,感情深厚怨怒少。彼此不和親兄弟,相互殘害全不顧。
有些人心不善良,相互抱怨恨對方。接受爵祿不謙讓,輪到自己道理忘。
老馬當作馬駒使,不念后果怎么樣。正如吃飯要吃飽,喝酒最好飲適量。
猴子本就會爬樹,好比泥土善附墻。君子如果德行好,小人自然來依附。
雪花落下滿天飄,一見陽光全融銷。小人不肯示謙恭,反而屢屢耍驕傲。
雪花落下隨風飄,一見陽光全化掉。小人無禮真粗野,我心因此多煩憂。
【解析】
這首詩勸誡統治者切莫因為小人從中作梗而兄弟反目,骨肉生疏?!睹娦颉氛f得相當明白:“《角弓》,父兄刺幽王也。不親九族而好讒佞,骨肉相怨,故作是詩也。”因此這也是一首諷刺詩。
全詩均以父兄口吻,勸誡統治者不要“親賢臣,遠小人”,同時闡釋了兄弟情誼的重要性。詩歌一氣貫通,或取譬,給人“光怪陸離,眩人耳目”之感;或直言,給人一種酣暢、奔涌的激情。各章之間有機交融,可謂渾然一體。
菀柳
【原文】
有菀(1)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無自暱(2)焉。俾予靖(3)之,后予極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4)焉。上帝甚蹈,無自瘵(5)焉。俾予靖之,后予邁焉。
有鳥高飛,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兇矜(6)。
【注釋】
(1)菀(yù):形容樹木茂盛。
(2)暱(nì):病。
(3)靖:治。
(4)愒(qì):休息。
(5)瘵(zhài):病。
(6)矜:危。
【譯文】
柳樹枝葉真茂盛,誰不想在樹下歇。君王喜怒太無常,不要與他太親近。
若使我去謀國事,結果必定遭極刑。柳樹枝葉真茂盛,誰不想在樹下歇。
君王喜怒太無常,不要與他太接近。若使我去謀國事,結果必定遭放逐。
鳥兒展翅高處飛,一直向上把天追。那人內心摸不透,何處才能是止境。
為何讓我謀國事,將我置于兇險地。
【解析】
這是一個被周王無辜降罪處罰的大臣所寫的怨刺詩,揭露了統治者暴虐無常,使得諸侯皆不敢朝見的社會現實。全詩共分三章,每章六句。開頭兩章詩人皆以“有菀者柳,不尚息焉”起興,隱喻了不可在周朝做官,否則將自招禍殃的事實,呼告語氣中傳遞著詩人的無限感慨。末章由勸誡性的訴說轉向聲淚俱下的控訴,再次傾訴自己盡心治國卻反被迫害的怨恨。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憤、疾惡如仇的性情和命運多舛的遭遇都在詩中有了極致的體現,給讀者強烈的震懾。
都人士
【原文】
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于周,萬民所望。
彼都人士,臺笠緇撮(1)。彼君子女,綢(2)直如發。我不見兮,我心不說。
彼都人士,充耳琇(3)實。彼君子女,謂之尹吉(4)。我不見兮,我心苑結(5)。
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卷發如蠆(6)。我不見兮,言從之邁。
匪伊垂之,帶則有余。匪伊卷之,發則有旟(7)。我不見兮,云何盱(8)矣。
【注釋】
(1)緇撮(zī cuō):青布帽子。
(2)綢:通“稠”。
(3)琇(xìu):一種寶石。
(4)尹、吉:周代有聲望的兩個貴族姓氏。
(5)苑(yùn)結:郁結。
(6)蠆(chài):蝎類的一種。長尾曰蠆,短尾曰蝎。
(7)旟(yú):上揚。
(8)盱(xū):憂傷。
【譯文】
那些京都的人士,狐皮袍子真閃耀。他們容貌不曾改,出口成章文采棒。
行為遵循西周禮,正是萬民所希望。那些京都的人士,頭上草笠青布冠。
那些貴族婦女們,密直頭發垂兩邊。如今我無法見到,心有不快真愁怨。
那些京都的人士,玉石墜子耳邊垂。那些貴族婦女們,姓尹姓吉名氣大。
如今我無法見到,心有不快多郁悶。那些京都的人士,衣帶下垂兩邊飄。
那些貴族婦女們,卷發如蝎頭上翹。如今我無法見到,但愿跟隨一起走。
不是要把衣帶垂,衣帶本該有余長。不是要她把發卷,頭發本該向上揚。
如今我無法見到,為之四顧心憂傷。
【解析】
這是一首懷舊詩。朱熹《詩集傳》云:“亂離之后,人不復見昔日都邑之盛,人物儀容之美,而作此詩以嘆惜之也?!币虼丝梢娺@首詩描寫西周末年戰亂不斷,京都破敗,人們生活窮苦窘迫,追憶起昔日繁華,不禁感慨萬千。詩五章,皆用賦法,平淡的敘述中寄寓著濃烈的情感內容。全詩處處落筆于昔日京都男女的衣飾儀態之美,讓讀者在回憶和想象中產生強烈的對比感,準確地傳遞出昔盛今衰的情感落差,惋惜之情真實可感。
采綠
【原文】
終朝采綠(1),不盈一匊(2)。予發曲局,薄言歸沐。
終朝采藍,不盈一襜(3)。五日為期,六日不詹(4)。
之子于狩,言韔(5)其弓。之子于釣,言綸(6)之繩。
其釣維何?維魴及鱮。維魴及鱮,薄言觀者。
【注釋】
(1)綠:通“菉”,草名,即藎草,可作黃色染料。
(2)匊(jū):同“掬”,兩手合捧。
(3)襜(chān):衣服的前襟。
(4)詹:至,這里指看不到。
(5)韔(chànɡ):弓袋,此處用作動詞,將弓裝入袋中。
(6)綸:糾纏。
【譯文】
整個早晨采藎草,還是不滿兩手抱。頭發彎曲成卷毛,我要回家洗沐好。
整天在外采蓼藍,衣兜還是裝不滿。五月之日是約期,六月之日不見還。
這人外出去狩獵,我就為他套好弓。這人外出去垂釣,我就為他纏絲繩。
他都釣了什么魚?鳊魚鰱魚真不錯。鳊魚鰱魚真不錯,釣來竟有這么多。
【解析】
本詩反映了一位女子對久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全詩四章,一、二兩章是實寫,通過敘述自己無心勞動、無心打扮來強調對久役不歸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三、四兩章是虛寫,婦人思念至極,竟然幻想起丈夫歸來之后夫唱婦隨的美好場景。詩中雖并沒有提到歸、回、還、返等字眼,但盡顯歸來之意。詩人的寫作手法十分巧妙,前兩章寫景中情,后兩章述情中景,將婦人幽怨深思之情真切地展現在了讀者眼前。
黍苗
【原文】
芃芃(1)黍苗,陰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勞之。
我任我輦(2),我車我牛。我行既集,蓋云歸哉。
我徒(3)我御,我師我旅。我行既集,蓋云歸處。
肅肅(4)謝功,召伯營之。烈烈征師,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則寧。
【注釋】
(1)芃(pénɡ)芃:草木繁盛的樣子。
(2)輦:人推挽的車子。
(3)徒:步卒。
(4)肅肅:嚴正的樣子。
【譯文】
黍苗生長真茁壯,好雨及時來滋養。眾人南行路途遙,召伯慰勞心舒暢。
我推輦來你肩扛,我扶車來你牽牛。出行任務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走。
我駕御車你步行,我身在師你在旅。出行任務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去。
快速嚴整修謝邑,召伯苦心來經營。威武師旅去施工,召伯經心建謝邑。
高田低地已修平,井泉河流已疏清。召伯治謝大功成,宣王心里得安寧。
【解析】
這是周宣王時期贊美召穆公(即召伯)營治謝邑之功的作品。據記載,為了有效地加強對南方各族的攻守控制,周宣王封其母舅申伯于謝,并命召伯虎帶領徒役之眾前往經營謝邑。在營建任務圓滿完成的時候,隨行者唱出了這首詩歌。全詩共分五章,章四句。首章以雨天滋潤黍苗起興,贊美了召伯時時慰勞營建謝邑的士卒;二、三章描寫興建謝邑的勞力、物力之重,同時表達了士卒渴望歸家的迫切心理;末二章著重贊美了召伯不但建邑有功而且將其治理得井井有條的卓越功勛。詩歌形式整齊,節奏歡快,頗有頌歌意味。
隰桑
【原文】
隰桑有阿,其葉有難(1)。既見君子,其樂如何。
隰桑有阿,其葉有沃。既見君子,云何不樂。
隰桑有阿,其葉有幽(2)。既見君子,德音孔膠(3)。
心乎愛矣,遐(4)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注釋】
(1)難(nuó):通“娜”,盛。
(2)幽:通“黝”,青黑色。
(3)孔膠:十分融洽。
(4)遐:何。
【譯文】
洼地桑樹真婀娜,枝葉柔嫩又茂盛。已經見到那君子,心里不知多歡樂。
洼地桑樹真婀娜,枝葉柔嫩又滑潤。已經見到那君子,心里怎能不快樂。
洼地桑樹真婀娜,枝葉色深綠油油。已經見到那君子,情深意篤愈加深。
心里早已愛上他,何不對他把話講。內心深處將他藏,什么時候能忘掉。
【解析】
這是一首愛情詩,抒發了一個女子對心上人的眷戀之情。全詩四章,分為兩部分。前三章迭唱,以濕地桑樹起興,引發女子見到男子的激動喜悅之情,表達了對男子深深的愛慕;末章則陳述女子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心中那個“他”,卻又無法鼓起勇氣向他表白的復雜心理。其中詩末“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兩句具有極大概括力,成為了千古傳頌的名句。
白華
【原文】
白華菅(1)兮,白茅束兮。之子之遠,俾我獨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滮(2)池北流,浸彼稻田。嘯歌傷懷,念彼碩人。
樵彼桑薪,卬(3)烘于煁(4)。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鼓鐘于宮,聲聞于外。念子懆懆(5),視我邁邁(6)。
有鹙(7)在梁,有鶴在林。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鴛鴦在梁,戢(8)其左翼。之子無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遠,俾我疧(9)兮。
【注釋】
(1)菅(jiān):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蘆芒。
(2)滮(biāo):水名,在今陜西西安市北。
(3)卬(ánɡ):我。
(4)煁(shén):一種活動的小火爐。
(5)懆(cǎo)懆:形容愁苦不安。
(6)邁邁:恨怒的樣子。
(7)鹙(qīu):水鳥名,頭與頸無毛,似鶴,又稱禿鷲。
(8)戢(jí):指鴛鴦將嘴插在翅膀下休息。
(9)疧(qí):因憂愁而得病。
【譯文】
野菅草兒開白花,白茅把它捆成束。這個人兒已離去,留我空房守孤獨。
天上朵朵白云飄,甘露普降惠菅茅。怨我命運太悲慘,這人無德又無道。
滮水緩緩向北流,灌溉稻田滿地頭。長嘯高歌傷心懷,那個美人讓人思。
砍那桑枝作柴燒,放入灶膛火焰高。想起心中那美人,痛心疾首受煎熬。
宮內敲鐘聲聲沉,聲音震天外面聞。想起你來心難安,你看見我卻忿忿。
禿鷲就在魚梁項,白鶴就在深樹林。想起心中那美人,實在煎熬憂我心。
魚梁上面鴛鴦站,嘴巴插在左翅間。這個人兒沒良心,三心二意讓人厭。
扁平石塊來墊腳,踏在上面人不高。這個人兒已離去,使我憂愁病難消。
【解析】
這是一位被拋棄的婦人唱出的哀怨之歌。全詩共八章,章章轉換比興之義,寓意深遠。例如,第一章以菅草和白茅相束起興,菅草白華和茅草之白有象征純潔與和諧的愛情之意,由此映射夫婦之間相親相愛正是人間常理。又如第七章以總是偶居不離的鴛鴦相親相愛,適得其所,反興無情無德的丈夫不能與自己白頭偕老的悖德舉動。這些絕妙的藝術手法的運用為詩歌營造了凄美的氛圍,真切地表現出了棄婦的悲怨之情,讓人感同身受。
綿蠻
【原文】
綿蠻(1)黃鳥,止于丘阿。道之云遠,我勞如何。
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
綿蠻黃鳥,止于丘隅。豈敢憚(2)行,畏不能趨(3)。
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
綿蠻黃鳥,止于丘側。豈敢憚行,畏不能極。
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
【注釋】
(1)綿蠻:一說鳥叫聲,一說鳥花紋細密的樣子。
(2)憚:畏懼。
(3)趨:快走。
【譯文】
毛茸茸的小黃鳥,棲息在那山坳中。道路漫長太遙遠,我行道路多勞苦。
讓他吃飽又喝足,教他通情又達理。叫那副車停下來,讓他坐上載他走。
毛茸茸的小黃鳥,棲息在那山角落。哪里是怕徒步走,只怕太慢難走到。
讓他吃飽又喝足,教他通情又達理。叫那副車停下來,讓他坐上載他走。
毛茸茸的小黃鳥,棲息在那山丘旁。哪里是怕徒步走,只怕不能走到頭。
讓他吃飽又喝足,教他通情又達理。叫那隨從的副車,讓他坐上載他走。
【解析】
這是一位勞役辛苦的下層官吏渴望上層統治者可以給予救助的希冀之歌。詩人看到黃鳥尚可自由棲息而自己卻中年苦于行役,奔波在外不得休息,于是發出感慨,幻想統治者能夠體恤和幫助下層勞動人民。
全詩共分三章,每章八句。反復詠嘆長途跋涉,身疲力乏的遭遇,哀婉凄切,讓人同情。仔細想來,在那樣一個時代,詩人這種渴望統治者能夠憐憫和救助勞苦百姓的幻想,也就只能是一種美好的幻想罷了。
瓠葉
【原文】
幡幡(1)瓠葉,采之亨(2)之。君子有酒,酌(3)言嘗之。
有兔斯首,炮(4)之燔(5)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6)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注釋】
(1)幡(fān)幡:葉片飄動的樣子。
(2)亨(pēnɡ):同“烹”。
(3)酌:斟酒。
(4)炮(páo):將帶毛的動物裹上泥放在火上燒。
(5)燔(fán):用火烤熟。
(6)酢(zuò):回敬酒。
【譯文】
隨風飄動瓠瓜葉,把它采來細烹飪。君子家中有美酒,斟滿一杯客來品。
白頭野兔正鮮嫩,烤它煨它味道美。君子家中有美酒,斟滿敬客喝一杯。
白頭野兔正鮮嫩,烤它熏它成佳肴。君子家中有美酒,斟滿回敬禮節到。
白頭野兔正鮮嫩,煨它烤它成美味。君子家中有淡酒,斟滿勸飲又一杯。
【解析】
這是一首表達主人在宴飲賓客時自謙之意的詩。全詩共分四章,形式上全用賦法,頗具雅詩特點。詩首章取瓠葉這一典型意象,瓠葉味苦,說明所食非美味佳肴,但主人并沒有因食物微薄而廢禮,而是取酒相待,請客人一同品嘗。后三章以白頭小兔為敘賦對象,主人或炮或燔或炙,變化烹調手段,使單調而粗簡的原料變成誘人的佳肴,復以酒獻客、酢客、酬客,表現賓客之情。物雖薄而情意真,從詩中我們能深刻感受到我國作為禮儀之邦的尚禮民風和謙虛美德。
漸漸之石
【原文】
漸漸(1)之石,維其高矣。山川悠遠,維其勞矣。武人東征,不遑朝矣。
漸漸之石,維其卒(2)矣。山川悠遠,曷其沒(3)矣?武人東征,不遑出矣。
有豕白蹢(4),烝涉波矣。月離于畢,俾滂沱矣。武人東征,不遑他矣。
【注釋】
(1)漸(chán)漸:通“巉(chán)”,險峭的樣子。
(2)卒:通“崒”,高而險。
(3)沒:盡。
(4)蹢(dí):蹄。
【譯文】
巉巉石崖壁險峭,矗立很高直沖天。山水迢迢路又遠,跋涉千里真辛勞。
將士奉命去東征,出發無暇等破曉。巉巉石崖壁險峭,矗立陡峭入云天。
山水迢迢路又遠,究竟何處是盡頭。將士奉命去東征,深入敵境難回頭。
有豬白蹄真閃亮,成群結隊蹚水波。月亮接近畢星宿,大雨滂沱降人間。
將士奉命去東征,無暇他顧快通過。
【解析】
這首詩描述了東征將士歷盡艱難險阻整日奔波的情景,抒發了他們有家難回的無奈心情。全詩三章,首章描寫將士感嘆道路漫長,不得片刻歇息;二章描寫戰士東征出生入死,步履維艱;末章通過敘述反常的自然現象表現出了戰士有家難顧的悲苦心境。三章層層遞進,將旅途艱辛與將士的焦慮心情描述得十分形象,畫面感極強。
苕之華
【原文】
苕(1)之華,蕓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
苕之華,其葉青青。知我如此,不如無生!
牂(2)羊墳首,三(3)星在罶(4)。人可以食,鮮可以飽!
【注釋】
(1)苕(tiáo):植物名,又叫凌霄或紫葳,夏季開花。
(2)牂(zānɡ)羊:母羊。
(3)三:通“參”(shēn),二十八星宿之一。
(4)罶(lǐu):捕魚的竹器。
【譯文】
凌霄花兒開藤上,花瓣已經變枯黃。我的心中多憂愁,滿心哀傷難訴說。
凌霄花開在藤上,葉色清清花已落。早知我心這樣苦,不如當初未出生。
母羊瘦弱頭顯大,星光空照破漁網。雖然也算有飯吃,卻少有人能吃飽。
【解析】
這首詩敘述了饑荒年間人民的悲苦生活。全詩短小精悍,表達情意鏗鏘有力。全詩三章。前兩章說苕華盛開,一片黃色,葉子青青,沃若蔥蘢。苕葉青花黃,充滿生機,而荒年的人民卻難以為生,對比之下更顯民生之艱。第三章以羊瘦頭大,水中無魚起興,暗喻饑荒嚴重,哀嘆在這種食物極其匱乏的年代,人民實在難以為生。由此也可以見得,周代殘酷的社會現實與人民苦難在長期封建社會里是具有普遍性的,這也充分顯示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力量。
何草不黃
【原文】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
何草不玄(1)?何人不矜(2)?哀我征夫,獨為匪民。
匪兕(3)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4)者狐,率彼幽草。有棧(5)之車,行彼周道。
【注釋】
(1)玄:發黑腐爛。
(2)矜(ɡuān):通“鰥”,無妻者。一說瘁勞病苦。
(3)兕(sì):野牛。
(4)芃(pénɡ):獸毛蓬松。
(5)棧:役車高高的樣子。
【譯文】
哪里草兒不枯黃,哪有日子不奔忙。哪個男子不服役,皆為國事走四方。
哪里草兒不凋零,哪個男子不單身??蓱z我們當征夫,偏偏不被當人待。
不是野牛不是虎,卻在曠野受勞苦。可憐我們當征夫,早晚奔波沒空閑。
狐貍尾巴蓬松松,深草叢中穿梭忙??茨且圮囌娓叽?,總在大道上奔跑。
【解析】
這是長期服役在外的士兵唱出的控訴之歌。戰士在外日夜奔波,飽受身心之重創,不得不發出了心底的呼喊。全詩以征人的口吻凄凄慘慘道來,別有一份無奈中的苦楚。詩歌首先以野草枯黃起興,引發將士對終年勞苦生活的感慨;進而在三章達到控訴的高潮:戰士不是野牛、老虎,更不是那越林穿莽的狐貍,為何卻與這些野獸一樣長年在曠野、幽草中度日?然而呼喊歸呼喊,在統治者眼中,這些將士卻始終“獨為匪民”,淪為戰爭的工具,因此末章寫到兵車繼續在大道上行走,將士的悲慘命運仍在延續。在那樣的兵荒馬亂、統治黑暗的年代,將士們除了作詩抒發自己的憤恨,又有什么選擇呢?
上一篇:詩經《魏風》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經《鴻雁之什》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