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春燕 【本書體例】
【原文】:
墓門有棘(1),斧以斯之(2)。夫也不良(3),國人知之。知而不已(4),誰昔然矣(5)。墓門有梅(6),有鴞萃止(7)。夫也不良,歌以訊之(8)。訊予不顧(9),顛倒思予(10)。
【鑒賞】:
《毛詩序》中云:“《墓門》,刺陳佗也。陳佗無良師傅,以至于不義,惡加于萬民焉。”我們認為這種說法是較切合實際的,與之看法相一致的不乏其人:魏源云:“《墓門》,刺陳佗也。…”《列女傳》、《楚辭》王逸注、《公羊傳》等,看法近乎相同。與之相駁的朱熹《詩集傳》指出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也。”細細玩味,不難看出,本詩是一首政治諷刺詩,刺的是陳佗。
陳國是春秋時的小國之一,陳佗是陳國國君陳桓公的叔伯弟弟,他對陳國的大權早有非分之想。這時,陳桓公病重,按傳統皇位應讓太子繼承,陳佗抓住這個機會,把太子免殺死,奪得了陳國的最高統治權。他的暴政使陳國大亂,社會動蕩,人心不安,給陳國百姓帶來嚴重的災難,許多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因此,陳國百姓怨聲載道,對陳佗更是恨之入骨:是他,才使得人民背景離鄉,四處流浪。后來,陳國人民得到蔡國的幫助,殺死了陳佗,方解了心頭之恨。詩人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下了這首嫉惡如仇、愛憎分明的詩句。
本詩共兩章,每章六句。“墓門有棘,斧以斯之”點出本詩所要諷刺的人物。用“棘”比作“惡人”,指陳佗。“棘”即酸棗樹,在人們心目中是一種惡木。“斧以斯之”即“以斧斯之”,“斯”,砍的意思。因為陳佗的勃勃野心,使安定的國家傾于毀滅,人民痛恨這樣的人,恨不得用斧頭象砍伐樹木一樣把他殺死。接著直接了當指出“夫也不良,國人知之”,他不是個好東西,人們都清楚。對于人們的反映,他卻“知而不已,誰昔然矣。”就算他知道了,可卻不加以改正,繼續著他的惡行,我行我素,倒行逆施,和從前一樣。詩人對國家的形勢深感擔憂,面對這樣的暴君,只能把內心的痛苦抒發出來,讓人民的力量來壓倒他,可是事實并非如此,他給人民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仍是怙惡不悛,不思悔改。
第二章形式上與第一章一致,只是在程度上較前一章進了一步。斥責奸人的口氣更加直接、坦白,情感更加強烈。把詩人內心的憤怒和憂國憂民的心情完完全全表露了出來,一吐為快。開頭一句“墓門有梅”中“梅”此處應作“棘”解,“有鴞萃止”,“鴞”指貓頭鷹,惡鳥的象征,喻陳佗,就是說惡鳥伏在樹上,正如陳佗統治著陳國一樣,是不祥的征兆,會帶來惡運和災難的。接著,“夫也不良,歌以訊之”道出那個惡人啊,我要唱支歌來警告他,可他卻“訊予不顧”,不聽我的告誡,“顛倒思予”,我想等到他明白我說的對而想起我的時候就來不及了。詩人對待他感情強烈,用直抒胸臆的方法點明他的過錯,希望他能聽后悔改,但卻沒有成功。
這首詩在當時流傳很廣。據《列女傳·陳辯女傳》記載,晉國的大夫解君甫出使宋國,路過陳國的時候,遇到一采桑女子,上前調戲,讓她唱支歌來聽,這采桑女子便唱了這二章詩,可見這首詩的流傳已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說明陳國人民與詩人的心情相同,都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之情,都希望除掉惡人,推翻陳佗的統治,使百姓安居樂業。故這是一首較好的政治諷刺詩。
上一篇:《國殤》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墻有茨》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