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顥·黃鶴樓
崔顥(704—754),汴州(開封)人。唐玄宗開元十一年進士。才思敏捷,長于寫詩,系盛唐詩人。《舊唐書·文苑傳》將其與王昌齡、高適、孟浩然并提,但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歷史記述不多。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題解】黃鶴樓是中國四大名樓之一。歷代寫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顥的一首七律人稱最佳。這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唐詩三百首》就把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滄浪詩話》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注釋】1.黃鶴樓:舊址在今武昌橋頭黃鶴磯上,背靠蛇山,俯瞰長江。2.昔人:傳說中的仙人。其說有二:一說三國時蜀人費文袆(huì)跨鶴登仙,曾在黃鶴樓上憩息;一說仙人子安曾乘鶴經過黃鶴樓。3.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漢江。4.漢陽:今武漢漢陽,位于長江、漢水夾角地帶,與武昌黃鶴樓隔江相望。5.鸚鵡洲:位于漢陽東南二里長江中,后漸被江水沖沒。東漢末年,黃祖殺禰衡而埋于洲上,禰衡曾作過《鸚鵡賦》,后人因稱其洲為鸚鵡洲。
【賞讀提示】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但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作者好像忘記了是在寫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么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在這里,作者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此詩前半部分用散調變格,后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描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并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那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后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正由于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所以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后來李白登樓時發現崔顥一詩,連稱“絕妙、絕妙!”于是寫下了四句“打油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懷:“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后人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擱筆亭”,以志其事,使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
此詩是標準的七言律詩體,寫作特點是先放后收。誦讀節奏動型為凝重型的。前兩聯應將想象、聲音、情感“放”出去,著眼于“歷史行進演替”的人事變換,語中或可夾雜些“滄桑”感,語勢飄忽伸展一些也無妨。后兩聯面對眼前的實景,語勢要“收”些,“漢陽樹”“鸚鵡洲”登黃鶴樓眼及之物,雖然也算不得近景,但與前面的“歷史”畢竟還有很大的時空間隔,所以用扎實的聲勢將他們“叼”出來為好。末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誦讀時也須注意“思鄉情之愁”的貫注。
【推薦名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上一篇:《崔護·題都城南莊》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