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彬
從你的筆下
一座晚亭漸漸聳上峰頂
歸人在路上
夕光明滅于遠方的層林
再添上幾筆,你便去了
而那被畫出的石凳
從此替你期待著來人
而我真想登臨此亭
讓一條條道路自亭下展開
遠遠地追尋你的足跡
哦,大師!如今誰知道
但見飛檐從暮色中翹起
恰如一只鶴
正欲向天外飛去!
王家新
一幅風景畫出現在畫師的筆下,詩人用動態的語言來描繪畫中的景物,如寫晚亭“聳上”峰頂,歸人“在”路上,夕光“明滅于”層林,其中幾個動詞用得很妙,使靜態的風景變得活動起來。有了這一層語言陳述,畫師的畫雖未見,讀者亦可從中想象出畫的高妙。中國藝術歷來就有詩畫結合的傳統。此詩描述的對象是畫,詩不僅勾勒了鮮明的畫境,而且也占盡了濃濃的畫意,而這層畫意背后所蘊藏的正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詩眼”。
“再添上幾筆,你便去了”,畫師完成了畫,便離開了;但這幅畫卻給詩人帶來創作沖動。他從畫里似乎悟出些什么,并用詩的語言向我們娓娓道來:那畫中的石凳,在期待著來人。畫師也許是事業上成功的攀登者,他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勇攀高峰;也許他是一個孤獨的旅人,期待著有人同坐相語,以慰人生。反正,畫師的命運吸引了“我”,于是“我真想登臨此亭”,從亭間向下俯視,那一條條道路上一定留有畫師的人生足跡,而探尋這些足跡,不僅能使“我”了解畫師,也能從中得到生活的啟悟吧。
是畫,也是畫師,感動了詩人。詩人最后不禁生出幾許感嘆來。“這座亭子從何而來?”僅僅是畫師的信筆涂墨嗎?詩人沒有回答,卻留給讀者許多余意。而寫亭子的“飛檐從暮色中翹起”,正巧妙地回應了詩題“晚亭”兩字。末幾句,詩人表面上寫飛檐翹起如一只鶴,欲向天外飛去,以顯示畫師的畫栩栩如生。而深一層看,由這“飛檐”“鶴”所構筑的意象不也呈現了畫師的形象嗎?那種對人生進取的毫無止境或者是飄逸自由的浪漫性靈,正是詩人所要贊美的。由此,畫境全出、詩意也已盡致。
如果單純為畫作詩,此詩也就平常。而巧妙地借畫意表詩情,詩情畫意,交相融合,詩就不那么一般了。
上一篇:李商隱:無題四首(其二)
下一篇:梁宗岱:晚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