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趙鳳琴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江南春》因其意境深邃、蘊藉豐富,千百年來素負盛名。
詩的開頭,就象搖拍的電影鏡頭,時迅時緩地掠過千里江南大地。綠油油的田野、翠綠與黛青參差變化的樹林,與點綴在其中的簇簇紅花交相互映,構成色彩絢麗的春景。還有那黃鶯的啼叫、飛舞,使紅綠相映的景色增添了歡快的充滿朝氣的春的情調。在千里江南不但有美的大自然,還有那傍水的村鎮、依山的城郭,從杏林中伸出的迎風招展的酒旗,讓我們感受到濃厚的生活情趣。詩文中沒有人物出現,但透過紙背我們能感受到江南人生活的愜意。江南本來就夠美的了,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就更加令人心曠神恰。細想想這詩句的魅力大概來自詩人大筆一揮,抹出了“千里”之景的緣故吧。這美景既不同于蘇州園林的玲瓏秀美,也不同于江河大海、高山峻嶺的壯美,而是大自然相互映襯的合諧產生的優美,況且這優美是鋪展在令人眼界開闊,思緒飛揚的千里大地上的。如果沒有開頭的“千里”二字,只是寫一處一景,可就遜色多了。沒有對“江南春的藝術概括,是寫不出這種江南春景的。
詩句的后兩句所寫的景,與前面描繪的景色截然不同。通過煙雨中隱現的廟宇佛殿的描寫,給人以朦朧美妙的藝術享受。作者想讓你看金碧輝煌的寺廟,可又不讓你在晴空里、驕陽下看,而讓你在迷迷蒙蒙的煙雨中看。這樣就為江南景色添了一筆迷離朦朧的情調。這種色調的畫面與“千里鶯啼綠映紅”的明麗畫面相映襯,使江南春景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作者不僅從視覺上讓你看到了江南春色,還告訴你那寺廟是“南朝”的。“南朝”二字,又為朦朧的圖畫憑添了悠遠的歷史色彩,令人產生一種無可名狀的懷古幽思。“四百八十寺”是唐人強調多的一種說法,詩人的話意在說明建筑宏麗的佛寺既多分布又廣,不止一處有,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的唱嘆結束全詩,留給人無盡的遐想。清代文學家葉燮說:“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于溟漠恍惚之境,所以為至也。”這就是對朦朧詩的要求。這兩句詩很難用簡單的釋義法、“寓意”說把它說清楚。有的研究者說它意在諷刺,因為杜牧有反佛思想,不滿于南朝統治者的崇尚佛事,大肆興建佛寺。其實,只要細琢磨就會發現它的蘊藉是很豐富的,正如海上的冰山,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杜牧反佛教,并不一定對歷史上遺留下的佛寺深惡痛絕。宣州的開元寺,池州的廟宇都留下他的足跡,他還和僧人交過朋友呢。“九華山路云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的著名詩句,都說明詩人欣賞起寺廟建筑來,也常常流連忘返呢。“多少樓臺煙雨中”這詩句聽具有的悠遠的歷史色彩,所表現的復雜的內心感情,用“諷刺”說是解釋不了的。
還需要一提的是,明晰與朦朧本來是一對矛盾,一般詩人在創作中只能以其一取勝。而《江南春》卻把兩種情調、兩種藝術美統一在一起,形成了既明麗又含蓄深沉的藝術風格,給人以多方面的美感享受。
上一篇:杜甫·江亭
下一篇:葉維廉·江南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