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諸將五首(選三)》古詩注釋與賞析
其一
漢朝陵墓對南山①,胡虜千秋尚入關②。
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③。
見愁汗馬西戎逼④,曾閃朱旗北斗殷⑤。
多少材官守涇渭?將軍且莫破愁顏⑥。
【注釋】
①漢朝陵墓,借指唐朝諸帝王陵墓。南山,終南山。②胡虜,指吐蕃、回紇等西部邊疆少數部族。《資治通鑒》卷二二三載:廣德元年(763)秋七月,吐蕃入大震關,陷蘭、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盡取河西、隴右之地。十月,又寇奉天、武功,攻陷長安,代宗幸陜。二年十月,吐蕃、回紇兵逼奉天,京師戒嚴。永泰元年(765)九月,吐蕃與回紇等數十萬兵入寇,逼近長安,京師震恐。千秋尚入關,《史記·匈奴列傳》載,漢文帝時,匈奴曾從蕭關深入,焚燒漢朝宮殿。兩次敵寇入侵不到千年,此言“千秋”,蓋取其成數而言。③二句責武將不能御敵,致使唐帝王陵墓被吐蕃挖掘。玉魚、金碗,均為帝王墓中的陪葬品。出人間,是說被挖掘出來。二句互文。玉魚、金碗昨日蒙葬,今晨即被發掘,極言陪葬品出土之速。④見,同“現”。見愁,指呈現于眼前的愁事,即上舉吐蕃的幾次入侵。汗馬,汗血馬,此指戰馬。西戎,指吐蕃、回紇等。吐蕃幾次侵擾京畿,并一度占領長安,故曰“西戎逼”。⑤朱旗,紅旗。指漢唐旗幟。殷,深紅色。此句謂漢唐盛時,朱旗矗天,北斗亦為之殷。⑥二句謂京畿地區形勢危急,諸將且莫高枕無憂。材官,勇武之士。涇渭,二水名,即涇水、渭水,皆在京畿之內。《舊唐書·代宗紀》載:永泰元年(765)九月,郭子儀屯兵涇陽,李忠臣屯東渭橋,李光進屯云陽,馬璘、郝玉屯便橋,駱奉仙、李伯越屯盩厔,李抱玉屯鳳翔,周智光屯同州,杜冕屯坊州,以防吐蕃。當時軍情吃緊,士庶驚駭,又遇大雨,吐蕃大掠京畿男女數萬人,焚廬舍而去。故誡諸將不可輕敵。
【評析】
大歷元年(766)秋在夔州作。這是用七律的形式議論軍國大事,諷刺諸將不能御寇安疆,為國解困分憂所寫的一組政治諷刺詩。這是第一首,以吐蕃攻陷京師、發掘皇陵之事,警誡諸將,勿高枕無憂。
其二
韓公本意筑三城①,擬絕天驕拔漢旌②。
豈謂盡煩回紇馬,翻然遠救朔方兵③!
胡來不覺潼關隘④,龍起猶聞晉水清⑤。
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⑥?
【注釋】
①韓公,指張仁愿。景龍二年(708)三月,朔方軍總管張仁愿在黃河以北筑東、西、中三受降城以抗拒突厥,以拂云祠為中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與東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南)、西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后旗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相距各四百余里,并置烽火臺一千八百所,首尾呼應,鞏固了北部邊防。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無復寇掠,減鎮兵數萬人。七月,張仁愿以功進同中書門下三品,累封韓國公。②言韓公筑城的本意,是永遠扼制異族的進犯。擬絕,意在斷絕。天驕,本指匈奴,此借指突厥。拔漢旌,拔掉漢家旗幟,此指入侵唐境。③唐置朔方軍,原是防御突厥的。其后突厥衰亡,回紇崛起。安祿山叛亂,肅宗在靈武即位,朔方軍兵力不足,反而請回紇救援以收復兩京。杜甫認為這是將帥無能,故予以諷刺。豈謂,豈料。翻然,反而。朔方兵,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所統領的部隊,實概指唐軍。④胡來,指天寶十五載(756)安祿山破潼關、陷長安事。潼關天險本來易于固守,但由于守將哥舒翰倉促出戰,全軍覆沒,導致安祿山長驅直入,所以讓人覺得潼關好象都不險要了。隘,險要之處。⑤此以唐高祖李淵起兵太原滅隋興唐,比擬廣平王李俶(即后來的代宗)收復兩京,中興有望。晉水,發源于山西太原西南的懸甕山,東流注入汾水。唐釋一行《并州起義堂頌》:“我高祖龍躍晉水,鳳翔太原。”故云“龍起晉水清”。又《舊唐書·代宗紀》載:寶應元年(762)九月,太州至陜州二百馀里黃河清,澄澈見底。時代宗即位不久,故云“猶聞”。古人認為河清為瑞兆,是真主龍興之象。⑥二句用反詰語氣責問諸將不思奮身報國,獨使皇帝為國家憂勞操心。至尊,指代宗。社稷,國家。升平,太平。
【評析】
這是第二首,諷刺諸將在安史叛軍面前的怯弱無能,丟盡臉面地向回紇求援,“胡來不覺潼關隘”,措辭辛辣,令人啼笑皆非。潼關自古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塞,然而在諸將眼里,胡兵一來,潼關這樣的關隘也覺得無險可憑了,其倉皇無主之狀可以想見。
其五
錦江春色逐人來,巫峽清秋萬壑哀①。
正憶往時嚴仆射②,共迎中使望鄉臺③。
主恩前后三持節④,軍令分明數舉杯⑤。
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群材⑥!
【注釋】
①錦江,又名濯錦江,流經成都。人,指嚴武。武于廣德二年春再鎮蜀,杜甫亦應武邀于暮春由閬州回到成都,故曰“春色逐人來”。逐,跟隨。下句就目前而言,時武已死,又值凄清的秋天,追憶往事,觸景生哀。②嚴仆射(yè),指嚴武。仆射,官名,嚴武死后追贈尚書左仆射。③中使,皇帝內廷派出的使者,多由宦官充任。望鄉臺,在成都北,相傳為隋代蜀王楊秀所建。杜甫任嚴武幕僚時曾隨其在望鄉臺一道迎接中使。④主恩,皇恩。嚴武曾幸蒙皇恩而受到重用。三持節,謂嚴武三次持節出鎮蜀地。上元元年,武由巴州刺史遷東川節度使;二年十二月,遷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春,再拜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故曰“三持節”。節,符節,官員出使時,持以為信。⑤贊美嚴武治軍有方,軍令分明,功勛卓著,捷報頻傳。數舉杯,數次舉杯祝捷。廣德二年九月,嚴武破吐蕃七萬眾,拔當狗城;十月,拔吐蕃鹽川城;永泰元年,嚴武以崔旰為漢州刺史,使將兵擊吐蕃于西山,連拔其數城,攘地數百里。故曰“數舉杯”。⑥二句是說這天設地造、險甲天下的西蜀重地,要想固若金湯,必須仰仗像嚴武這樣足以扶傾定危的不凡將才。
【評析】
這是第五首,緬懷嚴武的鎮蜀之功,慨嘆鎮蜀之將后繼乏人,提醒朝廷應選擇得力者充任劍南節度使,以確保蜀地安定。當時蜀中地方軍閥崔旰等正在憑險作亂,新任劍南節度使杜鴻漸,對作亂的軍閥采取姑息寬容的政策,杜甫對鎮蜀之將不能勘定禍亂予以譏諷。
上一篇:杜甫《夔州歌十絕句(選一)》古詩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杜甫《秋興八首(選三)》古詩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