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詞·采桑子
土花曾染湘娥黛,鉛淚難消。清韻誰敲,不是犀椎是鳳翹。只應長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鸚鵡偷教,方響前頭見玉簫。
詞譯
再也沒有桂花,開在南山。飛來飛去襲人裾。伊人已隨風而逝。只有淚水,涔然滴落在湘妃竹上。但你不愿相信。
清晨,踟躕。黃昏,徘徊。她的倩影,她的芳魂,明明是盈盈在目。或許,遠嫁他鄉(xiāng)的只是蝴蝶,思念遠方的只是東流的水。伊人只應,終生眠在紫色的硯臺中,用微笑,為你收割秋天的書卷香氣。再回首,誓言仍在紅樓中。惘然此情,已成追憶。
評析
這首詞是寫一段深隱的戀情的。“土花曾染湘娥黛”,這首句就殊難理解。土花,是指器物因受泥土侵蝕而留下的銹跡斑點。湘娥,是指舜的妃子女英、娥皇,此處作為女子的代稱。黛,當然是女子的眉黛。此句字面之義是:器物上被泥土侵蝕后留下的斑點怎么會把她的眉黛染得斑痕累累?有人就曾根據(jù)這字面意思,判斷這是一首詠物詞,所詠之物為金石古物什么的。其實,這句話是暗指所愛女子已經(jīng)死去,被泥土掩埋。接下一句“鉛淚難消”,是說雖然她已經(jīng)故去,可是湘妃竹上的斑漬始終難以消除,她似乎還在流淚。正因此,才有下一句“清韻誰敲,不是犀椎是鳳翹”的錯覺。清韻,即清雅和諧的聲響,指竹林晃動發(fā)出的聲響,白居易有詩曰:“風竹散清韻,煙槐凝綠姿。”犀椎,古代打擊樂器方響中的犀角制的小槌。鳳翹,此處代指所戀之女子。“清韻誰敲,不是犀椎是鳳翹”的意思就是說,清韻聲聲,那不是誰敲擊樂器,而是她的鳳翹觸動了青竹的清雅和諧的響聲,令人懷疑彼女或許本來就沒有死。
但這畢竟是錯覺。他們本應該成為相伴相守的伴侶,但卻分離了。“只應長伴端溪紫,割取秋潮”,“只應”二字道出了這種愛人永逝的悵恨:你為什么要舍我而去呢?你應常在書桌前陪我,看我將這秋色秋意寫成卷卷詩篇的啊!結尾二句“鸚鵡偷教,方響前頭見玉簫”,用了兩個典故,表達了回憶過去令人產(chǎn)生睹物思人的悲痛之情。《青林詩話》載,蔡確被貶新州,有個叫琵琶的侍兒跟隨著他。有一鸚鵡,聰明非常,蔡確每次一扣響板,鸚鵡就呼琵琶。后來,侍兒琵琶死了,蔡確有一次誤觸響板,鸚鵡仍然呼琵琶不止,蔡確遂怏怏不樂。玉簫,人名,也有一段故事。唐朝韋皋少游江夏,寄住于姜氏家。姜氏令小青衣玉簫侍奉他,漸生感情。后來韋歸,七年不至,玉簫遂絕食死。后來轉世,仍為韋侍妾。將這兩個故事連起來,“鸚鵡偷教,方響前頭見玉簫”是說鸚鵡之言猶在,但是再也喚不回來那個女子了,她已經(jīng)永遠地逝去了。這個結尾很含蓄,很婉曲,但真情灼人,動人心魄。
上一篇:納蘭《采桑子·白衣裳憑朱闌立》詩詞賞析
下一篇:納蘭《采桑子·而今才道當時錯》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