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高海夫 【本書體例】
【原文】:
彼采葛兮(1),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2),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3),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鑒賞】:
聞一多先生在《風詩類鈔》中說:“采葛,懷人也。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懷者女,則懷之者男。”所說極是。
“采集皆女子事”,這在《詩經》、特別是十五國風中,是有不少例證的。如“參差荇菜,左右采之。”(《關雎》)“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卷耳》)“采采芣苡,薄言采之?!?《芣苡》)“于以采蘩,于沼于沚。”(《采蘩》)“春日遲遲,采蘩祁祁。”(《七月》)等等。而且,這些從事采集之事者,除《卷耳》篇中那位似是貴族婦女外,其余大抵皆下層勞動女子。本篇中所寫的這位采葛、采蕭、采艾者,當亦是這樣一位姑娘。全詩即抒寫男主人公對這位姑娘極為熱切而摯烈的愛戀之情。
抒寫這樣的愛戀之情,其藝術方法原是極為多樣的。本篇既沒有像《關雎》篇那樣,借“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這細小而典型的情節來傳達其急切難耐之苦;也不像《蒹葭》篇那樣,創造了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畫面,以烘托、顯現他含情脈脈的癡想;更不像后世詩家詞人那樣,或曰:“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或曰:“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晏幾道《臨江仙》)寫得那么曲折、細膩、含蓄,而只是以實際相別的時間本極短暫,而心理感覺卻分外久長這一巨大的反差,來突現其愛戀之情的強烈。措語自然、真率、爽朗、明快,帶有濃郁的民歌氣息,然又言簡情深,意余言外,仍有很強的表現力?!耙蝗杖铩边@一成語,至今仍出現在人們的口頭筆下,存活于現代語言中,就是這首小詩藝術表現力的顯證。
“三秋”一詞,本可指三年,亦可指秋季三月,但在這首詩中,用于第二章,上較長于三月,下較短于三歲,當以指三季為宜?!耙蝗詹灰姟?,由“如三歲”,而“如三秋”,而“如三月”,層層遞進,情感則愈轉愈深。重章迭唱,回環復沓,這原是十五國風中常見的結構形式,但每章只調換一、二字,語義并非平列,含情由淺而深,其他篇章卻并非盡都如此。這種形式,在今天的民歌中仍不時可見,其淵源所自,可謂遠矣。
上一篇:《采菽》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采葛婦歌》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