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雜詩
悲風動中夜,邊馬嘶且驚。
壯士匣中刀,猶作風雨鳴。
飛將①不見期,蕭條陰北②征。
關河③空杳靄④,煙草轉縱橫。
披衣視良夜,河漢⑤已西傾。
國憂今未釋,何用慰平生。
【注釋】
①飛將:漢朝將軍李廣。
②陰北:陰山以北。陰山,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山脈。東西走向。
③關河:今名龍湖,位于山西長治武鄉縣境內。發源于晉中市榆社縣,南流入武鄉后,改稱武鄉水,再南而入太行大峽谷的昂車關,稱為關河。
④杳靄:云霧縹緲之貌。
⑤河漢:銀河。
賞析
王夫之(公元1619年—公元1692年),字而農,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湖南衡陽人,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一代大儒。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與顧炎武、黃宗羲并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其曾積極組織抗清斗爭,失敗后到南明桂王的政權中任職,南明亡后,更名隱居山中,潛心著述。他學識淵博,對天文、歷法、數學、地理學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經學、史學、文學。他堅決反對程朱理學,曾自題堂聯“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意思是說:儒家的學說需要我來打開新的局面,我的七尺之軀,可任由老天處置。表明了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感以及大義凜然的崇高氣節。
這首五言詩是作者在南明永歷政權軍中所作,感慨復國難酬的惆悵心情。詩中先用“風”、“馬”、“刀”來敘寫軍旅生活的情景,而用“悲”“嘶”“驚”“壯”“鳴”來渲染那緊張、激昂的氣氛。這時詩人突然筆鋒一轉,直寫飛將難期,北征受阻,中原不復,關河一片蕭條之狀。道出了猛將不再、兵孤力單、北伐無望的凄苦心情,全詩由實入虛,情調也由激昂轉為悲憤。最后四句,詩人再由虛返實,由遠及近。他悲憤至極,夜不能寐。于是披衣出門,遙望星空。國恨家仇,一起涌來,令詩人悲憤難當。不禁發出了“何用慰平生”的感慨,慷慨悲涼,深深地感動著每一位愛國志士。這首詩景中有情,情景雙向互通,詩人緊抓“現量”,向上伸展而直入“神理”,充分體現了王夫之主客論的審美思想和詩學觀點,對審美本體內蘊進行了深刻的揭示。
上一篇:古詩《王世貞·登太白樓》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王安石·梅花》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