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楓橋①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②對愁眠。
姑蘇③城外寒山寺④。
夜半鐘聲到客船。
【注釋】
①楓橋:舊作封橋,始建于唐。在今江蘇蘇州閶門外楓橋鎮邊。因此詩而改“楓橋”。原橋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被毀。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建。現橋為花崗石半圓形單孔石拱橋。
②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③姑蘇:今江蘇蘇州。
④寒山寺:舊說在姑蘇城西十里楓橋東。
賞析
張繼(約公元715年—約公元779年),字懿孫,南陽或襄樊州人。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進士及第。至德間為監察御史。大歷中在武昌任職,后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分掌財賦,任租庸使、轉運使判官,卒于任所。其詩不事雕琢,比興幽深,爽利激越,事理雙切。
此詩記敘了詩人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首句即寫其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再襯上楓橋周圍的江晚漁火,描繪出一幅靜謐淡雅、清妝迷蒙的江楓美景。這里詩人巧妙地運用了反襯的手法,以動寫靜。同時以景起興,借景抒情,用“霜滿天”給整幅畫面注入了一種淡淡的清愁。然后,自然引出“對愁眠”三字,將孤凄之情一語道破。正當詩人臥船觀天、遐思無限之際,遠處傳來悠悠的古剎鐘聲。這遙遠而深沉的鐘聲將本來就寂靜的夜晚反襯得更加寧靜。同時把羈客帶入一種清曠美妙的境界。
詩人之所以在第二句將“愁”字道破而不加隱匿,就是為了和后面的禪院鐘聲呼應。這鐘聲里有深沉,有坦然,有安詳,有慈悲,而唯獨沒有憂愁。正是這一鐘聲將全詩推向一個奇妙美好的意境。難怪后來多被借用,宋人孫覿“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楓橋三絕》)。清朝王夫之“剛吹楚水三生笛,誰打姑蘇半夜鐘”(《讀甘蔗生遣興詩次韻而和之》,都表現了對張繼所創造的意境的追慕。
張繼后來再過楓橋,留下了一首《楓橋再泊》:“白發重來舊夢中,青山不該舊時容。烏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嘗聽半夜鐘。”
上一篇:古詩《張志和·漁歌子》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歸莊·落花詩》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