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露千般草
寒山子[1]
可笑寒山[2]道,而無車馬蹤,
聯溪難記曲,迭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松,
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禪家寒山詩注》頁五
【白話新唱】
通往寒山的道路真是好笑啊!
竟然沒有一點兒車馬的蹤影
也許,冷門的地方總是乏人問津
從寒山放眼望去
綿延的溪流數不清有多少彎道
重迭的山巒數不清有多少高峰
繁茂的綠草點綴著晶瑩的露珠仿佛是哭泣的淚水
蓊郁的松樹隨風吟唱著仿佛與海洋一樣的浪濤聲
山中景色如此千變萬化
這時,如果迷失了路途
請問你往哪里去?
【分析與鑒賞】
這首詩的文學質地太好了,將它翻成白話,不是少了一點兒韻味,就是少了一點兒蘊涵。還好我可以在這里多說幾句話來補充不足之處,不然就有些對不起這么妙的寒山子的這么好的詩。
“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松”,早在我還沒有讀到這首詩之前,就被這兩句詩的迷離朦朧美深深吸引,草兒會哭泣,樹兒會吟唱,這是什么樣的境地?
從前,圣方濟的心被上帝打開以后,他與魚兒說話,與溪流說話,他對著杏樹說:“姊妹,你好嗎?吟唱神的歌來給我聽好嗎?”
如果,這樣的人出現在我們身邊,十之八九會被我們送進精神病院。可是,在上帝的眼中,像圣方濟這么天真無邪的人真是鳳毛麟角啊!
而他真的聽到杏樹為他吟唱神的歌。
什么是“神的歌”?
就是真理的聲音。
這首詩里,寒山就代表了佛性、真理,泣露與松濤就是真理的千萬種聲音之一二。
雖然寒山有“聯溪難記曲,迭嶂不知重”的美麗景色,然而,真理之路一向乏人問津,所以才會“可笑寒山道,而無車馬蹤”。
而當人們沉迷于“泣露與松濤”,會不會被“真理的千萬種聲音之一二”迷住了,反而忘記了廣大、完整的“真理的全貌”,猶如在遼闊的寒山迷失了路途?
人類是萬物之靈,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相比,的確是聰明之至。然而,人類對真理的認識,仍然局限在見樹不見林的小格局。雖然現代的科技文明發達,但從更高的觀點來看,與從前認為世界是一塊馱在大烏龜背上的平板的古人未必有太大的差異。即使在今天,還是有人堅持“地球是平的”,認為那些從太空拍攝的圓形的地球照片,都是居心叵測的科學家偽造的。
人看萬物,給予千差萬別的分類:可是,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這個距離是多么遠啊!
這首詩的最后,“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其實足蠻耐人尋味的,請有興趣的讀者慢慢咀嚼。
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
什么是人生可有可無的點綴品?……
[1]寒山子:生卒不詳,唐代隱士,行徑顛怪,好吟詩唱偈,有詩偈三百余首傳世。傳說為文殊菩薩化身,與拾得并稱為“和合二仙”。
[2]寒山:指浙江省天臺縣的寒巖,寒山子就是因為住在這里,故名之。
上一篇:李翱《月下披云笑一聲》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
下一篇:《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詩詞的背景故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