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長不用
【出典】
杜甫《洗兵馬》。
【原作】
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河廣傳聞一葦過,胡危命在破竹中。只殘鄴城不日得,獨任朔方無限功。京師皆騎汗血馬,回紇喂肉葡萄宮。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過崆峒。三年笛里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成王功大心轉小,郭相謀深古來少。司徒清鑒懸明鏡,尚書氣與秋天杳。二三豪俊為時出,整頓乾坤濟時了。東走無復憶鱸魚,南飛覺有安巢鳥。青春復隨冠冕入,紫禁正耐煙花繞。鶴駕通宵鳳輩備,雞鳴問寢龍樓曉。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汝等豈知蒙帝力,時來不得夸身強!關中既留蕭丞相,幕下復用張子房。張公一生江海客,身長九尺須眉蒼。征起適遇風云會,扶顛始知籌策良。青袍白馬更何有?后漢今周喜再昌。寸地尺天皆入貢,奇祥異瑞爭來送。不知何國致白環(huán),復道諸山得銀甕。隱士休歌紫芝曲,詞人解撰河清頌。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處處催春種。淇上健兒歸莫懶,城南思婦愁多夢。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長不用!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后期,舉進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后寓居長安(今屬陜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后,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死于耒陽。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tǒng)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愿望。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fā)展《詩經》以來的優(yōu)良文學傳統(tǒng),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故事】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杜甫被貶為華州(今陜西渭南縣)司功參軍。這是一次極為沉重的打擊,使他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被視為房琯的同黨,已經喪失了政治前途,他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幾乎要破滅了!這以后的處境反使他更能正視現(xiàn)實,更接近人民,更了解和同情人民的苦難了。
當時,平息“安史之亂”的軍事形勢有所好轉,盡管他仕途很不順利,但他并沒有沉浸在個人的升黜得失的煩惱之中,而是對國家的中興寄予無限的希望,同時也敏銳地覺察到朝廷內部存在著的種種矛盾,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捷報頻傳固然應當慶賀,但借回紇兵力助戰(zhàn)卻留下了嚴重的后患;肅宗和太上皇都回到長安當然是好事,但應居安思危,不忘天寶末年的歷史教訓;對有才有用之臣應當重用,但應防止濫施封賞,使小人得勢竊取權柄。他主張不要獎勵各地爭獻祥瑞粉飾升平,而應抓緊時機恢復農業(yè)生產,鼓勵戰(zhàn)士們迅速取得伐賊平亂的最后勝利,實現(xiàn)天下太平。詩人杜甫為了表達自己對和平生活的殷切向往,也為了表示自己對朝廷,對國家命運的關懷,于是有感而發(fā),揮筆寫了《洗兵馬》一詩。“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長不用”就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唐玄宗天室十四年(755),安祿山、史思明發(fā)起了反叛唐朝的戰(zhàn)爭,到了乾元二年(759),朝廷取得了戰(zhàn)爭的主動權,這便是本詩的背景。詩人熱切地希望,能有壯士拉下天河之水,盡洗天下甲兵,從而永遠消滅戰(zhàn)爭,使百姓安居樂業(yè)。詩句想象奇特壯麗,語氣浪漫夸張,表達了詩人對戰(zhàn)爭即將勝利的極大喜悅和頌揚。
上一篇:納蘭性德《臺城路(白狼河北秋偏早)》詩詞注釋與評析
下一篇:《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詞的背景故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