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出典】
杜甫《蜀相》。
【原作】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后期,舉進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后寓居長安(今屬陜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后,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死于耒陽。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愿望。許多優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展《詩經》以來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故事】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成都郊外有諸葛亮的祠廟。有一天,風和日麗,杜甫獨自一人步出成都城外,走了一程路,路上見到一位老人,便走上前去問道:“請問武侯祠還有多少路?”
那老人向前一指說:“前面那座有許多茂密高大的柏樹的院落就是武侯祠了。”
杜甫懷著興奮的心情,加快步伐走到那里。武侯祠年久失修,游人稀少,雖然石階旁碧綠的芳草,呈現著盎然的春色,藏在深密的樹葉后面的黃鸝千啼百囀;那棵據說是諸葛亮種的柏樹枝葉茂盛,蓊蓊郁郁,然而一叢叢的草色,一陣陣的鶯聲,更加顯出這里的荒涼、寂寞。詩人徘徊在祠堂的庭廡間,遐想著諸葛亮的一生業績:他輔佐劉備聯合孫權,北抗曹操,西取劉璋,開創基業;后又輔佐劉禪,屢次出兵伐魏,希望統一天下。詩人仿佛聽到諸葛亮向后主劉禪披露自己的一片忠心:“我本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在南陽地方耕種田地,只想在那動亂的年代勉強保全生命,沒想過要在諸侯那里求什么名,得什么官,先皇帝(劉備)不因為我卑賤,三次親自到我的草廬來訪問,征詢我對當時天下大事的意見,我萬分感激,就答應為先皇帝出來奔走效勞。先皇帝在臨終的時候,又把復興漢朝的大事托付給我。自從接受遺詔以來,我日夜擔憂慨嘆,深怕不能把受托付的事情辦好……”
這樣想著,杜甫以深沉的感情吟了這首《蜀相》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就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諸葛亮一生雄才大略,對蜀漢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無奈天不助人,他積勞成疾,出師未捷,卻已先死,壯志未酬,遺恨千古,這是杜甫流英雄之淚的原因。“出師來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其中既有對諸葛亮的贊頌,又有對他。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惋惜,更有對丞相祠堂今已荒蕪,人們對這樣一位偉人已逐漸淡忘的感慨。
千百年來,使多少壯志未酬的英雄豪杰為之擊節,為之長嘆。據說宋代名將宗澤,有感于抗金救國大業未成而已衰老,臨死前曾吟誦此兩句名句而終。
上一篇:拾得《出家要清閑》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
下一篇:《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詩詞的背景故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