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
唐風
唐,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的封國,后改國號為晉。唐地最初約在今山西太原以南,汾水流域的一帶。“唐風”就是采自這個地方民歌。朱熹說:“其詩不謂之晉而謂之唐,蓋仍其始封之舊號耳。”唐風產生的時代,難以論定,按照《毛詩·序》的解釋,其中有部分詩,如“揚之水”、“采苓”等,當是春秋初期之作。不過序說并無確證,只能作為參考。唐風共有12篇,計為:蟋蟀、山有樞、揚之水、椒聊、綢繆、杕杜、羔裘、鴇羽、無衣、有杕之杜、葛生、采苓。
蟋蟀
【原文】
蟋蟀在堂,歲聿(1)其莫(2)。今我不樂,日月其除。
無已大康,職(3)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4)。
蟋蟀在堂,歲聿其逝。今我不樂,日月其邁(5)。
無已大康,職思其外。好樂無荒,良士蹶蹶(6)。
蟋蟀在堂,役車其休。今我不樂,日月其慆(7)。
無以大康。職思其憂。好樂無荒,良士休休(8)。
【注釋】
(1)聿(yù):作語助。
(2)莫:通“暮”,年終。
(3)職:應當。
(4)瞿瞿(jù):心中警戒的樣子。
(5)邁:消逝,過去。
(6)蹶蹶:勤勞敏捷的樣子。
(7)慆(tāo):逝去。
(8)休休:安閑自得的樣子。
【譯文】
蟋蟀鳴叫在堂屋,一年匆匆到歲末。今日不再尋快樂,時間一去不回來。
日子不能太享受,自己本職不可忘。享樂不可荒正業,賢士都要有戒備。
蟋蟀鳴叫在堂屋,時間一去不等人。若我現在不行樂,光陰轉眼白白過。
尋歡不可太過度,其他責任不能忘。享樂不可荒正業,賢士都要勤奮斗。
蟋蟀鳴叫在堂屋,役車也停在休息。若我現在不行樂,光陰轉眼白白過。
尋歡不可太過度,國家憂患記心頭。享樂不可荒正業,賢者時刻放在心。
【解析】
這是一首勸人勤勉的詩作。全詩三章,意思基本相同。詩人用蟋蟀由野外遷至屋內,天氣漸漸寒涼,來表示時序更易,引出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雖然表面說人生短暫要及時行樂,實際上是欲進故退,告誡人們不要過分地追求享樂,應當好好想想自己承擔的工作,對分外事務也不能漠不關心,尤其是不可只顧眼前,還要想到今后可能出現的憂患。這反復的叮囑,包含著詩人寶貴的人生經驗,人生在享樂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自己責任。雖是勸誡,卻很有分寸,“好樂無荒”在當今仍有社會意義。
山有樞
【原文】
山有樞(1),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2)。
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3),隰有杻(4)。子有廷內,弗灑弗埽(5)。
子有鐘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6)。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且以喜樂,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注釋】
(1)樞(shū):木名,刺榆。
(2)婁:摟的借字,牽拉。在這里和“曳”都是穿的意思。
(3)栲(kǎo):樹名。
(4)杻(nǐu):檍樹,梓屬。
(5)埽(sào):同“掃”,打掃。
(6)保:占有。
【譯文】
山上長著刺榆樹,榆樹長在洼地中。你又有衣又有裳,從不穿戴在身上。
你又有車又有馬,從不乘來也不坐。到你死去那一天,別人占有盡享樂。
拷樹生長在山上,檍樹長在洼地中。你有庭院和房屋,從不打掃不灑水。
你又有鐘又有鼓,從不擊來也不敲。到你死去那一天,別人占有樂陶陶。
漆樹生長在山上,栗樹長在洼地中。你又有酒又有食,從不彈琴不鼓瑟?
姑且用它尋歡樂,姑且用它來度日。到你死去那一天,別人入室皆占有。
【解析】
這首詩是嘲諷一個守財奴式的貴族統治者的作品。詩人通過對守財奴的衣食住行的描述,有力地諷刺了他只知道斂財卻不知道享受的可笑生活狀況。全詩三章,一章的衣裳、車馬,二章的廷內、鐘鼓,三章的酒食、樂器,概括了貴族的生活起居、吃喝玩樂。但貴族雖然擁有一切,但卻不知道享用,只是一味地斂財,吝嗇的守財奴形象躍然紙上。詩人在最后也發出了警告,提醒他這些東西死后都會被別人占有。
揚之水
【原文】
揚之水,白石鑿鑿(1)。素衣朱襮(2),從子于沃。既見君子,云何不樂?
揚之水,白石皓皓(3)。素衣朱繡,從子于鵠。既見君子,云何其憂?
揚之水,白石粼粼。我聞有命(4),不敢以告人。
【注釋】
(1)鑿鑿:鮮明的樣子。
(2)朱襮(bó):紅色衣領。
(3)皓皓:潔白的樣子。
(4)命:情人相約的口信。
【譯文】
悠悠河水不斷流,水底白石顯鮮明。想起白衫紅衣領,跟你到那沃城行。
既然已經見到你,心中怎能不高興。悠悠河水不斷流,石塊潔白更清幽。
想起白衣紅繡領,跟從你到鵠城游。既然已經見到你,還有何事去憂愁。
悠悠河水不斷流,水底白石更晶瑩。當我聽說有口信,怎也不敢告他人。
【解析】
古今有許多學者認為,這首詩揭發了晉大夫潘父和曲沃桓叔勾結政變的陰謀。但細細品來,卻更像是一首男女愛情的詩歌。詩歌以緩緩的流水和鮮明潔白的石頭起興,比喻女子對心上人純潔的愛戀,接下來敘述女子與意中人約會時的情景,表達了喜悅之情,末章說出將接到與情人相見的口信時的激動之情。女子種種的微妙心理變化也十分有趣,二人的愛情在女子愉悅的表述中逐漸升溫。
椒聊
【原文】
椒聊(1)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2)。椒聊且,遠條(3)且。
椒聊之實,蕃衍盈匊(4)。彼其之子,碩大且篤(5)。椒聊且,遠條且。
【注釋】
(1)椒聊:花椒,又名山椒。
(2)朋:比。
(3)條:修長。
(4)匊(jū):“掬”的古字,兩手合捧。
(5)篤:厚重。
【譯文】
花椒籽兒一串串,子兒繁多采滿升。那個女子真福氣,身材高大無人比。
花椒串串多結子,香氣陣陣飄得遠。花椒子兒一串串,子兒繁多采滿捧。
那個女子真福氣,體態粗壯又厚重。花椒串串多結子,香氣陣陣飄得遠。
【解析】
對于這首詩,較多的說法認為是贊美一個高大健壯的女子多子多福,同時表達了家中人丁興旺的喜悅之情。在我國古代,以婦女高大為美,以兒孫眾多為福。二章均以花椒果實繁盛起興,花椒多子象征著家中子孫繁衍興旺,因而以此贊美婦女多子多福,又通過花椒香氣遠飄來形容婦女美好的名聲遠遠傳頌。同時反復吟唱的形式也起到了加強語意的藝術效果。
綢繆
【原文】
綢繆(1)束薪(2),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3)?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粲者(4)?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注釋】
(1)綢繆:纏繞,捆束。
(2)束薪:柴火束成火把,供結婚照明用。喻夫婦同心,情意纏綿。
(3)邂逅:不期而遇。在這里指不期而遇的人。
(4)粲者:美人。
【譯文】
一把柴火扎得緊,三星閃爍掛天空。今夜究竟是哪夜,見到如此好的人。
要問你啊要問你,將這好人如何待?一捆牧草扎得多,東南三星正閃爍。
今夜究竟是哪夜,不期而遇真快活。要問你啊要問你,拿這好人如何待?
一束荊條緊緊捆,天邊三星照在門。今夜究竟是哪夜,見這美人真興奮。
要問你啊要問你,將這美人怎樣待?
【解析】
這首詩有說法是描寫新婚之夜鬧新房的場面,也有人說是表現一對男女夜間幽會時極度歡喜之情。詩人以戲謔的口氣抒發了喜悅之情。全詩共三章,也是采用《詩經》中常用的重章迭唱的形式。以纏繞的薪柴起興,象征著男女的戀愛之事。全詩語言活潑,將情境寫得十分生動美妙。
杕杜
【原文】
有杕(1)之杜,其葉湑湑(2)。獨行踽踽。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3)焉?
有杕之杜,其葉箐箐。獨行睘睘(4)。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
【注釋】
(1)杕(dì):孤立生長。
(2)湑(xǔ)湑:形容樹vb葉茂盛。
(3)佽(cì):資助,幫助。
(4)睘睘(qiónɡ):同“煢煢”,孤獨無依的樣子。
【譯文】
一棵赤棠孤零零,樹上葉兒密密生。獨自流浪好孤獨。難道路上沒別人,不如同父兄弟親。嘆息來往過路人,為何不與我親近?來往一人沒兄弟,為何不將我幫助?
一棵赤棠孤零零,樹上葉兒密又青。獨自流浪多悲辛。難道路上沒別人,不如同姓兄弟親。嘆息來往過路人,為何不與我親近?來往一人沒兄弟,為何不將我幫襯?
【解析】
這是一首流浪者的孤獨之歌。全詩二章,章九句,復沓章法,二章內容除用韻換字外基本相同。本詩以孤獨的赤棠形單影只起興,寫詩人流浪在外,雖然同路人不少,但卻沒有一個如兄弟般可以依靠的人,充滿了悲涼之感。
整首詩充滿了凄涼感傷的氣氛,詩人的敘述多了一份哀嘆,少了一份悲號,可見對這種處境也是充滿了無奈。推想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許多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無親無故,只得流浪四方,又有誰能來幫助他們呢?
羔裘
【原文】
羔裘豹祛(1),自我人居居(2)。豈無他人?維子之故。
羔裘豹褎(3),自我人究究(4)。豈無他人?維子之好。
【注釋】
(1)祛:袖口,豹祛即鑲著豹皮的袖口。
(2)居居(jù):即“倨倨”,傲慢無禮。
(3)褎(xìu):袖口。
(4)究究:苛求,態度傲慢。
【譯文】
羔皮大襖豹皮袖,一臉傲氣對待我。難道沒有別人交?只因你我是故交。
羔皮大襖豹皮袖,一臉傲慢對待我。難道沒有別人交?只為念你是舊好。
【解析】
這首詩斥責了一位在位的貴族卿大夫驕橫無禮,不體恤下民的行為。從這首詩的內容看,那個卿大夫非常恃權傲物,趾高氣揚,盛氣凌人,侮慢故舊,故引起了一位故友的不滿,那人便寫詩諷刺他。
詩分兩章,首章斥責貴族卿大夫傲慢無禮,只是由于二人是故交的緣故而沒有拋棄他;二章斥責卿大夫對人過于苛求,但由于二人曾經交好所以好心勸誡他,不忍與其斷絕。全詩結構簡單,采用提問和作答的形式,為諷刺和斥責起到了良好的表達效果。
鴇羽
【原文】
肅肅(1)鴇羽,集于苞栩(2)。王事靡盬(3),不能蓺(4)稷黍。父母何怙(5)?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肅肅鴇翼,集于苞棘(6)。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肅肅鴇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注釋】
(1)肅肅:鳥翅扇動的響聲。
(2)苞栩:苞,草木叢生;栩,柞樹。
(3)靡盬(ɡǔ):沒有止息。靡,無,沒有;盬,休止。
(4)蓺(yì):種植。
(5)怙(hù):依靠。
(6)棘:酸棗樹。
【譯文】
大雁簌簌拍翅膀,成群落在柞樹上。徭役差事做不完,無法去種黍和粱。靠誰養活我爹娘?高高在上的蒼天,何時讓我回家鄉?
大雁簌簌展翅飛,成群落在棗樹上。徭役差事做不完,無法去種黍和粱。哪有糧來養父母?高高在上的蒼天,做到何時才收場?
大雁簌簌飛成行,成群落在桑樹上。徭役差事做不完,無法去種稻和粱。拿何去給父母嘗?高高在上的蒼天,日子何時能正常?
【解析】
這首詩揭示了晉國當時政治黑暗,沉重的徭役負擔使農民終年在外,疲于奔命,根本無法安居樂業,贍養父母家人,因而發出呼天怨地的聲音,強烈抗議統治者的深重壓迫。全詩三章首句均以鴇鳥反常地停集在樹上比喻成群的農民反常地生活,——長期在外服役而不能在家安居務農養家糊口。王室的差事沒完沒了,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大量的田地荒蕪失種。所以詩人以對統治者提出強烈的抗議與斥責,想到家中父母親人無人供養,心中的怨憤之情就難以掩蓋。可在當時那個社會,誰又能告訴他們這樣的日子何時結束呢?
無衣
【原文】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1)且吉(2)兮!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3)兮!
【注釋】
(1)安:舒適。
(2)吉:漂亮。
(3)燠(yù):暖和。
【譯文】
誰說我沒衣服穿,至少也有七套衣。但都不比你做的,又舒適來又漂亮。
誰說我沒衣服穿,至少也有六套衣。但都不比你做的,又舒適來又暖和。
【解析】
這是一首覽衣感舊之作。詩人睹物思人,看到自己眼前雖然有很多衣物,但卻沒有一點可以比得上心上人為自己親手做的舒適暖和。雖然本詩語言簡練,但卻巧妙地寄托了詩人對于故人深深的懷念之情。
全詩分兩章,字句大體相同,只是將“七”易為“六”,將“吉”易為“燠”,這主要為的是適應押韻的需要。相同的句式重復一遍,有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回腸蕩氣之妙,在反復的吟誦之中,我們自然能體會到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
有杕之杜
【原文】
有杕(1)之杜,生于道左(2)。彼君子兮,噬(3)肯適我?中心好之,曷飲食(4)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5)。彼君子兮,噬肯來游(6)?中心好之,曷飲食之?
【注釋】
(1)杕(dì):樹木孤生獨立的樣子。
(2)左:道路東邊,古人以東為左。
(3)噬:發語詞。一說何,曷。
(4)飲食(yìn sì):喝酒吃飯。
(5)周:右的假借。
(6)游:來看望。
【譯文】
那棵梨樹真孤獨,長在路東偏僻處。那君子啊有風度,可愿屈就來訪我?
心中對你有愛慕,何不請來喝一壺?那棵梨樹真孤獨,長在路右偏僻處。
那君子啊有風度,可愿屈就來看我?心中對你有愛慕,何不請來喝一壺?
【解析】
這首詩表達了一位女子對意中人的思慕之心。女子對情人愛慕之深,盼望著他來探望自己,并在心里思索,既然如此喜愛他,應該準備酒菜請他做客。簡單的心理活動展現出了女子對情人的深深愛戀。
詩共兩章,各六句。每章的開頭均為“興之比也”,杜梨孤零零地長于道路偏僻處,作者借物起興,以物喻人,以此暗喻女子內心的孤獨。再通過以下對女子思戀情人,并渴望與之相會的心理描寫,自然而然地將一位寂寞女子的暗戀之情表現了出來。
葛生
【原文】
葛生蒙(1)楚,蘞(2)蔓于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葛生蒙棘,蘞蔓于域(3)。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角枕粲(4)兮,錦衾爛(5)兮。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后,歸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后,歸于其室。
【注釋】
(1)蒙:覆蓋。
(2)蘞(liǎn):草名,即白蘞。
(3)域:墳地。
(4)粲:色彩鮮明。
(5)爛:燦爛。
【譯文】
葛藤纏繞著荊樹,蘞草蔓延遍山野。我的愛人葬在此,荒郊野嶺誰同住?
葛藤纏繞著棗樹,蘞草蔓延遍墳地。我的愛人葬在此,荒郊野外誰同息?
角枕顏色光燦燦,錦被鮮艷亮閃閃。我的愛人葬在此,荒郊野外誰同伴?
夏日炎炎日子長,冬夜漫漫寒難耐。待到百年身后時,同你相會在陰間。
冬夜漫漫寒難耐,夏日炎炎日子長。待到百年身后時,同歸相會在黃泉。
【解析】
這是一首悼亡詩。從結構上看,可分兩大部分,前一部分為有“予美亡此”句的三章,后一部分為有“百歲之后”句的兩章。前二章以葛藤、蘞草起興,描繪出一幅凄涼的情境。三章通過描寫與愛人生前共用的枕頭、被子,睹物思人的傷感之情讓人不禁發出感嘆,二人陰陽兩隔,誰來與己走完此生呢?末章寫到死別后的日子漫漫無期,而唯一的期望就是來生可以再相會,思念之深,悲哀之重,令人有無以復加之嘆。
朱守亮《詩經評釋》認為本詩“不僅知為悼亡之祖,亦悼亡詩之絕唱也”,其出色的藝術效果讓古今眾多學者為之贊嘆。當讀到詩人“百歲之后,歸于其室”的哀嘆之時,相信每位讀者都會被感染,為這一份穿越生死的愛戀而動容。
采苓
【原文】
采苓采苓,首陽之巔。人之為言,茍亦無信。舍旃(1)舍旃,茍亦無然(2)。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陽之下。人之為言,茍亦無與(3)。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采葑(4)采葑,首陽之東。人之為言,茍亦無從。舍旃舍旃,茍亦無然。人之為言,胡得焉?
【注釋】
(1)旃(zhān):“之焉”的合聲。
(2)無然:不要信以為真。
(3)無與:不要理會。
(4)葑:大頭菜之類的蔬菜。
【譯文】
采甘草啊采甘草,首陽山頂到處找。有人專愛造謠言,切勿輕信那一套。
不要聽啊不要信,流言蜚語不可靠。有人專愛造謠言,到頭什么能得到?
采苦菜啊采苦菜,首陽山腳到處找。有人專愛造謠言,切勿跟隨他一道。
不要聽啊不要信,流言蜚語不可靠。有人專愛造謠言,到頭什么能得到?
采蕪菁啊采蕪菁,首陽東麓到處找。有人最愛說假話,切勿信從隨他跑。
不要聽啊不要信,流言蜚語不可靠。有人專愛造謠言,到頭什么能得到?
【解析】
這是一首勸誡人們不要聽信謠言的詩。關于此詩的對象,一般論家都說是諷刺晉獻公的。《毛詩序》有云:“《采苓》,刺晉獻公也。獻公好聽讒焉。”詩分三章,每章以托物起興的表現手法開篇。通過描寫人們生活中常見的“苓”、“苦”、“葑”來引出下文,又通過“無信”、“無與”、“無從”的語意遞進來揭露謠言的本質,一遍遍“舍旃舍旃”的呼喊加強著勸說的力量,最后以“人之為言,胡得焉”收尾,則是在告誡造謠者不要再枉費心機,做徒勞無功的事情了。全詩延續了《詩經》慣用的一唱三嘆、反復詠唱的表現方法,這種方法對于增加勸誡詩的藝術效果是十分有效的。
上一篇:詩經《周南》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經《文王之什》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