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風流處卻風流
慈受懷深
古人得后便休休,茅屋青燈百不求,
遮眼謾將黃卷展,不風流處卻風流。
《慈受懷深禪師廣錄》卷二,
卍續藏第一二六冊頁五七五上
【白話新唱】
古人得道以后就徹底安歇了
住在樸素的茅屋里
點著平常的油燈
過著簡單的生活
再也沒有什么好追求了
有時興致一來讀讀佛經
也不過是找個東西讓眼睛看看罷了
明心見性的人
從世人眼中不風流的事物也能看出無限風流
【分析與鑒賞】
這首詩,可以說每一句都能獨立發展成一篇內容精采的專論。
前兩句的旨趣,許多地方都談了,就不再贅言。
“遮眼謾將黃卷展”,有一種洞達、灑脫的情趣。如今看佛經,并不是想從佛經里求些什么,已經百不求了嘛!反正閑著也是閑著,看看佛經也無妨。
注意啊!只是拿佛經來遮遮眼睛,如果是想開悟的人,不要看佛經喔!免得佛經看得越多,離佛越遠。
佛經上的道理是死的,想開悟的人就要去找活的道理。
這就是“不風流處卻風流”!
“不風流處卻風流”,是優美的詩的語言,同時富于禪理,可以說是禪詩的名句,值得再三吟詠。
原來,這個世界是處處都有趣味,處處都有豐富的蘊涵,是人們把它看成單調平凡的。本來是處處風流,卻被人們視為不風流。悟道者見到了世界的真相,所以還它風流的本來面目。
有一次,看到一組經過電子顯微鏡放大的照片。第一張是巇崄詭奇的山巒洞穴,而它是從一幅坑坑洞洞的粗糙表面放大而來的,后者又是從一個極鈍的橢圓山巒形狀的物體放大而來,看到第四張照片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組照片的主題是“針尖”。
如果光看“針尖”與“山巒洞穴”,沒有人會知道,兩者其實是同一樣東西。
不風流處卻風流,每一件平凡的事物,都蘊涵了整個宇宙的奧秘。
[1]本詩原題名《示襄禪者》。
上一篇:松源崇岳《不依本分要參禪》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
下一篇:納蘭性德《臨江仙(別后閑情何所寄)》詩詞注釋與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