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對偶
新婚之夜,蘇小妹欲試新郎秦少游胸中之才,將秦少游拒之門外并出對曰:“閉門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對,徘徊長廊。蘇東坡見狀,雖替妹夫焦急,卻又不便代勞。突然他靈機一動,拾起一塊石子,投進盛滿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頓時醒悟,脫口而出:“投石沖開水底天。”蘇小妹聞聲大喜,急忙迎進新郎。
“閉門推出窗前月”與“投石沖開水底天”是一副工整的對聯。
對偶又叫對聯或楹聯,在詩詞中又稱對仗。它是漢語所獨有的傳統言語表達形式。一對句子,需字數相同,音韻各異,平仄協調,對偶工整。所謂對偶,是指用一對結構相同或相似,字數相等或基本相等的語句來表達一個內容相對稱的意思。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對偶分出不同的種類。
1.對偶從形式上可分為嚴式對偶和寬式對偶
(1)嚴式對偶。嚴式對偶要求上下兩句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相對,平仄相對,不能重復用字。嚴式對偶又叫工對或工整對。如:
相傳愛國英雄于謙少年時,才思敏捷。一次,有人出難題要他對對子,上聯為“半夜二更半。”這一句五個字,首尾要用同樣的字,這是第一難;第二字是名詞,第一字和第二字要構成偏正式的復合詞,這是第二難;第三字必須是數字,與第四字又要構成偏正式的復合詞,這是第三難;對句和出句必須平仄相對,如“半夜”為仄仄,對句要平平,這是第四難。于謙略加思考,就工整地對出了“中秋八月中”,真是奇思妙想,對句工整。
又如:于謙年幼時,母親把他的頭發梳成雙髻。一天,一個叫蘭古春的僧人看到他這副模樣,戲道:“牛頭喜得生龍角。”于謙應道:“狗嘴何曾出象牙。”于謙回到家對母親說:“今后不可梳雙髻了。”過了數日,蘭古春恰好路過學堂,見于謙頭發梳成三岔,又戲道:“三角如鼓架”,于謙對道:“一禿似擂槌”。
(2)寬式對偶。與嚴式對偶相比,寬式對偶要求不太嚴格,它一般只要求結構大致相同、聲韻基本協調。如:
一個外號叫“酒葫蘆”的失業轎夫,每天必進杏花村酒店。一天有兩位詩人在喝酒,看到“酒葫蘆”坐到他們桌邊,就對他講:“你這位不速之客竟敢前來喝酒,咱們先來吟詩作對,你若贏了就讓你喝三杯。”“酒葫蘆”不甘示弱:“不妨不妨。”于是詩人甲先高聲吟道:“天上飛鳳凰,地下走綿羊,桌上放《春秋》,兩旁站梅香。”詩人乙對道:“天上飛斑鳩,地下走黃牛,桌上放《禮記》,兩旁站丫頭。”“酒葫蘆”對道:“天上飛鷂子,地上走豹子,桌上放亮子,兩旁站小子。”并解釋道:“鷂子展翅賽鳳凰、斑鳩,豹子開口食綿羊、黃牛,亮子放火燒《禮記》、《春秋》,小子發狂戲梅香、丫頭。”于是“酒葫蘆”三杯酒下肚。
這里有兩副對偶,詩人甲和詩人乙對了一副,詩人甲與“酒葫蘆”也對了一副。這兩副對聯都是寬式對偶,只求字數相等,結構大致相同,允許在出句和對句中出現相同的字詞,如“天上”、“地下”、“桌上”、“兩旁”。
2.根據出句與對句之間的意義關系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1)正對。正對是指出句和對句在意義上相似、相補、相襯。如:
李鴻章、翁同歙是光緒皇帝的寵臣,一個做文華殿大學士,相當于宰相,合肥人;一個曾做過戶部尚書,是司農,常熟人。這兩人官高勢大,人們寫了副對聯諷刺他倆:“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
這副對聯利用二人的籍貫巧作對聯,兩句意義上相似、相補、相襯。
又如,有一年春節前夕,紀曉嵐應一鄉親邀請,替鄉親寫對聯,他了解到,這戶人家有三人,都是光棍,老大是個賣爆竹的,于是出了上聯“驚天動地門戶”。老二是個集市經紀,是專管買賣糧食過斗的,于是出下聯“數一數二人家”。老三是個賣燒雞的,根據他先殺雞又賣燒雞的特點,于是出了橫幅“先斬后奏”。
這副對聯上聯和下聯意義相補、相襯,是正對。
(2)反對。反對是指出句和對句在意義上相反或相對。如:
有位尚書大人聞知解縉出語不凡,想試探一下他的本領,便命人邀他到府上相見,但卻中門緊閉,讓他從偏門而入。解縉拒不從命,聲言:“正門未開,非迎客之禮!”尚書聞報,便出門對曰:“小犬無知嫌路窄”,解縉應聲答道:“大鵬展翅恨天低”。尚書見解縉身著綠衣,便挖苦道:“出水蛤蟆穿綠襖”。解縉見尚書老態龍鐘、身穿紅袍,立即反唇相譏:“落湯螃蟹著紅袍”。尚書見解縉對答如流,便大開正門以上賓待之。解縉共對成兩副對聯,出句和對句意義相反、相對。
(3)串對。串對是指出句和對句在意義上相關聯,表示承接、連貫、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子。如:
周漁璜任浙江主考。他初到杭州,一些考生聽說他是蠻子,便認為他沒有什么真才實學,就將他圍住,借歡迎之名,故意難為他。其中一位考生高聲問道:“洞庭八百里,波滔滔,浪滾滾,宗師由何而來?”
周漁璜凜然答道,“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霧靄靄,本院從天而降!”
這群考生聽了,頓時目瞪口呆。
串對的特點是:上下兩句的意思互相依存,不能割裂開來,只有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語義表達。用串對構成的對偶句,其文勢并非雙峰并峙,而是一水奔流。上下句不但在語義上,有時在句法上也彼此相對,因此也有人稱串對為流水對。
3.根據字數的多少分類
可將對偶分為四字對,五字對,六字對,七字對,八字對,九字對,十字對,多字對(十字以上)。
四字對:山明水秀
政通人和
五字對:春來紅日麗
雨過紫瑯新
六字對:七尺甘為紅燭
一生愿作春蠶
七字對:冷灰尚想盡微熱
燼燭不忘獻寸光
八字對:紫瑯山下鶯歌燕舞
通楊河畔人壽年豐
九字對:牛去虎來虎虎氣蓋世
物換星移星星火燎原
十字對:聲聲爆竹紛傳四化喜訊
朵朵梅花爭報改革佳音
多字對:堅持改革上上下下條條塊塊行行業業轟轟烈烈扎扎實實干四化
再展宏圖家家戶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兢兢業業認認真真建文明
4.根據對偶在句中出現的位置來分
句中對:此時風平浪靜,天和海是同樣的顏色。(吳宏一《故園心》)
單句對:一彎柔美的淺笑,一燭不謝的凝視。(敻虹《藍珠》)
雙(隔)句對:百人走路,難逢一個帶頭;千人過水,不見一個先行。(諺語)
長對:酒,蕩漾在玻璃杯里,琥珀般的艷紅;笑,蕩漾在她的唇邊,紅梅般的動人。(張秀亞《懷念》)
對偶中常常含有其他修辭格,如歇后、鑲嵌、回文、雙關、拆字、疊字、同異、反復、頂針、比喻、比擬、夸張等。如:
相傳呂蒙正做官前家貧如洗,他曾在門口懸掛一對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橫幅是“南北”。
這副對聯用的是歇后寓意法。上聯缺“一”,諧音“缺衣”;下聯少“十”,諧音“少食”。橫幅的寓意是缺“東西”。此聯幽默風趣,但也流露出了貧士的清苦。
京劇名旦程艷秋初由上海到北京登臺,蕭君撰聯云:“艷色天下重,秋聲海上來”。此聯嵌進了“艷秋”,這是用的鑲嵌法。從對聯本身來看,所嵌之字可以是第一字,第二字或第三字,但以嵌第一字為常見,習慣上稱它為“鶴頂”。“普天同慶,當慶當慶當當慶;舉國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這副對聯采用的是反復法。杭州西湖有副對聯:“山山水水處處明明秀秀,風風雨雨時時好好奇奇。”這采用的是疊字法。梅蘭芳生前最喜歡的一副對聯是“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這副對聯同時采用了頂針法、回文法和回環法,將表演的技巧描繪出許多層次來,因而深得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的喜愛。
除了運用各種修辭格之外,有時對聯中還出現一些文字游戲,此類對聯有時也能給人以啟發和思考。
對聯有著悠久的歷史。兩千多年前,我國民間就有把桃枝插在門上避鬼魅的習慣(現在有些地區的農村在春節期間還保留著這種習慣),桃枝后來演變成桃符,即用兩塊桃木板,上面寫一些類似狂草的字,據傳桃木板上常寫“神荼”和“郁壘”(左扇門上叫神荼,右扇門上叫郁壘,民間稱之為門神),并將兩塊木塊掛在兩邊的門上,以避邪妖。把畫桃符變成在木板上寫字,成為對聯是五代時期的事,據《宋史·蜀世家》載,蜀主孟昶親自寫了一副春聯掛在皇宮里:“新年納馀慶,佳節號長春。”相傳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副對聯。唐代今體詩的形成對于對聯的廣泛使用產生過重要影響。后來的文人學士突破了詩詞的范圍,撰寫對聯,或題詠,或饋贈,或自勉,或狀景,或抒懷。
創作對聯,除了要注意思想內容健康,具有時代精神外,還要符合對聯的格式和特點。
首先是確定主題,然后根據主題立意。一副對聯使用的對象(何人、何事、何物、何地),是屬對的主題,上下聯或各自抱定一個主題而各自獨立為意,獨立為境,或合擬一個意境,整體獨立。其次是用字遣詞注意字數相等,結構相同。工對還要求詞性相對,而寬對不要求詞性相對,只要結構大體相同,甚至允許上下聯中詞語有時相同。再其次,協調平仄聲。漢字的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對聯的字數從四字對到多字對均可,然而上下聯同位排列的字必須平仄相反。
對聯的形成比較復雜,各類對聯都有具體的要求。它利用詞義、詞性、聲韻等的巧妙配合,短短兩句,互為依因,含義深刻,意境優美,韻味雋永,尺幅千里,既有實用價值,又給人美的享受,給人們的生活增添光彩。
排比
膽大而不急躁,迅速而不輕佻,愛動而不粗浮,服從上司而不阿諛奉承,忠于職守而不剛愎自用,勝而不驕,喜功而不自炫,自重而不自傲,豪爽而不欺人,剛強而不自傲,謙虛而不裝假,認真而不迂腐,活潑而不輕浮,直爽而不幼稚……(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這段話用排比的手法,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告誡人們應該怎樣加強自身的修養。
所謂排比是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現出同范圍同性質的內容。排比可以用來敘事、抒情或議論。
排比的類型有三種:短語排比、句子排比、復句排比。
1.短語排比
水流、花落、云移……我們的精神與大自然合而為一了。(張秀亞《談靜》)
離開人的觀點而言,事物都混然無別,善惡、真偽、美丑就漫無意義。(朱光潛《我們對于一顆古松的三種態度》)
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馳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漿提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坐到辦公桌前開始一天工作的時候,當你往孩子口袋里塞蘋果的時候,當你和愛人一起散步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2.句子排比
我仍細數春日的柔雨,夏日的暴雨,秋日的苦雨,冬日的寒雨。(陳芳明《深夜的嘉南平原》)
有一則短文,題為《遺憾》:
人生的遺憾在于最美好的時刻不能重現;生喉炎的遺憾在于等你完全痊愈以后,才能向人談起你的病;成功的遺憾在于等你把它弄到手后,它好像沒有以前那樣堂皇;擴音器的遺憾在于能擴大你說話的聲音,而不能擴大你的觀點;微波爐的遺憾在于飯已經做好而飯桌還沒有擺好;身體健康的遺憾在于要保持健康使你精疲力竭。
這六個句子形成排比,敘說六種“遺憾”。
3.復句排比
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飭友,如讀圣賢經傳;對滑稽友,如閱讀傳奇小說。(張潮《幽夢影》)
排比的特點:一是構成排比的一組語句,一定要包含三項或三項以上的內容,它們的關系是并列的。二是排比常常帶有提示語,提示語常常通過反復的形式來連接,結構緊湊,文脈貫通,語勢強勁。
如:有一次,有人問俄國杰出的軍事家亞·瓦蘇沃羅夫(1730—1800年),在他看來,一個真正的英雄應該具有哪些品質?他回答說,一個真正的英雄應該是:
要勇敢,但是不能急躁;
要行動迅速,但是不能輕舉妄動;
要機靈,但是要有決斷;
要服從,但是不能卑躬屈膝;
要能統帥,但是不要盛氣凌人;
要做勝利者,但是不能貪圖虛榮;
要氣度高雅,但是不能驕傲自負;
要親切和氣,但是不能虛情假意;
要堅定,但是不能固執己見;
要謙虛,但是不能言過其實;
要招人喜歡,但是不能舉止輕浮;
要博得別人賞識,但是不能施展權術;
要善于洞察,但是不能詭計多端;
要坦率,但是不能疏忽大意;
要和藹可親,但是不能轉彎抹角;
要為人效勞,但是不能圖謀私利;
要堅決果斷,但是不能頑固不化。
有人將這段話稱為“一個真正英雄的十七個‘但是’”。這十七個用了“但是”的句子形成排比,告誡人們作為一名“英雄”在十七個方面應該怎樣有分寸地處事為人。十七個排比句中都用了轉折連詞“但是”,這個提示語反復出現,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古人云:“文有數句用一類字,所以壯氣勢,廣文義也。”這是講排比的作用,排比在表達中能加強語勢,使語意暢達,節奏和諧。
在運用排比時,不要生硬地拼湊,要做到語意上相關,范圍性質相同,結構力求相似,整齊勻稱,并可重復某些詞語,而且數量不少于三個。
層遞
“左聯”作家應修人有一首詩,題為《小小兒的請求》:
不能求響雷和閃電底歸去,
只愿雨兒不要來了;
不能求雨兒不來,
只愿風兒停停吧!
再不能停停風兒呢,
就請緩和地輕吹;
倘然要決意狂吹呢,
請不要吹到錢塘江以南。
錢塘江以南也不妨,
但不要吹到我家底家鄉;
還不妨吹到我家,
千萬請不要吹醒我的媽媽!
媽媽醒了,
伊的心就會飛到我的船上來,
風浪驚痛了伊底心,
怕一夜伊也不想再睡了,
縮之又縮的這個小小兒的請求,
總該許我了,
天呀?
詩歌一層退一層,愿望“縮了又縮”,請求風“不要吹醒我的媽媽”,這種表述方法稱為層遞。
所謂層遞是按照事物性狀的大小、長短、高低、輕重、遠近、難易、深淺等差別,有層次地敘述,表達客觀事物的層級性,或逐層遞增,或逐層遞減。層遞可分為遞升和遞降兩種類型。
1.遞升
遞升是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長,由低到高,由輕到重,由近到遠,由易到難的順序敘說下去,就像一步一步地爬臺階,是階梯式的升高,這叫遞升,又叫階升。
如:痛苦使人沉思,沉思使人智慧,智慧使人對生活比較易于忍受。(周夢蝶《悶葫蘆居尺牘》)
日本婦女一生中經歷了女童、少女、中年、老年四個階段,在這四個階段中,她的社會地位是截然有異的。(夏小舟《日本的女人》)
某甲買了包五香豆邊走邊吃,乙向他討豆吃,甲知道他熟悉歷史,便說:“要吃豆可以,但有個條件:你只要說出一個古人,就給你一粒豆。”乙同意。于是乙說:“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甲就給了他三粒豆。
乙接著說:“八仙過海顯神通”,甲又給了他八粒豆。
乙又說:“梁山泊一百零八將”,甲只得把剩下的豆給了乙。
乙對甲說:“你要是豆多的話,我還要說‘曹操八十萬人馬下江南呢’!”
在這則笑話中,乙講了四句話,數量上一層進一層,這是數量上的遞升。
2.遞降
遞降是把事物按由大到小,由長到短,由高到低,由重到輕,由遠到近,由難到易,由深到淺的次序說下去,就像在一步一步地下臺階,這種方法叫遞降,又叫階降或遞減。
聯合國前秘書長奎利亞爾在一份題為《八十年代的青年狀況》的報告中指出:“亞洲青年人數在世界青年總數中比例最大,約為60%,以后的順序是:非洲——11%;南美洲——9%;歐洲——8%;北美洲——5%。”這種排列采用的是遞減式,它是根據青年人占的百分比按由高到低的順序排列的。
我們把遞升和遞減分開,是為了敘述的方便。事實上,在言語表達中,遞升和遞減是結合在一起使用的。有一則幽默故事,題為《恭維》:
某甲擅長恭維。一天,他請了幾位小有名氣的人來家中吃飯,準備施展一下自己的專長。他臨門恭候,等客人們接踵而至的時候,挨個兒問道:“您是怎么來的呀?”
第一位客人說:“我是坐小汽車來的。”某甲立即用感嘆加贊美的語調說:“啊!華貴之至。”
第二位客人聽了,一皺眉頭打趣道:“我是坐飛機來的!”某甲贊曰:“高超之至!”
第三位客人眼珠一轉:“我是坐火箭來的!”某甲大喜曰,“勇敢之至。”
第四位客人坦白地說:“我是騎自行車來的。”某甲話鋒一轉脫口而出:“樸素之至!”
第五位客人羞怯地說:“我是步行來的。”某甲合掌恭維:“太好了,走路可以鍛煉身體啊,健康之至!”
第六位客人故意出難題:“我是爬著來的。”某甲真是詞匯豐富,立即恭維:“穩妥之至!”
第七位客人譏刺地說:“我是滾著來的!”某甲并不臉紅,哈哈大笑:“啊,周到之至!”
第一位客人說坐汽車來的,第二位客人說坐飛機來的,第三位客人說坐火箭來的,后者比前者逐層升格,這屬于遞升。第四位客人說是騎自行車來的,第五位客人說是步行來的,第六位客人說是爬著來的,第七位客人說是滾著來的,從方式程度上來說是遞降。
反復
有一首短詩,題為《但是不管怎樣還是應該……》:
人們有時會缺乏理智,邏輯混亂,唯我獨尊;
但是不管怎樣,還是應該去愛他。
如果你勤勉向上,有人會指責你別有用心謀取私心;
但是不管怎樣,還是應該去力爭成功。
誠實和坦率會使你易遭傷害;
但是不管怎樣,還是應該誠實坦率。
你今朝的善行,世人會在明晨淡忘;
但是不管怎樣,還是應該多做好事。
胸懷大志的偉人往往失勢于目光短淺的庸夫;
但是不管怎樣,還是應該胸懷大志。
人們雖然常常憐憫失意的弱者,卻總是附炎于得志的權勢;
但是不管怎樣,還是應該去扶助某些弱者。
你多年建樹的業績可能毀于一旦;
但是不管怎樣,還是應該努力建樹。
獻出你的全部精華去造福于人類,可能會使你陷入困境;
但是不管怎樣,還是應該獻出你的精華。
這首詩運用了反復的方法,讓“但是不管怎樣,還是應該”在詩中反復出現。
所謂反復是根據表達的需要,通過一遍一遍地重復個別詞語或句子,以達到強調的目的。反復的威力是很大的,幾乎任何一個用語,只要反復多次,最后總會產生特殊的言語表達效果。在言語交際中,反復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它能突出思想感情,分清層次脈絡,加強節奏感,增添旋律美。反復分為隔離反復和連續反復。
1.隔離反復
隔離反復是把相同的語句隔離開來使用,中間插進別的語句。秦兆陽有一首《無題》詩:
最應該記住的最容易忘記,
誰記住母乳的甜美滋味。
最應該感謝的最易忘記,
誰算過先行者的無數血滴。
最應該驚奇的最易忘記,
誰驚嘆大地的無限生機。
參天樹為什么要深深扎根,
是為了繁茂它綠色的生命。
歷史的河流啊,長流不息,
流的是歷史的深沉的思維。
這首無題詩選自秦兆陽的《大地》,詩中的“最應該××的最易忘記”在詩中形成隔離反復,幾個“誰”也形成隔離反復。又如:
組織得好的石頭能成為建筑;組織得好的社會規劃能成為憲法和政策;組織得好的思想能成為好的邏輯;組織得好的詞匯能成為好的文章;組織得好的想象和激情能成為好的詩篇;組織得好的事實能成為科學。
在這段文字中,“組織得好的”反復出現,這種反復也屬于隔離反復。
2.連續反復
連續反復是把相同的語句連續不斷地使用,中間不插入別的語句。如: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一段文字:
從浦口山上發脈,一個墩,一個炮;一個墩,一個炮;一個墩,一個炮;彎彎曲曲,骨里骨碌,一路接著滾了來。
這里的“一個墩,一個炮”反復出現,是連續反復。又如:
巴爾扎克為《巴黎雜志》創刊號寫了一篇小說,但還有一個人物的名字沒有想好,他和戈日一同在街上看招牌,想從中得到點啟發,就在最后的一條路上,巴爾扎克盯著路旁一扇歪歪斜斜、又狹窄又破舊的門,他突然大叫一聲:“有了……有了!有了!你念念!你念念!你念念呀!”
戈日念了:“馬卡!馬卡!馬卡!好了!”
這里的“有了”、“你念念”、“馬卡”分別形式連續反復。
傳統修辭學有所謂“同字”格,從傳統的“同字”定義來看,所謂同字是把相同的字放在三個以上的句子的開頭或結尾。有一篇短文題為《生活的藝術》:
一個明智的人早晚總會發現,生活是歡樂與悲哀、成功與失敗、給予與獲得的聚合體。
他知道能不為瑣事而大動肝火對于成功是至關重要的。
他懂得不善于駕馭自己情緒的人總會有所失。
他理解任何行為總會像甩出的飛鏢一樣落回來。
他理解沉溺于說長道短地議論他人最能使自己信譽掃地。
他懂得去尊敬每一個人。
他知道一個“早安”和一個微笑能使人獲得一天的快樂。
他知道用肯定和贊許去振奮別人的精神的同時也是在振奮自己的心靈。
他懂得當他落難或失敗的時候,世界并不是末日,新的一天和新的機會總在面前。
他覺得聽往往比說更重要,讓別人訴出心中的煩悶總能結交更多的朋友。
他知道每個人都會有煩惱,他不會因別人的埋怨而消沉。
他相信一個地方的人并不比另一個地方的人難相處,相處得和睦與否98%取決于他自己的所作所為。
用“同字”的眼光看,這里的十一個“他”都在句子的開頭,這與其說是同字,不如說是反復,是由“他”構成的隔離反復。此外,“知道”、“懂得”亦屬隔離反復。
類迭
同一個字、詞、語、句,接二連三反復地使用叫類迭。可分四類:選字、類字、選句、類句。
1.迭字
迭字是同一字連接地使用。
我剛剛走下小飛機,腦子里暈浪浪的。(阿盛《腳印蘭嶼》)
2.類字
類字是相同的字隔離使用。
江南老了,野鷓鴣老了,水蠟燭老了,在異鄉的孩子也老了。(李藍《母親的歌》)
結了一層又一層厚厚的繭,凍開了一道又一道深深的裂痕,母親這樣厚實的一雙腳掌,抗拒了多少歲月的霜寒啊!(吳晟《不驚田水冷霜霜》)
3.迭句
迭句是同一語句連續使用。
要是沒有哭,沒有笑,也沒有愛,那么,人生會是什么樣子呢?會是什么樣子呢?(白辛《花林》
4.類句
類句是同一語句隔離使用。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
在夢的清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
她的溫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
甜美是夢中的光輝。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
她的負心,我的傷悲。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里,
黯淡是夢里的光輝。
(徐志摩《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同異
某作家與朋友有這樣一段對話。
朋友:文人的胃口真好,在你們筆下什么都能吃,吃苦,吃力,吃醋,吃官司,飲泣,飲恨,食言,啃書本,喝西北風,咬文嚼字……還有什么不能吃的?
作家:不吃軟,不吃硬,不吃眼前虧。
“吃”在“吃苦、吃力、吃醋、吃官司”中是“同”的成分,而“苦、力、醋、官司”是“異”的成分;“飲”在“飲泣、飲恨”中是“同”的成分;在“不吃軟、不吃眼前虧”中,“不吃”是“同”的成分,“軟、硬、眼前虧”是“異”的成分。
在相對稱的語言單位(可以是詞、短語)中,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通過鮮明的對照產生豐富的聯想,這樣的表達方法叫同異。同異有三種情況:
1.“同”的成分往往是從復合詞中提取的一個語素
六朝梁詩人鮑泉,有一首《奉和湘東王春日》詩,全詩共十八句,句句有“新”字。
新鶯始新歸,新蝶復新飛。
新花滿新樹,新月麗新輝。
新光新氣早,新望新盈抱。
新水新綠浮,新禽新聽好。
新景自新還,新葉復新攀。
新枝雖可結,新愁詎解顏。
新思獨氤氳,新知不可聞。
新扇如新月,新蓋學新云。
新落連珠淚,新點石榴裙。
這首詩內容空泛,但從形式來看,在“新”字組成的復合詞中,“新”為相同的語素,其他為“異”的成分,通過同異對比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2.“同”的成分往往是聯綿詞中一個相同的音
聯綿詞是指由于兩個音節聯綴成義而不能分割的詞。或有雙聲迭韻的關系,雙聲是指每個字的聲母相同,如“輾轉、參差、躊躇”。疊韻是指每個字的韻母相同,如“窈窕、綢繆”;或沒有雙聲迭韻的關系,如“蜈蚣、妯娌”;或同音同字重復,如“匆匆、津津”。聯綿詞在使用時,也會出現同異現象。如南北朝著名詩人庾信有一首詩,題為《示封中錄》:
貴館居金谷,關扃隔稿街。
冀君見果顧,郊間光景佳。
這首詩的用字,是雙聲關系,聲母是ɡ,這是“同”,余下的韻母是“異”。
3.“同”的成分可以是漢字中的一個偏旁和部首
明朝天啟元年,宰相葉向高路過福州,留宿新科狀元翁正春家中,翁即興出對曰:
寵宰宿寒家,窮窗寂寞。
葉向高見聯中全是寶蓋頭的字,先是一驚,接著應和道:
客官寓宮宦,富室寬容。
這副對子用了同異法,“同”的成分是每個字全用的寶蓋頭兒。
同異的特點是:在具有對應性的語言單位中,有相同的成分,它側重于語言單位之間的同異對比,產生同中有異、錯落有致的效果。
錯綜
凡把形式整齊的辭格,如類迭、對偶、排比、層遞等,故意抽換詞面,交錯語次,伸縮文句,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詞匯別異,此為錯綜。
1.抽換詞面
以意義相同的詞語取代形式整齊的句子中的某些詞語。
世界有兩種人;一種是大刀闊斧的人,一種是細針密線的人(朱自清《山野掇拾》)
2.交錯語次
上下兩句語詞的次序,故意弄得參差不齊的。
颯颯,蕭蕭,蕭蕭,颯颯,我掩卷傾聽你的獨語,而淚是徐徐的落下。(紀弦《檳榔樹》)
3.伸縮文句
把字數相等的句子,故意布置成字數不等,使長句短句交相錯雜。
望著遠方的云的一株絲杉/望著云的一株絲杉/一株絲杉/絲杉。(白萩《流浪者》)
4.變化句式
把肯定句和否定句、直述句和詢問句等,穿插使用。
沒有妖冶的顏色,沒有撩人的芬芳,只是一襲碧衫裹住一顆顆純樸的小靈魂。(王怡之《綠》)
【辨析】
1.排比與對偶
排比由三項或三項以上的語句構成,而對偶僅限于上下兩句;排比不拘泥于字數,排比的各句以出現同形詞為常規,而對偶要求字數相等,亦不必字同意同。
2.排比與反復
聯系:有些排比句在固定的位置反復用了同形詞語,這樣的排比可視為詞語的隔離反復,這是排比和反復的兼用。區別是:(1)著眼點不同。排比著眼于結構相似,語氣貫通,多項并舉,反復著眼于語句的重現,語義表達的重心在反復出現的那些語句上。(2)作用不同。排比的作用主要是加強語勢,反復的作用是為了強調某種思想感情,或增強節奏感。
3.層遞與排比
層遞和排比都具有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近的語句,但它們的區別是:(1)排比具有平行性,在同一平面上擴展和延伸,不管有多少語句排列,總是在同一層次上。而層遞是有層次的,大小、高低、深淺,輕重等的排列可順可遞,因而具有層級性;(2)層遞講究詞語的層級性和使用范圍,而排比講究語句的重現。
4.同異與反復
同異出現在相對應的字、詞和短語中,著重于語言單位之間的同異對比,產生同中有異、錯落有致的效果,而反復可以是同一個詞的反復,同一個短語的反復,同一個句子的反復,語義重心落在被反復的語言單位本身,通過反復起強調作用。
上一篇:漢語修辭《婉曲·諱飾》釋義與辨析
下一篇:漢語修辭《拆字·煉字·疊字》釋義與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