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月》古詩全文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關山月》古詩賞析
《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屬古樂府鼓角橫吹曲。李白這首詩,便是通過戍邊戰士對故鄉和親人的殷切思念,深刻地揭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的心理痛苦。
前四句寫邊關景色,中間四句是對歷史的回顧,末四句則是現實的憂思,從而形成由景到事,由事到情的發展線索,而在這一線索中充當主角的,不是詩人,而是“戍客”,景是戍客所望,事乃戍客所想,情為戍客所發,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真切可感。
先看邊關景色:“明月”、“天山”、“玉門關”,從上到下,從西到東,組成了一幅遼闊無比的邊塞圖景,而在月與山之間,雜有蒼茫的云海;在山與關之間,卷動著萬里長風。這里的云,決非“云破月來花弄影”之纖云,而是帶著蒼茫之色的如海之云;這里的風,亦決非“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的小風,而是橫跨萬里、氣勢勁健的長風。這樣的風,這樣的云,配上高懸的月,巨大的山,遙遠的關,真是雄渾極了!而且“雄渾之中,多少閑雅”!(胡應麟《詩藪》)
然而,往下看去,氣氛驟變:“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不是懷古,而是對歷史的深思。“下”,指出兵。“白登”,山名,位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當年漢高祖率兵北進,曾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于此。“青海灣”,即今青海湖,唐儀鳳、開元年間,曾多次遣軍與吐蕃在此一帶攻戰。“攻城以戰,殺人盈城;攻野以戰,殺人盈野”(孟子語),試想想,在這血雨腥風的征戰之地,能有幾人活著返回故鄉呢?。
正是因為想到了這一點,所以,“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這兩句乃是全詩的重心所在。“戍客”,即戍守邊關的戰士。作者在詩的末尾才點出“戍客”,用意極深。其一,它可以讓人再次回味前面的景色:所謂“雄渾之中,多少閑雅”,只是就景論景之語,如果站在一個多年戍邊的征夫的角度上,便會發現,本應在東方升起的明月,現在卻緩緩升起在邊遠的天山之上(因戍客更在天山之西),便令人感到凄寒;本來給人以壯美之感的長風,現在卻掃過荒無人煙的萬里邊塞,就使人頓覺無限蕭瑟;而蒼茫的云海,則無異于“濃云慘霧和愁織”的心理背景;雄壯的關隘,更是萌發“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的直接契機。其二,它可以加深人們對歷代無休無止的戰爭實質及其后果的理解。其三,它更深化了戍邊戰士眼前的痛苦和煩惱:因“望邊邑”而“思歸”,因思歸又難以歸去而生“苦顏”(愁苦的臉色),因難以歸去而越想歸去,實在歸去不成,便生出無限遐想,然而這遐想卻也毫不輕松愉快,它不僅不能使心靈得到暫時的解脫和安慰,反而更加重了滿懷的愁緒:“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在這樣的夜晚,自己的妻子登樓遠望,恐怕也在不住地嘆息吧!“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這種場景,本是極令人傷感的,現在卻出于一個征人的想象之中,而且想象中還夾雜著那聲聲不斷的嘆息,不就更顯得無比沉痛了嗎?。
上一篇:李白《丁都護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