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作者簡介】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湖州市德清縣)人,先世曾居洛陽。孟郊家境貧寒,早年苦讀,奮發(fā)有志,自負不凡,曾歷游河南、江西、長安、蘇州等地。他仕途坎坷,屢試不第,直到四十六歲時才考中進士,五十歲時選為溧陽尉,后因拙于政務,而辭官。元和初年,鄭慶余為河南尹,舉孟郊為水陸轉(zhuǎn)運判官。后來鄭慶余主鎮(zhèn)興元,又保薦孟郊為參謀。孟郊因暴病,死于赴任的旅途中。有《孟東野詩集》傳世。
【賞析】
《游子吟》是孟郊最著名的詩篇,也是唐詩中的精品。這首詩的詩題下,原有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
孟郊一生道路坎坷,窮困潦倒。他家境貧寒,幼年喪父,老年失子,對親情有特殊的體驗。他年輕時曾靜居嵩山,發(fā)奮苦讀。后來曾經(jīng)歷游四方,足跡半天下,他在放浪形骸、詩酒流連中,度過了自己的壯年時光。年過四旬以后,孟郊才躋身仕途,施展才華,實現(xiàn)濟世經(jīng)邦的抱負。但“文章憎命達”,他滿腹經(jīng)綸,卻又久困文場,經(jīng)歷了多次的科場磨難,直到四十六歲,才考中進士,脫卻藍衫。他漂泊南北,奔走東西,又過了幾年的苦日子,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溧陽尉這樣的一個職位,雖然是官,但仍不免沉淪下僚。盡管官微祿薄,畢竟有了進身之地,于是孟郊把老母親接到了溧陽任所,以盡人子的孝道。
經(jīng)過半世的奔波、飽受雨雪風霜、遍嘗人間冷暖、已到天命之年的詩人,此時深感母愛的博大無私,于是,《游子吟》發(fā)乎其心,出乎其口,落于紙筆,傳之萬世!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兩句,寫在兒子即將外出宦游,或因事遠行之時,母親為兒子縫制衣衫行裝,這是在母子分別前,最常見到的情景。這首小詩的選材,十分典型,更十分平凡。這是任何一個外出者,都曾經(jīng)歷過的事情。正因為這一細節(jié)極為普通,所以也為一般作家所忽略。孟郊卻慧眼獨具,抓住了這一生活細節(jié),用來表達人世間最偉大、最無私的感情——母愛。可算是以一滴水映出大海之波瀾,是以小見大的典范之作!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兩句,是對母親縫衣時的形象描寫,也是對母親彼時心理的明白剖示。它不僅描繪出母親飛針走線、為游子縫制行裝的細節(jié),而且通過這平平常常的十個字,我們可以透視肺腑,看到母親那顆溫暖的心。母親對游子的擔心、牽掛、疼愛和囑咐,沒有用言語來表達,而是在用針線說話,用綿針密線,織寫母愛!沒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沒有飽嘗離鄉(xiāng)背井之苦,沒有養(yǎng)育過子女、做過父母的人,是很難清晰地回憶出這個生動細節(jié)、體會出此時母親心中的熾熱感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意思是說:兒女對母親的那么點兒孝心,即使再多,也不過像寸草一樣: 微不足道!而母親對兒女的養(yǎng)育撫愛之恩,則像三春的太陽光一樣:難以估量!所以兒女對母親的恩情,無論如何都是報答不過來的!“寸草心”:詩人在此,以小草抽出的嫩芽,比喻兒女對母親的孝敬之心,極言其小,微不足道。“三春暉”:指春天的陽光。古時以農(nóng)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三個月合稱為三春。三春的陽光哺育萬物,此處用以比喻母愛,極言其恩德之浩大、深廣。這里是把兒女的孝敬之心與母親對兒女的撫愛之情,互相交結(jié)而言的。這兩句通過形象的比喻,表達了游子對母親的既感恩又深懷愧疚的復雜感情。詩人的比喻生動確切,極富形象感,在歌頌偉大母愛的同時,也充分表達了自己對母親深厚熾烈的赤子之心,情真意摯,感人至深。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詩很短,只有六句三十字。但語言質(zhì)樸,感情真摯,不事雕琢,而沁人肺腑。孟郊的詩以追求古拙、刻意苦吟著稱,但此詩卻不加藻飾,不用典故,以平易通俗、淺近自然的詞句,寫出了情味至濃的母子真情。
《游子吟》作為一首含意雋永、流傳久遠的詩篇,其藝術(shù)魅力還在于它能通過最普通的生活細節(jié),來表現(xiàn)最偉大的母愛和最純潔的赤子心,它洞穿肺腑,撥動讀者的心弦,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宋人曾季理,在《艇齋詩話》中,稱贊此詩:“精確婉轉(zhuǎn),人不可及也!”
明代詩人鐘惺,在《唐詩歸》中,評價此詩曰:“仁孝不言,自然風雅!”
明代竟陵詩人譚元春,贊揚此詩說:“寫母子戀戀之情,極真,極隱,極痛,極盡,一字一嗚咽!”(《唐詩選評》)
總之,這是一首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完美統(tǒng)一的好詩,她所表達的感情,具有人類的共同性和歷史的久遠性。因此它能夠膾炙人口,傳誦百代,流播到永遠。
上一篇:杜甫晚年作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唐詩賞析
下一篇:杜甫、韓愈(同詠春雨,各有新意)兩首唐詩品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