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君于此最鐘情,妝點村村入畫屏。
向我無言眉自展,與人非故眼猶青。
縈牽別恨絲千尺,斷送春光絮一亭。
葉底黃鸝音更好,隔溪煙雨醉時聽。
---王十朋
這首《詠柳》詩,全從所詠的對象著筆,確切地說: 詠的是春柳。全詩八句寫了柳,也點染上春天的色彩。
開頭兩句:“東君于此最鐘情,妝點村村入畫屏。”東君,也就是人們樂于歌頌的春之神,他對于楊柳是最鐘情的。只要春天的腳步來到了人間,陌頭的楊柳,就首先呈現出金黃的顏色,漸漸地由鵝黃成為嫩綠。溪邊村邊池塘邊,到處都是一樣。它們把村村社社,妝點在綠色的畫屏中間。有了楊柳,人們便覺得春天的婀娜多姿;看到柳枝,人們就意識到他們又回到了風光旖旎的陽春的懷抱。的確,此時人們充滿著青春的喜悅,仿佛生活在畫圖之間。這兩句是總寫。
接著三四兩句從細處著筆,寫柳眉和柳眼:“向我無言眉自展,與人非故眼猶青。”人們習慣地把柳葉和翠眉相比,一到芳春季節,千萬絲楊柳一齊吐翠舒眉,含情展黛,盡管她們相向無言,卻饒有動人的韻致。人們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只要柳條上露出點點的生機,那最先蘇醒的,便是青青的柳眼。楊柳是多情的,盡管不是故交,她也還是以青眼相待,從來不用冷眼白眼看人,經常保持溫柔的心性。“青眼”是用阮籍能用青白眼的典故。作者在第三句,用“向我”這個詞組領句,第四句卻用了“與人”,這都是從主觀方面去觀察的,其實要是互換一下,句意還是一樣。即:“向我”可以改成“對客”,“與人”可以改成“與余”,這是詩歌中常用的手法。第五六兩句寫柳絲和柳絮:“縈牽別恨絲千尺,斷送春光絮一亭。”古人重視離別之情,往往在分手的當兒,折柳贈送行人,借柳條垂絲之長,縈牽離愁別緒,以示永不相忘。在春天將去的時候,柳老花飛,漫空飛絮,這紛飛的柳絮,仿佛送盡了春光,也戀戀不舍地送著行人在話別的長亭飛舞。“縈牽”、“斷送”兩個詞都非常傳神。
結尾兩句寫柳蔭:“葉底黃鸝音更好,隔溪煙雨醉時聽。”暮春時節,楊柳綠已成蔭,這時候人們可以“載酒聽鸝”,“葉底黃鸝三兩聲”,這嚦嚦的聲音,嬌柔宛轉,人們喝點酒,坐在柳蔭下面,聽著黃鶯的歌唱,陶醉在明媚的風光之中,也算得上是“賞心樂事”了。要是在吃醉的時候,隔著溪流,在煙雨迷蒙中聽上一番,那么“細雨潤鶯聲”,鶯兒的歌喉,該更加清脆而圓潤了。
上一篇:陸 游《游山西村》古詩鑒賞
下一篇:陳與義《以事走郊外示友》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