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與高人本有期,掛檐低戶映蛾眉。
只從昨夜十分滿,漸覺冰輪出海遲。
-----蘇軾
這首詩是蘇軾《和文與可洋州園池三十首》中的第十首,于熙寧九年(1076)知密州任上作。文與可,字文同,善畫竹及山水。他是蘇軾的從表兄,二人相交甚厚,經常有詩文往來。文與可守洋州(治所在今陜西洋縣)時,曾寄蘇軾《洋州園池三十首》,蘇軾皆依題和之。
根據家宜父所編《石室先生年譜》“先生赴洋州,在熙寧八年秋冬之交,至丁巳秋任滿還京”的記述,可知文與可守洋州是在熙寧八、九年間,其時正是蘇軾被排擠出朝廷之后,由杭州通判調任密州知州時期。
文與可的《待月》詩的原文是:“城端筑層臺,木梢轉深路。常此候明月,上到天心去。”詩中寫出了詩人對待月臺的喜愛以及到待月臺賞月時產生的悠然神往、飄然欲仙的心境,引起了東坡的共鳴。
蘇軾是繼李白之后,甚喜明月并寫有大量吟頌明月的詩、文、詞的作家,藉此寄寓詩人特有的曠達胸懷。正因為蘇軾對月有著特殊的情感,所以才對別人的詠月詩有著敏銳的感受。他對文與可寄素心與明月的一片深情,十分理解,所以和詩的第一句便說:“月與高人本有期。”不僅視文與可為同調,認為他是高雅之士,而且在蘇軾心中,高雅之士都是愛月的,所以才說月與高人早有期約,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
“掛檐低戶映蛾眉”一句,既是眼前之景,心中之情,又是從前人詩句中化來的。南朝鮑照的《玩月城西門廨中》詩有“末映西北墀,娟娟似蛾眉”之句,唐人李咸用也有“掛檐晚雨思山閣”之句。前人詩句一經蘇軾點化,不僅意境新穎,而且更加凝練。“掛檐低戶映蛾眉”一句說明,由于月的侵檐入戶,使月與人顯得十分親近,而娟娟似蛾眉的柔情美態,也就顯得更為動人。這看似寫景的一筆,卻使“月與高人本有期”的內涵更加具體化、形象化了。
詩人觀月動情,從月的圓缺上想到人的命運。“只從昨夜十分滿,漸覺冰輪出海遲”二句,寫出了因滿招損的自然規律。滿月給人間曾帶來無限美景和喜悅之情,然而滿即缺之始。詩人久久佇立,眺望遠海,等待著遲遲升起的一輪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緒。“冰輪”二字寫出了月的光潔、純凈,同時也略帶清寒之意。此時詩人那官場失勢的往事,大概正隨著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現在猶如海波一樣動蕩不寧的思緒之中了。
詩人以人擬月,借月抒感,把月寫得有情有思。這種以人擬物、借物抒懷的高超技法,是蘇軾詩的一個顯著特征。
上一篇:王令《讀老杜詩集》古詩賞析
下一篇:蘇軾《東坡》古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