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節選)①
名句: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導讀】
這是杜甫困守長安十年時期寫下的求人援引的詩篇,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七載(748)。當時韋濟任尚書左丞,很賞識杜甫的詩才。這時杜甫到長安尋求功名處處碰壁,很想出游,又對長安依依不舍,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下,寫了這首詩給韋濟,希望韋濟能引薦自己。此處為詩的節選。
【原詩】(節選)
紈袴不餓死②,儒冠多誤身③。
丈人試靜聽④,賤子請具陳⑤: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⑥。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⑦,詩看子建親⑧。
李邕求識面⑨,王翰愿卜鄰⑩。
自謂頗挺出○1,立登要路津○12。
致君堯舜上○13,再使風俗淳○14。
【注釋】
①全詩為“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誦佳句新。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此處選第一部分。②紈袴(wánkù):指專好吃喝玩樂的富家子弟。③儒冠:儒生們戴的帽子,這里指讀書人。④丈人:指長者。⑤賤子:杜甫自稱。具陳:詳細地陳述。⑥這兩句是指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以鄉貢(由州縣選出)的資格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的事。杜甫當時才二十四歲,就已是“觀國之光”(參觀王都的國賓)了,故曰“早充”。“觀國賓”語出《周易·觀卦·象辭》:“觀國之光尚賓也”。充:充當。⑦揚雄:西漢著名辭賦家。⑧子建:三國魏時著名詩人曹植的字。⑨李邕:唐代著名文學家,文章名滿天下。⑩王翰:唐代著名詩人。李邕和王翰都是作者寫作上的前輩。卜:選擇處所。○1挺出:意為突出、杰出。○12立登:馬上、很快。要路津:指重要的職位。○13致:促使。上:超過、超越。“致君”句:引伊尹之典。應璩《與弟書》:“伊尹輟耕,郅惲牧羊,思致君于唐虞,濟斯民于涂炭。”《孟子》:“伊尹使是君為堯舜之君。”○14淳:淳樸。以上兩句詩表明了杜甫的政治理想和抱負,意思是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話,一定能輔佐皇帝成為超越堯舜的賢明之君,讓已敗壞了的社會風尚再回到如堯舜時代那樣的淳樸。
【譯詩】
不讀書的紈袴子弟吃得腦滿腸肥,
學儒術的讀書人卻常常耽誤自身。
可敬的長者有勞你靜靜聽我細說,
讓我把自己的經歷志向向你秉陳:
我從年輕的時候讀書就格外勤奮,
早就過了鄉試成為國賓來到京城。
讀過的萬卷詩書爛熟于我的心中,
寫起文章來得心應手運筆如有神。
我的辭賦可以讓大賦家揚雄折服,
詩篇能夠與才高八斗的子建比美。
大文豪李邕常常想與我會上一面,
大詩人王翰愿做我的鄰居與同仁。
我自認為在同輩中應是非常杰出,
準備好了很快要承擔國家的重任。
我要幫助皇上去超越堯舜的盛世,
要讓社會安定國家太平民風更淳。
【賞析】
詩的開頭先以他人和自己對比。“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兩句,把詩人強烈的不平之鳴,像江河決口那樣突然噴發出來。那些紈袴子弟,不學無術,卻一個個過著腦滿腸肥、趾高氣揚的生活;而像杜甫那樣正直的讀書人,卻大多空懷壯志,一直掙扎在饑餓的邊緣,誤盡了事業和前程。這兩句詩,開門見山,鮮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會賢愚倒置的黑暗現實。接下去詩人用鋪敘追憶的手法,介紹了自己早年出眾的才學和遠大的抱負。其中“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兩句為傳世的名句。前句寫出自己卓越挺秀的才華和充分的自信,后句寫出杜甫夢寐以求的政治理想。
這首詩運用了對比和頓挫曲折的表現手法,將胸中郁結的情思,抒寫得如泣如訴,真切動人,可以說是體現杜詩“沉郁頓挫”風格的最早的一篇,是研究杜甫的重要詩作。
上一篇: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詩詞原文賞析|名句解讀
下一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詩詞原文賞析|名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