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990~1078),字子野,祖籍烏程(今浙江湖州)。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進士,先后做過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晚年隱居山林。他早期的小令與晏殊齊名,后來的慢詞與柳永并稱。作品主要抒寫當時士大夫的迷醉生活和男女愛情,另外也觸及一些都市生活,格調清麗,蓄意深沉。他曾有三句寫花月影的佳句,所以又叫“張三影”,有《張子野詞》。
天仙子
【原文】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譯文】
手持酒杯細聽那《水調》聲聲,午間醉酒雖醒愁卻沒有醒。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時再回來?臨近傍晚照鏡,感傷逝去的年景,如煙往事在日后空自讓人沉吟。
黃昏后鴛鴦在池邊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倩影。一重重簾幕密密地遮住燈光,風兒還沒有停,人聲已經安靜,明日落花定然鋪滿徑。
【鑒賞】
這是一首感嘆時光流逝、青春不再的詞作,作于仁宗慶歷元年(1041)。當時張先在嘉禾(今浙江嘉興市)做判官,因重病在身,未赴府宴,于是發出了流年易逝的嗟嘆。
上片寫傷春情懷。放歌縱酒、臥榻酣眠原本是逍遙自在的,但對此時的詞人來說,卻是反添愁緒,以至于酒醒而愁不醒,這樣的哀愁是何等的沉重!“送春春去幾時回”,“春”字連用,春華與春逝兩相對比,充分表達了詞人對往昔的留戀。然而歲月流轉,鏡中青絲變白發,又有誰能奈何?“晚”字乃是雙指,亦鏡亦人,“空”字則盡顯落寞無奈之情。
下片寫景,景中含情。“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這是純美之景,為與下文殘破之景的對比埋下伏筆。其中“破”、“弄”兩個字動感十足、輕靈俊秀,把花和云的形態刻畫得惟妙惟肖,歷歷如在眼前。至“重重簾幕密遮燈”一句時,詞人已傷情滿懷,“明日落紅應滿徑”是他對花朵命運的推測。是啊,花朵是這樣美好,卻又開得如此短暫,怎不叫人哀嘆。詞人睹物思人,傷感涌上心頭。
本詞情景交融,把傷春之情與人生之慨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用詞精準、老到。“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句,被人們反復詠吟,反映了張詞空靈俊美的特質,是難得的佳句。
上一篇:張先《千秋歲》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張先《一叢花令》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