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欧美乱伦,黄片免费在线视频,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中,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泰戈爾的文化貢獻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1-03-25 11:05:05

泰戈爾的文化貢獻

王樹英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是印度的偉大作家、著名詩人、藝術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印度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既是一位愛國者,民族運動的支持者和參與者,又是一位偉大的國際主義者和中國人民的最親密的朋友。

一、泰戈爾對印度文化的貢獻

泰戈爾于1861年5月7日出生在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加爾各答市。家庭屬于商人兼地主階級,是婆羅門種姓。祖父德瓦卡納特·泰戈爾(1794~1846)和父親德本德拉納特·泰戈爾(1817~1905)都是社會活動家,支持社會改革。父親是哲學家和宗教改革者。泰戈爾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環境的熏陶,他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院和孟加拉學院。但他厭惡刻板的學校生活,沒有完成學校的正規學習,他的知識得自于父母和家庭教師以及自己的努力。他從小喜歡詩歌創作,12歲開始寫詩。泰戈爾自小酷愛文學,愛讀梵文、孟加拉文和英文著作,十幾歲時,則熟讀了印度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古代長詩《云使》以及名劇《沙恭達羅》等等。1878年,即他17歲時,遵照父親的意愿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但非其所好,改學英國文學,并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884年,他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的田產,有機會接觸到農民。1901年他在圣蒂尼克坦即和平村建立了一所學校,來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后來這所學校發展成為著名的國際大學。1905年以后民族運動高潮到來時,泰戈爾投入到反帝的愛國運動中去,并且撰寫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例如《洪水》《讓我祖國的地和水甜美起來》等,泰戈爾義憤填膺,寫出了熱情洋溢的愛國詩篇,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群眾的斗志。

他在文化藝術領域中取得了重大成就,表現了他多方面的才能,他一生勤奮寫作,從19世紀80年代到逝世,整整寫了六十多個春秋,為后世留下了50多本詩集,12部長篇小說,百余篇短篇小說,20多個劇本。他生前無情地揭露了殖民者和封建主的專橫殘暴,熱情地歌頌了印度人民的反抗斗爭精神,他的作品表達了印度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泰戈爾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不僅是位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散文家,還是教育家、畫家和音樂家。泰戈爾以詩人著稱于世,他不斷有詩集和小說發表,有些詩不僅長期流行于印度民間,而且被選入中、小學課本,對激發印度人民的愛國熱情和弘揚印度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泰戈爾從少年時代就開始寫詩,12歲時,寫了一首十四行詩,轟動了學校,校長看后驚詫萬分,到15歲又寫了一首長詩《野花》,在雜志上發表后,更是轟動。這時少年詩人泰戈爾在加爾各答知識界嶄露頭角,頗負盛名。從此,創作的欲望倍增,后來,他參加了《婆羅蒂》月刊的編輯工作,不斷在該刊物上發表詩文。1878年,當他17歲時遵從父親的意愿,赴英國倫敦學習法律學。但到了那里,泰戈爾對學習法律毫無興趣,因為他早已醉心于文學,并立志在文學領域里有所作為,開辟自己的生活道路。在異國他鄉,他違背了父親的旨意,改學英國文學,并研究西方音樂。他于1880回國,在英國只逗留了14個月,在大學只念書3個月,他的大部分時間用于學習西方的文學藝術和了解英國的社會生活。名義上雖然入了倫敦大學,但實際上還是靠自己學習,因此,他并未受過什么正規教育,他的知識主要是靠自己得來的。

泰戈爾于1880年從英國返回印度,已年滿19歲,專門從事文學創作。他在20歲以前,已發表了很多作品,寫了不少詩歌、小說和論文,計有:七千多行詩;小說《女乞丐》《憐憫》;歌劇《瓦爾米基天才》《死神的狩獵》;散文《旅游札記》以及論文《孟加拉文學的希望與失望》《論歌德》等。其主題都是反封建的,猛烈抨擊了封建婚姻制度和種姓制度。以后他不斷有詩集和小說發表。很值得一提的是,1881年當他年僅20歲時,就在《印度人民》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政論,題為《死亡的貿易》,文中強烈抗議英國對中國進行的鴉片貿易和侵略戰爭。

殖民制度和封建制度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與痛苦,不堪忍受殖民統治和封建剝削的農民揭竿而起,發動了轟轟烈烈的起義,知識分子反對殖民統治的情緒更是日益高漲。印度的孟加拉地區則是運動的中心。年輕的泰戈爾也積極投入到民族解放中來,他寫的《論印度的婚姻》文章,猛烈抨擊了印度的婚姻制度,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他除了撰寫文章討伐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外,年僅23歲的他,擔任了宗教改革組織“梵社”的書記。“梵社”為社會改革發揮了重大作用。

1881~1890年的10年間,他一方面積極參加社會改革活動和編輯《兒童雜志》工作,同時還創作了大量作品,例如:詩劇《大自然的報復》、抒情詩《暮歌》《晨歌》、詩集《剛與柔》《心靈》《嬰兒音樂》、歌集《太陽陰影》、短篇小說《大路的傾訴》《河邊的臺階》《王冠》、歷史小說《拉杰爾什》等。他的詩歌抒發“人類之愛”的感情,宗教氣息較濃。小說《河邊的臺階》《大路的傾訴》等揭露了社會矛盾,批判了社會不良現象;詩集《晨歌》等,引起了很大反響,深受讀者歡迎,文名大振。而且他大膽打破了舊詩歌的傳統形式,開辟了自己詩歌的創作新路。

到了1884年,泰戈爾的創作“黃金時代”來到了,因為他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奉父親之命,走出了加爾各答城市的高樓大廈,來到孟加拉農村的廣闊天地,管理田地,接待農民。這樣,有機會接觸到廣大下層群眾,了解他們的真實生活,這對他來說非常重要。由于處理農事,接見佃戶,與他們接觸和交談,待了解到他們真正的生活與苦處后,使他觸目驚心,很同情他們的處境,并與他們建立了感情,請他們唱歌、跳舞,請農民、民間藝人演唱民歌、民謠以及民間敘事詩,自己并有意記錄下來。他對農民的赤貧和痛苦,表示大為震驚和同情,對殖民者和封建主的專橫霸道,表示極大憤怒,在《孟加拉剪影》一書中則有充分體現,這個時期是他在文學創作方面最豐富的時期。正如張光璘先生所說:“嚴峻的現實生活,人民的不幸遭遇,激發了他強烈的創作欲望,為他提供了無盡的創作源泉。他的創作激情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奮筆疾書,文思泉涌,汩汩滔滔,一瀉萬里?!边@話很有道理。

不僅他的著作如此豐盛,而且為教育事業的貢獻也不凡。他于1901年來到和平村,創辦了學校,從事教育事業。他一貫反對印度傳統的封建教育方式,采用的是“練鸚鵡式”的教育方法,他對當時英國在印度推行的殖民教育,更是深惡痛絕,認為這種學校是“兵營”,是殖民者培養“忠順奴仆”的地方。它的教育目的是“用本國人來統治本國人”。他主張解放兒童的天性,主張發揚民族精神,培養“愛”的品德。因此,為了教育事業,他花了大量心血。1901年他征得父親的同意,創辦的“森林學?!?,他在那里一面帶學生學習,一面墾荒種地,后來,這所學校發展為聞名世界的“國際大學”。

在這里,他除了教學,寫了許多作品,主要作品是一些長篇小說,如《小沙子》《沉船》《戈拉》等。這些作品揭露了當時印度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反映了印度人民的覺悟,起了“號召人民團結起來,為民族解放而斗爭”的作用。

1890~1900年的10年,是泰戈爾創作獲得大豐收的10年,在這個時期,他有大量著作問世,詩集有《黃金船》《繽紛集》《碎玉集》《夢幻集》《剎那集》《故事詩集》等等。除此以外,他還寫了六十多篇短篇小說,如《喀布爾人》《摩訶摩耶》等,還有著名詩劇《齊德拉》等。

1894年發表的詩作《兩畝地》一詩,是反封建剝削的代表之作。該作品現實性很強,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剝削者貪婪狡詐的本性。

印度的童婚由來已久,一害個人,二害國家,為世所罕見,摧殘了不少婦女和兒童,泰戈爾十分憎惡這種陳風陋俗,因此,創作了《客人》《小妾》《練習本》等作品,揭露童婚的罪惡。

印度的寡婦殉夫自焚,此惡俗自古就有,歷史久遠,雖然屢遭群眾百姓的反對,但一直流行不止。1892年泰戈爾寫了《摩訶摩耶》小說,對這種封建惡習進行了揭露和批判,深受讀者歡迎,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影響,此小說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

種姓制度是印度教特有的制度,人分等級,彼此接觸受到限制和影響,泰戈爾對不合理的種姓制度進行了批判。他雖然出身于最高級種姓,即婆羅門種姓,但接受了民主思想,背叛了自己出身高貴的種姓家庭,反對不合理的種姓制度,1892年他發表了寓言《紙牌國》,對種姓制度進行了諷刺和批判。他雖遭到圍攻,受到指責,但他并未退縮,以后又繼續發表了《素芭》《偏見》《棄絕》等作品,對不合理的種姓制度進行了揭露。

泰戈爾在19世紀最后10年的創作,一是反封建的,二是反英國的殖民統治。這一時期以反封建為主題的作品,表達了廣大人民反對封建勢力的力量和愿望,鞭撻了封建統治者;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印度的淪亡、民族的壓迫、殖民地人民的悲慘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充分的體現。例如《故事詩集》,他借用歷史題材,加以再創造,借古喻今,討伐殖民者,借用古代的民族英雄,喚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激起對殖民者的仇恨。類似的作品還有《最后一課》《履行的諾言》《太陽與烏云》等,都是揭露殖民統治的種種罪惡和反對殖民統治的作品。泰戈爾的反封建、反殖民主義的作品,奠定了他在印度近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

20世紀,印度人民反英斗爭掀起了新的高潮,英國殖民者千方百計破壞印度民族的解放運動,削弱民族斗爭的力量,泰戈爾對此大為不滿。1905年以后,民族運動高潮到來時,泰戈爾雖然在從事教育事業,仍毅然投身于民族解放運動中去,他組織群眾,領導反英游行,在集會上發表演說,高唱愛國歌曲,走在游行隊伍的最前列。在愛國熱情的激勵下,他撰寫了大量愛國詩篇,例如著名的詩歌《洪水》《讓我祖國的地和水甜美起來》等,由他自己譜曲,在群眾中傳唱,起了很好的作用,使殖民當局驚恐萬分,禁止演唱?!度嗣竦囊庵尽芬皇自?,是泰戈爾1911年的作品,由作者譜曲,印度獨立后,由制憲會議正式通過,被定為印度的“國歌”。

然而,隨著運動的深入,斗爭方式不免有所改變,當斗爭的方式由和平斗爭轉入暴力斗爭的時候,泰戈爾的思想同群眾運動的領袖們的意見發生分歧,甚至群眾也未接受他的意見。他反對極端派使用暴力,不同意群眾燒毀英國貨和進行武裝斗爭,他認為這是破壞,主張多做“建設性”的工作,諸如“消除貧困和愚昧”等。由于脫離實際,他的主張未被采納,于是他退出運動(1907年),回到和平村,專門從事教育和文學創作。1910年他發表了《吉檀迦利》這一重要詩集,1912年他第三次去歐洲旅行時隨身帶去了自己翻譯的《吉檀迦利》英文本,他給作家們朗讀后,受到高度贊揚,從此,他一舉成名,轟動了整個歐洲文壇,不久,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1913~1916年,先后又發表了一些作品,詩集有《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如《家庭與世界》等。

他自1908年退出政治運動到1917年間所寫的作品,反映出他是正視現實的偉大作家,用他自己的話說:“真理是嚴酷的,我喜歡這個嚴酷,他永不欺騙?!碧└隊柧褪且粋€追求真理、面對現實、努力奮斗的偉大作家。

1919年前后,印度國內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空前激化,罷工、罷市、絕食、游行、示威等抗議活動此起彼伏,不斷發生,英國殖民當局深感驚慌和不安。泰戈爾再也不能安坐在書桌前潛心寫作了,于是他于1919年離開圣蒂尼克坦(和平村)學校,到印度各地旅行,了解運動形勢和人民的疾苦。還積極參加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發表演講,痛斥英國的殖民政策。但另一方面,仍在圣蒂尼克坦堅持不懈地從事教育工作。原來的森林學校,后來發展成著名的國際大學,不同國籍的人均可入學就讀,許多世界著名學者可前去講學。這樣,增進了國際間的交往,發展了各國人民的友誼。他從1920年直至逝世的二十年中,一直為印度的獨立和世界和平而奮斗,奔走呼號,多次出國訪問,足跡遍及歐、非、亞、美四大洲三十多個國家。

但在1920年以后,泰戈爾仍然發表了不少著作,諸如《摩克多塔拉》(1922年)、《紅夾竹桃》(1923年)、《舞女的供養》(1926年)、《新氣息》(1931年)、《賤民之女》(1933年)等等。

1940年泰戈爾因勞累過度而病倒,后經醫治無效,于1941年8月7日逝世,享年80歲。

泰戈爾把自己一生的創作實踐與印度民族解放斗爭緊密地結合了起來,從而開辟了印度近代進步文學的道路。他成功地運用孟加拉語寫詩,給印度近代詩歌開拓了一個新天地。他創立了印度近代短篇小說的體裁。他的業績輝煌,一生是偉大的。

二、泰戈爾在中國的影響

泰戈爾有強烈的正義感。當他20歲時,就撰寫文章《死亡的貿易》,痛斥英國殖民主義者從印度運鴉片到中國毒害中國人民的罪惡行為,他強烈抗議英國對中國進行的鴉片貿易和侵略戰爭,他把這樣的英國人稱做“強盜”。

泰戈爾為了尋求中印友誼,不顧年邁體弱,于1924年遠涉重洋來華訪問,當時中國革命的領袖孫中山先生特地寫信向他發出邀請。泰戈爾訪華,歷時近50天,他興致勃勃地訪問了上海、南京、濟南、北京等地,幾乎走遍了半個中國,廣泛地接觸了各界人士,從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到各界名流以及學生;談話的內容也十分廣泛,由宗教、藝術、政治,直至人生,等等。他滿懷信心地說:“我相信你們有一個偉大的將來,那也就是亞洲的將來。”他還指出:“中國和印度的友好和團結是奮斗的亞洲的基石?!弊詈?,當離開中國時,有人問他:“落下什么東西沒有?”他搖搖頭說:“除了我的一顆心之外,我沒有落下什么東西?!彼麑χ袊嗣竦纳钋楹裾x,很感人肺腑。

泰戈爾從中國回到印度后,為促進中印友誼的發展,他特意在國際大學增設了一所中國學院,專門學習和研究中國語言文學。泰戈爾在中國學院成立大會上激動地說:“對我來講,今天真正是一個偉大的日子,是一個我長久以來盼望著到來的日子。從今天起,我將能夠代表我們的人民把我國人民和中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深厚友誼,緊密聯系起來?!?/p>

泰戈爾的作品在中國有著廣泛的讀者。他的作品從1915年開始介紹到中國,到1949年已達到200多種。到2000年出版了《泰戈爾全集》,共24卷,近1000萬字。泰戈爾的作品,引起了中國翻譯界、出版界的高度重視,已出版深受中國讀者歡迎的不同版本,在中國學術思想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泰戈爾的思想和作品,在中國流傳的過程中,不但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而且對許多作家也產生過較大影響。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大文學家郭沫若便是其中之一。郭沫若曾經說過:“最早對泰戈爾接近的,在中國恐怕我是第一個?!痹谡劦阶约鹤髟姷慕涷灂r說:“自己作詩的經驗上,是先受了泰戈爾諸人的影響。”他在回憶泰戈爾詩歌給他留下的最初印象時寫道:“第一是詩的容易懂;第二是詩的散文式,從此泰戈爾的名字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碧└隊柕姆荷裾撍枷雽粼缙谒枷胍灿绊懮醮?,他說:“我因喜歡莊子,又因接近了泰戈爾,對于泛神論的思想感受著莫大的牽引?!碧└隊柕姆荷裾撍枷?,促使郭沫若蔑視一切權威,增強了反抗舊制度的信念,產生了沖決一切羅網的力量。1919年“五四”運動前后,郭沫若把愛國精神、個性解放和從泰戈爾那里接受的泛神論思想熔于一爐,作為“自我表現”的動力,匯集成一股反抗現實,打破封建桎梏的豪邁激情,寫出了“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最偉大的詩集——《女神》,為中國新詩開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泰戈爾的詩歌對我國“五四”以后新詩形式的創立,曾提供過有益的借鑒。

冰心是受泰戈爾影響較大的另一位著名作家。冰心早期的著名詩集《繁星》和《春水》,是直接受到泰戈爾詩的影響而創作的。她在《我是怎樣寫〈繁星〉和〈春水〉的》一文中寫道:“我自己寫《繁星》和《春水》的時候,并不是在寫詩,只是受了泰戈爾的《飛鳥集》的影響?!笨傊?,泰戈爾的作品影響過冰心的創作。除上述外,我國有些著名作家、詩人如徐志摩、鄭振鐸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受過泰戈爾的影響。至今,中國年輕的讀者也很喜歡讀泰戈爾的作品。每個讀過中學的中國人,提到印度,自然會想到泰戈爾。

前面提到泰戈爾訪問中國,我們認為,他訪問的最大收獲是加強了中印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重新開辟了中印兩國文化交流的道路。在歷史上,中印兩國人民來往了幾千年,交流文化,相互學習,彼此影響,情誼深厚。但是,從宋元以后,特別是從西方的殖民主義來到東方以后,這種友好來往受到了阻礙,以至于最后陷于中斷。19世紀中葉以后,由于兩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運動的逐步開展,這種中斷了的友誼又有回復的征兆,但是并沒有能真正恢復起來,泰戈爾對此深感遺憾,于是他決心以恢復這種中斷了的友誼為己任。他來中國后,在多次演說中強調,他要重新修建中印交通的道路。對此他說到做到。他從印度帶來印度人民的友誼,在中國到處播下了友誼的種子,讓中國人民了解到一些印度情況,他又把中國人民的友誼帶回到印度,可以說,他的訪問在中印關系史上成為一個新時期的序幕。從此以后,兩國的來往又逐漸頻繁起來。他在印度大力提倡中國語言和中國文化的研究的同時,還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率先在國際大學創辦了中國學院。當時的形勢是,當日本軍國主義者在處心積慮想要消滅中國文化的時候,泰戈爾卻大張旗鼓地提倡中國文化的研究,他并且邀請不少中國學者和藝術家到印度去參觀訪問,還為中國留學生設立了獎學金。這些非凡的創舉,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泰戈爾堅定地站在中國人民一邊,他寫了一些如同利劍怒火一般的詩篇,痛斥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行徑。同年,他撰寫了著名的文章《中國與印度》,在社會上影響巨大,人民備受鼓舞。

直到晚年,泰戈爾仍很關心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聲討日寇,直到1941年臨終前,他在病床上,仍關注中國的抗日情況,深信中國最后必勝。

泰戈爾逝世雖近60年,但中國人民永遠懷念這位偉大的作家和尊敬的朋友。他的作品在中國廣為流傳,影響深遠,他對中國的深情厚誼,使中國人民永志難忘,并永遠激起我們對這位偉大作家的懷念之情。因此,中國總理周恩來1956年訪問印度時,在國際大學的親筆題詞中,對泰戈爾和他在中國的影響給予高度評價。他寫道:“泰戈爾是偉大的詩人、哲學家、愛國者、藝術家,深受中國人民的尊敬。泰戈爾對中國的熱愛,對中國人民民族斗爭的支持,會永遠留在中國人民的記憶中。”

隨著時光的流逝,泰戈爾的不朽作品和高尚人格,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體會,從而放射出的光輝更加燦爛,偉大的泰戈爾先生將世世代代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王樹英,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

品詩文網
導航:品詩文網 > 詩集 > 泰戈爾 > 當前頁
更多閱讀
猜你喜歡
最新閱讀
文章薈萃
精選專題

詩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