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欧美乱伦,黄片免费在线视频,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中,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吉檀迦利》賞析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1-03-25 11:04:42

《吉檀迦利》賞析

薛克翹

《吉檀迦利》是泰戈爾的代表詩作。1911年,在詩人50歲的時候,他從自己已發表的詩歌中選出103首,并自譯為英文,總名為《吉檀迦利》, 1913年出版,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凹村壤保℅itanjali)的意思是“獻歌”,或者直譯為“歌的奉獻”。正如我國著名印度學者金克木先生在《泰戈爾的〈什么是藝術〉和〈吉檀迦利〉試解》一文中所說的,《吉檀迦利》是詩人泰戈爾獻給他的“神”的一部詩集。這103首詩歌雖然是從不同的詩集和零星的詩作中選出的,但在排列上仍然有一個大體的順序。對此,金克木先生寫道:

不用追查哪首詩從哪部詩集選來(如第六十首又見于《新月集》),我們也可以看出全書的層次結構。前三首由那個“神”或“人”即“無限”的人的感情而來,又用以獻給無所不在的這“泛神”的“神”。隨后轉向人間?!吧瘛痹谌酥校诟鱾€角落,一直到明顯說出既是精神又是物質的國家民族(三十三和三十五),這卻不是抽象的概念。詩的歌唱者有時自己說明是“丐女”(四十一和五十)。歌唱的對象有時是孩子,這就是那個“神”,“永恒的兒童”(六十、六十一、六十二)。有時是少女(六十四、六十六),是“上帝”(七十六、七十七),是“女神”(八十三),是神的偶像(八十八),然后唱出死亡(八十六、九十、九十一、九十五、九十八),最后是獻詩歌于不知之“神”。這部詩集仿佛是有起、有結、有主題旋律又有變奏的完整的樂章。

金先生的這段話,可以說是讀者閱讀《吉檀迦利》的向導,對理解全詩極有幫助,而詩人和“神”的關系則是理解全詩的關鍵。下面,我們循著金先生指示的路徑,選若干組分別鑒賞。須說明的是,我們依據的版本是冰心先生的譯本。

一、生命的獻歌

(《吉檀迦利》第1至5首,原文略)

在這一組詩里,詩人闡明了他向“神”虔誠獻歌的緣由,這就是金先生所說的“起”。按照中國傳統的理解,“起”就是“興”,即所謂“賦、比、興”的“興”。但印度的詩歌理論畢竟與中國不同,所以金先生稱之為“起”,兼有緣起的意思。要理解這五首詩,首先要弄清這樣幾個問題:一、詩中的“你”是誰?二、“我”和“你”是什么關系?三、《吉檀迦利》歌頌的主要對象是什么?

簡言之,詩中的“你”就是“神”。而詩人心中的“神”,既是高度抽象的,又是非常具體的;既是不可知、不可思議、無從描繪的,又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在、體現于任何人和事物的。要理解這一點,必須首先簡要地考察一下泰戈爾的哲學思想。

泰戈爾深受印度傳統哲學的影響,特別是印度古代奧義書哲學“梵我一如”思想的影響。在奧義書哲學中,“梵”是最高的存在,也是最高的精神;梵具有不可思議、不可描述的特性;是宇宙的主宰,是宇宙的成因,也是宇宙萬物的歸宿;由于梵是宇宙萬物的終極存在,宇宙萬物都是梵的派生物,所以萬物都具有梵的屬性;人也具有梵的屬性,如果說梵是宇宙最高靈魂的話,那么人則是個體靈魂;人可以通過一系列修行和善舉,如克制欲望和樂善好施等,以達到與梵的同一,即實現梵我一如,最終進入至高無上、無比圓滿、無比歡樂的境界。由此可見,泰戈爾的“神”和奧義書哲學的“梵”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另一方面,泰戈爾的哲學思想還與他家庭的宗教信仰有關。他出生在一個印度教毗濕奴派家庭,屬婆羅門種姓。我們知道,印度教有三大主神,即梵天、濕婆和毗濕奴。印度教又有三大派別,即毗濕奴派、濕婆派和性力派。毗濕奴派信徒以毗濕奴為宇宙的最高神,認為他是宇宙生成的終極原因,是宇宙萬物的主宰。泰戈爾自幼受到家庭這種信仰的影響,曾是一名正統的毗濕奴派信徒。他曾經說過:“毗濕奴派大膽地宣布:神已經和人結合,在那里,人類的存在構成了最大的歡樂?!保ā度松挠H證》)也就是說,泰戈爾主張的是人與神的結合,即神人合一、梵我一如。由此我們可以理解詩中“我”和“你”的關系:“你”是宇宙的創造者,自然也是人類的創造者,是“我”的創造者,是“使我永生”的主宰,是“我的主人”;“你”是宇宙萬事萬物的根源,自然也是“我”情感的根源,是“我”歌唱的根源;“我”要與“你”合一,“我的心渴望與你合唱”,因此“我要永遠從我的思想中屏除虛偽”,“我要從我心中驅走一切的丑惡”。詩人要把他的歌獻給心中的神,就必然要歌頌他的神,歌頌神的創造,歌頌神的威力,歌頌神的完美。但是,詩人心中的神是遍在的,他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人之中。因為,人是他的最主要的創造物,他給人的最寶貴賞賜就是生命,所以“我”要歌頌人生,要“唱出生命的獻歌”。這樣,頌神和頌人便統一了起來。但是,泰戈爾畢竟是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人,他的讀者也都是一些活生生的人,所以他詩中主要表現的還是人生這一最重大的主題。

這五首詩雖然只是一個引子,道出了全詩的創作緣由及其主要歌頌對象,包含著濃厚的神秘主義成分,但從藝術的角度去讀它們,仍然讓人覺得朗朗上口、清新優美。在這里,詩人表達了復雜的情感:時而是歡樂,“我的小小的心,消融在無邊快樂之中”;時而是自豪和感激,“我的心似乎要因著驕傲而炸裂……眼淚涌上我的眶里”;時而是不安和似乎力不從心的遺憾,“我的心變成了你的音樂的漫天大網中的俘虜”;時而是安寧和閑適,“在這寂靜和無邊的閑暇里唱出生命的獻歌”。詩人的情感是復雜的,這源自詩人對人生的深刻感受。正像他在詩中所說的那樣,他的生命中不僅有快樂和甜柔,也有“凝澀與矛盾”,無疑,他的歌不僅要唱出那些美好高亢的激情,也必將唱出某些令人不快的低調。但總的說,各首詩中都被一種虔誠和高潔的情感彌漫著,即使讀者不是一個印度教徒,也會被這種感情所感染,所凈化。

詩中的比喻是貼切而優美的。如第一首,以“脆薄的杯兒”比喻人的軀殼,而人的生命或靈魂則被暗喻為水,是可以隨時被“倒空”或“充滿”的。與神的永恒相比,人的軀體的確是十分脆弱易朽的。印度教又相信靈魂的永存,相信輪回轉生,詩人以水的活動性和不穩定性來比喻生命的流轉,這都恰如其分地道出了人生的短暫。而且,水,自古以來都是生命的象征,所以被稱為“生命之水”“生命之源”。這樣,以軀體為杯,以生命為水,不僅是優美的比喻,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這手法既古老又新穎,既能為世界的廣大讀者所接受,又帶有印度的民族特色。再如第二首,說“我的贊頌像一只歡樂的鳥,振翼飛越海洋”,抓住了小鳥喜歡歌唱,善于飛翔的特點,以小鳥自比,表達了自己心中的振奮之情。第三首,說“你的音樂的光輝照亮了世界”,則不僅抓住了聲和光向四面八方迅速傳播的共同特征,而且,光的傳播更迅疾,更壯麗,以光喻聲可以有力地表現“你”的遍在性和無比威力,充分表現了詩人的虔誠之心。

二、遍在的神明

(《吉檀迦利》第10、11、81首,略)

泰戈爾又把他的神稱為“上帝”。他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生活,受到西方人的影響,接受過基督教的一些思想。他認為,基督教和印度教之間沒有根本的沖突,其基本教義是一致的;基督教所說的“上帝與我同在”,“我是他”,“我和我的圣父是一體”與印度古代奧義書哲學中“梵我一如”“個人的靈魂與最高的靈魂相結合則無所不在”是一致的(參見《人》)?;谶@種思想,泰戈爾在《吉檀迦利》中寫下了如上詩節。

在第10、11首詩中,泰戈爾明確指出,上帝在最貧窮無助的下等人那里。這不僅出自泰戈爾的哲學,而且還來自他偉大的同情心。我們知道,泰戈爾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人道主義者,他對印度下層貧苦勞動人民寄予無比同情。在泰戈爾的年代里,印度的絕大多數人民是窮人,都在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都在死亡線上掙扎。他們絕大多數都信奉宗教,把希望埋藏在心里,寄托于來世,每年都有許多人死于饑餓、疾病和災荒,有誰來同情他們?泰戈爾對自己國家人民的處境十分了解,他曾經在各種場合呼吁人們幫助窮人,他自己也身體力行,不僅在詩中表達了他的同情心,而且也在實際行動中進行社會改革的實踐。他是一個大知識分子,出身地主家庭,但他的信仰和祖國的社會現實告訴他,他和普通人一樣,都是“梵”的派生物,上帝對一切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博愛的。他不像當時的英國殖民主義者那樣,只是把印度的勞動民眾當做會說話的工具,當做牛馬來驅使,在下層人面前擺出一副盛氣凌人的高等人架勢;他也不像某些宗教家那樣,為了逃避社會現實而追求超脫,或者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姿態。他與他的上帝一起,在勞動民眾之中。窮苦的勞動者身上雖然是汗臭和塵土,但他卻并不覺得骯臟,反而認為那是圣潔的。在這里,詩人把上帝和勞動者同等看待,在兩者間劃了等號。因此說,這兩首詩與其說是贊美上帝的,不如說是謳歌勞動和勞動人民的。

在說到泰戈爾的信仰時,有兩點必須注意:第一,他不承認自己屬于某一宗教派別;第二,他不禮拜偶像。關于第一點,他在《一個藝術家的宗教》一文中說:“我之所以不能接受任何一種宗教學說,這是因為在我周圍的人們都把它奉為真理,我不能設想,只是因為人人都相信它的價值,我也接受它而相信宗教”。也就是說,在信仰問題上,泰戈爾并不盲從,他要追求的是真理,不管哪一宗哪一派,只要他認為是符合真理的,他就贊成,就接受,而決不全盤吸收某一派的宗教學說以反對其他派別。正因為如此,他得以享有“世界公民”的美譽,而不是一個狹隘的教派主義者。他不把自己束縛于某一宗教,他有自己的宗教。正如他所說的,“我的宗教在本質上是一個詩人的宗教?!彼^“詩人的宗教”,實際上就是追求真理的宗教。泰戈爾認為,一切宗教都應當是人類追求真理的表現,而真理則意味著萬物的和諧與統一,其中包括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神、大自然與神的和諧等。關于第二點,我們從《吉檀迦利》的第11首詩中即可看出。泰戈爾的神不是偶像,他認為上帝不在偶像身上,而在人的內心,在萬物的內心。與第一點緊密相關,泰戈爾的神既不是偶像也不是教主,他不供奉印度教三大主神的偶像,而對于一些宗教領袖,如釋迦牟尼、耶穌以及古代印度教中有成就的大師等,只是敬佩他們的人格,接受他們的某些思想,而決不把他們當做偶像來膜拜。

在第81首詩中,泰戈爾進一步指出,上帝“潛藏在萬物的心里”。這就明確強調了“神”的遍在性。“神”無所不在,不僅在人那里,也在物那里,而且在內心的深處。也就是說,萬物都是有靈魂的,作為最高靈魂的上帝,分散為千千萬萬個個體靈魂是普遍存在的。這似乎是一種“泛神論”思想,但又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泛神論有所不同。印度教哲學中的泛神論不僅承認萬物有靈,而且還強調萬物之靈統屬于一個最高靈魂,強調個體靈魂與最高靈魂的認同與回歸。這樣,作為上帝的最杰出創造物的人,便可以通過修行達到一個崇高的境界,得到最后的歸宿,這便是神人合一、梵我一如。

所以說,泰戈爾在描述上帝的遍在性時所表現出的巨大同情心和博愛情懷,是與他的整個哲學思想體系相一致的。他規勸人們深入到勞動者當中,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宗教訓誡,即規勸人們行善積德。他曾在《在行動中親證》一文中批評那些為獲得解脫而逃避社會責任的人,說:“他們的信仰沒有法則的約束,他們的想象力無拘無束地翱翔,他們的行為鄙棄由理性所提供的任何說明,他們的知性枉費心機地試圖離開‘梵’的創造行為而見到‘梵’,從而使知性本身成為枯石,而他們在試圖將‘梵’禁閉在自己流露的感情中時,卻逐漸消失在昏迷之中,由于他們忽視了法則的束縛和對外部世界的行動要求,從而在內心也失去了維持人類精神力量和品行的判斷標準?!边@就是說,泰戈爾的修行是在一定“法則”的約束下進行的,人們不能逃避現實,不能推卸責任,不能無所作為。

三、仁愛的高歌

(《吉檀迦利》第17、18、27、32、34、36首,略)

這里選了《吉檀迦利》中有關愛的6首詩,集中表現了詩人對“神”的虔敬向往之情,以及他對民眾的博愛之心。

在第17、18首里,詩人所說的愛不是一般的性愛,而是一種對“神”的特殊情感。我們前面說過,泰戈爾受過印度教毗濕奴派的深刻影響。中世紀,當毗濕奴派的大師們掀起虔誠運動的時候,就主張通過虔誠的愛去親證大神毗濕奴,當時出現的文學作品,如《牧童歌》(12世紀)等,便是以象征的手法表示對大神的親近和敬愛。泰戈爾無疑受到了影響,認為愛是實現人神合一的重要途徑。在他看來,他的愛歸根結底是來自上帝,上帝賦予人類以靈魂,也賦予人類以情感,上帝以無邊的愛關懷著人類。這兩首詩不僅表達了他對上帝之愛的渴望,也暗示了愛的根源,還指出了愛的力量的偉大,它可以幫助人化解彷徨和悲哀,度過黑暗和寂寞的時光。同時,泰戈爾所說的愛又是一種超越一切的愛,一種自由自在的愛,一種不受任何法律和規章約束的愛,也就是最純潔、最無私、最真誠、最神圣的愛。

與第18首詩一樣,第28首詩重點表現的是愛的偉大力量。詩人把愛比作燈火,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一個人如果沒有愛,就像燈里沒有火焰,而只有一個空架子,空軀殼,那就是行尸走肉,“還不如死了好”。由此可見,詩人特別強調愛的重要性,強調愛在人生中的特殊意義。

第32首詩是對第17首詩的進一步詮釋,詩人把他說的愛與塵世之愛作了比較。在詩人看來,塵世的愛是一種庸俗的愛,其中可能包括性愛。這種愛只是一種束縛,一種羈絆,而他所說的來自神的愛則是無比偉大無比高尚的,是超越一切、自由自在的。

第34首詩中,詩人把他所說的愛又比喻成腳鐐。乍看上去,腳鐐也是一種束縛和羈絆,但這里卻不是這個意思,這里的腳鐐代表牢固的聯系,一種緊密而不可動搖的聯系。愛,源自上帝,詩人從上帝那里得到愛,也把愛獻給上帝。他認為,他的一切都屬于上帝,上帝就是他的一切,他的愛歸根結底也屬于上帝。他要通過愛來達到與上帝的認同,這是他的人生目標。關于自由,泰戈爾在《人》一文中寫道:“真正的自由不在于分隔,而在于這種深奧的結合?!币簿褪钦f,他要的自由是在愛的束縛下的自由,在道德規范下的自由。他還在《在愛中親證》一文中寫道:“我們渴望自由,我們同樣也要求束縛,愛的崇高職能便是喜歡接受一切束縛,并要超過它們。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比愛更具有獨立性??墒牵覀冸y道在別的什么地方也能找到比愛有更多的依賴性嗎?在愛中,束縛也像自由一樣是令人愉快的?!痹谶@里,“接受一切束縛”的意思與上一首詩表達的意思沒有矛盾,因為這里所說的愛是博大的愛、無私的愛。

第36首詩中,泰戈爾又把愛具體化,這種具體的愛表現在人生當中,表現在為民眾服務當中。心中充滿愛,就具有了無窮的力量,不僅可以“輕閑地承受歡樂與憂傷”,而且可以“超越于日?,嵤轮稀保梢浴坝啦粧仐壐F人也不向淫威屈膝”。這個愛被具體化為一種道德力量,一種意志力,一種社會責任感。所以,在泰戈爾那里,愛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既要在心目中把它獻給不可知的神明,又要在人生中貫徹始終,在社會服務中落實到行動。這正如泰戈爾在他的論文《在愛中親證》中說的,“在愛中,得與失是均衡的。在它的平衡表中,貸方與借方的賬目在同一欄內……愛者不斷地奉獻自己,又在愛中獲得自己。的確,愛將放棄與接受兩種行動帶到一起,并將它們不可分割地聯系起來”。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知,泰戈爾在《吉檀迦利》中所歌頌和描述的愛是與他的哲學體系相一致的。從人生觀上講,泰戈爾的愛是解脫的手段,是神人合一的途徑;從道德觀上講,他的愛又是一種仁愛、博愛,愛一切可愛的人,尤其是窮人,甚至愛一切可愛的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事物。我們注意到,泰戈爾在《吉檀迦利》中不講仇恨,因為印度教哲學把仇恨列為惡劣而有害的情感,是要在修行中努力克服的。但泰戈爾也是人,也具備人所應當具有的各種感情,他沒有在《吉檀迦利》中表現出仇恨,但至少表現出了憎惡,關于這一點,我們將在下面談到。

四、熱愛大自然

(《吉檀迦利》第20至24首,略)

這里選出五首詩,它們雖然不是專門為歌唱大自然而寫的,也沒有明確寫出熱愛大自然的字樣,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已躍然紙上。從這些詩可以看出,詩人所要歌唱的仍然是“我”和“你”的關系,是“我”對“你”的向往和追求。但是,詩中寫了清晨、黃昏和夜晚,寫了春天、夏天和秋天,寫了潮聲、風聲和鳥鳴,寫了香花、落葉和黃葉,寫了林野、曲徑和河岸,寫了淫雨、東風和碧空。

外部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盡管泰戈爾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但他卻不像古代的一些思想家那樣認為世界是虛幻的,他說:“這個世界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有個性的整體,而不是一束不可見的力量,這一點,盡人皆知,得感謝我們的感官和心靈。”(《人格》)他還說:“我們認識它,實在不僅是因為我們能夠想象它,而且因為我們能夠直接感觸它?!保ā度说淖诮獭罚┮簿褪钦f,這個多種多樣、多姿多彩的世界是能夠被感知的,它與人的關系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人們可以感覺到“宇宙的容顏,四季的環式舞,光和影、風和水的迷藏戲,人生的五色彩異”。(《詩人的宗教》)另一方面,人的感情變化也與客觀世界的刺激與交流相關。關于人和大自然的關系,泰戈爾持有與西方人不同的觀念。他認為,西方人對大自然采取的是一種敵對的態度,是以對大自然的征服為榮,是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他在《人生的親證》中寫道:“大自然莊嚴而富有生機的圣堂,對西方人來說已經沒有深奧的意義了,它們只給人帶來財富和勢力……森林在人們內心永遠也不會產生神圣的交往之情?!贝笞匀徊粌H為人類提供了生活的場所和條件,而且也創造了人類文明,使人類的精神世界得以完整與和諧,“地、水和光,花和果,這對印度人來說,不僅是物理現象,用則取之,不用則棄之,而是認為這些自然物正像每一個音符對于完成和音是必要的一樣,也是獲得完美觀念的需要?!?/p>

在這五首詩里,我們所看到的正是詩人與大自然的“神圣交往之情”,正是他從大自然那里獲得的“完美觀念”。

正如詩中描繪的那樣,大自然是美麗的,然而也是多變的。大自然時時影響著詩人的情緒:在蓮花開放的日子,他的心魂飄蕩,感覺迷茫;在落紅遍地的時節,他感到時而空虛,時而驚喜;在七月清晨的淫雨中,他感到冷寂和孤獨;在暴風雨的夜晚,他感到了失望和悲愁。在復雜的情緒交換中,詩人始終以孜孜不倦的追求來平衡心的天平,始終以愛來填補心的空虛。

泰戈爾熱愛大自然,不僅因為大自然是美麗的,更重要的是他認為自己是大自然的一員。人生活在自然之中,人與大自然是和諧的一體。他從與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中獲得了巨大的快樂,使自己的精神世界達到了一個近乎圓滿的境界。他對大自然的歌頌,可以說是從真善美的角度進行的:首先,如前所述,他不認為世界是虛幻的,而是可感的,這便是真,物質世界是真實的,精神世界也是真實的。其次,他在與大自然的情感交流中突出了博愛的主題,這便是善,自己為善,也導人向善。再次,他描繪的自然界五彩繽紛、變幻多端,這便是美,有優美,有壯美,有撲朔迷離之美,有光彩奪目之美。

五、民族的悲歌

(《吉檀迦利》第33、35首,略)

泰戈爾作為一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必然要寫下愛國的詩篇,這里選出的兩首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吉檀迦利》的第33首詩,寫的是“他們”和“我”。誰都可以看出,這個“他們”指的就是西方殖民主義者,“我”所代表的就是印度民族。

在這里,我們有必要簡單回顧一下印度近代的歷史。早在16世紀初年,西方列強就來到印度尋求利益。他們初到印度時,打的是貿易的旗號,裝得十分安分守己。但不久,當他們在印度站住腳以后,就兇相畢露了。他們的胃口很大,正常的貿易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的貪婪,于是,他們就開始掠奪。當掠奪遇到反抗時,他們就進行血腥的屠殺。1500年,葡萄牙人首先自歐洲起航到印度。1510年,他們占領了印度西海岸富庶的港口果阿。1600年,英國人首先在印度建立東印度公司,正式開始了對印度的掠奪。1602年,荷蘭參與了東印度公司的活動。1616年,丹麥人也來到印度。1664年,法國人也在印度成立了東印度公司。這些西方列強在印度的土地上掠奪,彼此間又為自己的利益而展開競爭。他們之間時常發生戰爭,受害者卻總是印度民族。18世紀中期,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勢力逐漸加強,他們排擠掉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的勢力還不算,雙方之間又互相排擠,都希望在印度占據壟斷地位。在經過多次戰爭之后,英國人終于打敗了法國人。此后,英國殖民主義者逐步蠶食印度。由于印度當時處于四分五裂的局面,北方腐敗的莫臥兒王朝已經徒有虛名,根本無力反抗。所以,英國人很快就控制了印度大部分地區。1857年,印度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民族大起義,但兩年后失敗,印度完全落入英國人之手。從此,印度被劃歸大英帝國的版圖,一直到1947年才獲得獨立。在此期間,英國人從印度攫取了難以統計的超額利潤,盡管他們在印度也進行了開發,傳播了西方工業文明和科學文化知識,但那都是以剝削為目的的。印度民族為自己的獨立自由付出了巨大而慘痛的代價。

泰戈爾終其一生都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生活,雖然他接受到過西方教育,得到過英國人的好處,但作為一個印度人,看到自己的國家在外國人的統治下,看到自己的同胞受奴役,他又怎能沒有亡國之恥,怎能不懷有刻骨銘心的悲哀?在這首詩中,他以藝術的語言回顧了自己祖國和民族淪陷的歷史,又以藝術的語言譴責了英國殖民主義者,揭露了他們的偽善。詩人沒有說他們是強盜,但他們的行徑表明他們就是強盜;詩人沒有使用過激的字眼,但憎惡之情溢于言表。我們前面說過,《吉檀迦利》是優美的詩章,詩人在這個集子里更多地歌頌了崇高的愛,而沒有提到仇恨。但這并不表示詩人的情感貧乏,而是詩人具有高深的修養。他不喜歡仇恨,不喜歡一切邪惡的情感。但他是是非分明的,因而也是愛憎分明的。

我們不會忘記,1919年4月13日,印度發生了震驚世界的“阿姆利則慘案”,英印當局向手無寸鐵的民眾開槍,殺死數百人,千余人受傷。泰戈爾為維護民族尊嚴,立即給當局寫信,嚴正聲明放棄英國皇家授予他的爵士頭銜,以示強烈抗議。他在信中寫道:“我能為祖國所盡的微薄力量,就是為被恐怖折磨得無言和麻木的千百萬同胞鳴以抗議的聲音,我愿為此承擔一切后果?,F在,這個時候來到了,在這蒙受侮辱的不和諧的事件里,榮譽的獎賞更烘托出我們的羞恥。我愿意免除一切特殊的榮譽和我的同胞們站在一起,他們由于自身所謂低賤的原因被迫忍受人格的侮辱。”

我們更不會忘記,在日本帝國主義者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候,我們這位偉大的朋友極為憤慨,公開發表聲明,強烈譴責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對華戰爭。他的國際主義精神和他的愛國情操是一致的,都基于他的自由、博愛思想。他對被剝削者和受壓迫者懷有始終如一的同情。

在第35首詩中,泰戈爾描繪出一個完美的理想國,也可以說這是他對自己祖國未來前景的期盼。在最后一句,詩人唱出了自己內心最深切的痛楚,迫切希望印度民族覺醒起來。在長期殖民統治的奴役和盤剝下,印度的絕大多數民眾一直處于貧窮、愚昧和落后的境地。他們缺衣少食,終年在死亡線上掙扎,根本談不上受教育和學文化,所以他們多數人都處于精神麻木的狀態,滿足于茍且偷生,不知道或者不敢于起來反抗。也許在他們看來,殖民主義者的統治是天神的意志,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近代以來,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首先覺醒了,他們成立了民族主義組織,進行廣泛的愛國宣傳,以振聾發聵,啟發民族覺悟。泰戈爾就是印度近代史上先進的知識分子之一。他的高歌鼓舞了幾代人為印度民族的覺醒和獨立進行艱苦卓絕的奮斗。直到今天,他的歌,仍具有激發印度人民民族自豪感的強大魅力。

六、藝術與美

(《吉檀迦利》第65、75、78、84首,略)

這四首詩涉及到藝術和美的問題。

在第65首詩里,詩人表達了自己對藝術起源的看法。他把詩與音樂的產生說成是上帝的恩惠。他認為,是上帝創造了這五彩繽紛的世界,而上帝的世界又通過“我”的心靈“織”成了字句。上帝的快樂又給這些字句加上了音樂,這便是歌和曲的由來。前面說過,泰戈爾的“上帝”(或者“神”)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上帝,而是宇宙的根本成因,也是宇宙的根本動因,遍在而萬能。他支配著宇宙的一切,包括支配人的心靈。盡管如此,泰戈爾還是承認藝術是客觀世界對心靈發生作用的結果。他詩中所說的“心靈”實際上指的就是情感。在第84首詩里,泰戈爾沒有提到上帝,而是直接說出了詩歌產生的原因,即,由于人具有豐富的情感,所以當客觀世界發生變化時,人的情感就會產生波動,詩歌便“流涌”而出。在這里,泰戈爾指出了兩種情感波動,一種是由自然界變化所引起的,另一種是由人類社會變化所引起的。

我們還注意到,泰戈爾在第84首詩里還特別強調了“愁”和“痛苦”,仿佛詩歌是因為這種情感而產生的。這和我們中國古代許多詩人因愁賦詩的情況恰相吻合。由此可見,在許多情況下,詩人們是在抒發自己苦悶的情懷,這一點是共通的。泰戈爾顯然對此有著十分深刻的感受。那么,泰戈爾的“離愁”和“痛苦”是什么呢?是他無病呻吟,“為賦新詩強說愁”嗎?我們有必要考察一下在他發表《吉檀迦利》之前的親身經歷。

在20世紀初,泰戈爾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他投身民族自治的斗爭,在印度享有很高的聲望。但是,1902年,他的妻子不幸去世,使他失去了終生的伴侶。1903年,他的二女兒又不幸病故。1905年,他父親去世。1907年,他的小兒子夭折。五年間的這一系列家庭不幸,不可能不給他帶來心靈創傷。當時,他的大女兒和小女兒都已出嫁,大兒子遠在美國留學,只有他一個人居住在鄉下,他難免感到孤獨和苦悶。然而,讓他痛苦的遠不止是家庭的不幸,還有社會上許多人對他的不理解,甚至是強烈的譴責。那是因為,1906年,印度民族運動中出現了分裂,一些人上了英國殖民主義者的當,不把斗爭的矛頭一直指向英國統治者,反而掀起了人民內部的宗教爭端,泰戈爾為此退出了運動。他回到農村,繼續從事寫作。但有些人對他的退出很不滿,不予諒解。在雙重的精神壓力下,泰戈爾從自己的信仰中尋求平衡,在文學創作中尋找寄托,應當說,《吉檀迦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表的。

第75首詩,詩人又強調了詩句中的“愛”,從而反映出他的美學思想是以“愛”為基點的圓滿和諧。在泰翁看來,愛代表著真和善,有了真和善才有圓滿和和諧,而圓滿和諧才是美,才是真正的完美。他在《一個藝術家的宗教》中寫道:“我們通常稱之為美的東西,那些表現為線條、色彩和聲音的和諧的東西,或表現為言辭與思想一致的東西,之所以令我們愉悅,只是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其中包含著最高真理?!彼€說:“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真和美是不可分割的。至于善,他認為,善一方面可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具有實用的價值,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是美的;善是美的完美的本質,美是善的完美的形象。真、善、美是可以統一于一體的。而“藝術的職責就是要建立起人類的真正世界——真理和美的活生生的世界?!保ā度烁瘛罚?/p>

第78首詩像是在講一個神話故事,但實際上反映的仍是詩人的美學思想,即他所理解的完美。他認為世界是完美的,這正如“神”的完美,失去了一顆星星并不影響他的完整。

七、淳樸的童心

(《吉檀迦利》第60首,略)

這是《吉檀迦利》中較長的一首詩,也是世俗生活情趣較濃的一首。

人們在讀《吉檀迦利》時都會發現,幾乎每一首詩寫的都是“我”“你”或者是“他”,而這一首詩中卻沒有“我”“你”“他”。這首詩所歌詠的主要對象是孩子們。不過,我們仍然能從字里行間感覺到“我”和“你”的存在。因為“我”和“你”的合一是貫穿《吉檀迦利》全詩的核心思想。

這首詩是詩人為我們精心描繪出的一幅壯美的畫圖:一大群孩子在海邊玩耍,他們玩得非常開心;追逐財利的人們在采珠和航海,他們不顧死亡的危險;天空時而是靜止的,時而又風云突變;大海在喧鬧,在同孩子們游戲,轉瞬間又卷起狂濤,打碎船舶。從表面看,這仿佛是一幅現實生活的真實圖景,但實際上不是,這是詩人想象出來的一幅圖畫。在這幅圖里,一方面是孩子,天真無邪;一方面是商人,追逐暴利。雙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天公似乎在執行公平的判決,把天真無邪的留下,把私欲強烈的淹死。這顯然反映著詩人自己的好惡和意向。因此說,這首詩毫無疑問的帶有象征的意義。孩子象征著旺盛而永恒的生命力,象征著純真,象征著快樂,象征著和諧。而天空和大海則象征著瞬息萬變的客觀世界,象征著“神”的公平意志和巨大的威力,象征著永無休止的運動。

這首詩雖然描繪的不是真實的現實生活畫面,但它畢竟反映出詩人童年時代曾經在海濱游戲過,與小伙伴們一起用沙子蓋房子,用樹葉編小船,拾石子和貝殼。如果不是這樣,那他也至少是看到過海濱玩耍的孩子們。他對孩子們做游戲時那充滿生活氣息的描述,也許正是他對自己童年生活片斷的留戀和甜蜜的追憶。這正表現出進入不惑之年的一代哲人的淳樸童心。泰戈爾是熟悉大海的,他對大海的描寫也使人感到一種震撼人心的壯美。我們在讀這首詩時,仿佛看到了大海那洶涌的波濤,聽到了大海那暴怒的咆哮。

八、生命的輪回

(《吉檀迦利》第37、69、70首,略)

在我們的觀念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在泰戈爾看來,人的生命是無限的。他認為,生命是一個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神”把一個靈魂賦予一個軀體,當這個軀體老邁腐朽之后,這個靈魂又在新的軀體里獲得生命;生命的永恒性來自“神”,來自宇宙的最高靈魂。至于某個具體的人,泰戈爾認為,他的一生如同是一次旅行,有起點也有終點,有出生也有死亡,這僅僅是生命過程的一個小小的片斷。而這個小小的片斷也可以劃分出若干更小的片斷,也有新舊交替,也有新生和死亡。這就是第37首詩中所表達的意思。

生命是運動的,生命運動的過程是在時間中完成的。泰戈爾在《吉檀迦利》第69首詩中把生命比喻為一股“泉水”,它不停地奔跑,流遍整個世界,而且還在“應節地跳舞”。意思是說,生命充滿了宇宙,就像“神”彌漫在整個宇宙空間一樣;生命的運動是有節奏的律動,是美好的、快樂的。下面兩句是對第一句的進一步闡發:大地上充滿了生機,如芳草鉆出泥土并花繁葉茂;生命的運動如大海的潮汐,起伏進退,節奏分明。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著充滿生機的生命世界,為生活在此時此地而感到驕傲。

在第70首詩里,詩人由生命的運動說到宇宙萬物的運動。古代的印度人認為,世界的運動就像是車輪在不停地旋轉,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也都像輪子一樣旋轉變化,時間是白天黑夜的不停轉換,季節是春夏秋冬地不停循環,生命也是在不停地輪回交替。泰戈爾的詩中雖然沒有提到輪子,但卻反映出了同樣的思想。

泰戈爾不愧為一代詩哲,他以形象的比喻,生動的語言,藝術地表述了他的哲學思想,以淺顯易懂的文字闡述了玄秘深奧的哲理。

九、死亡的頌歌

(《吉檀迦利》第86、91、95、103首,略)

《吉檀迦利》的最后十來首詩寫的都是有關死亡的問題,我們這里選四首,僅是其三分之一。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泰戈爾對死亡的認識和態度。

首先,泰戈爾認為死亡是“神”的意志,雖然是令人畏懼和悲哀的,但又是不可抗拒的。在第86首詩中,他把死神說成是聽命于上帝的仆人和使者,是從上帝的不可知處來臨的。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結束,意味著喪失一切,再加上人有求生的欲望和本能,因而對死亡感到恐懼和悲哀完全是人之常情。泰戈爾在這里表達的是世俗的情感,普通人的情感。但這僅僅是他對死亡看法的一小部分,而他的主要觀點還在后面。

其次,泰戈爾認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真正結束,而是生命的繼續,是生命的歸宿,是靈魂去和最高靈魂的會合。因此,熱愛今生,也應該熱愛死亡。這里選的另外幾首詩中所闡述的就是這一觀點。

在第91首詩里,泰戈爾用了一個巧妙的比喻,即把死亡比喻為一次新婚,比喻為新娘出嫁,以新娘與新郎的結合比喻個體靈魂與最高靈魂的結合。這個比喻并不是泰戈爾的發明,印度中世紀的虔誠派詩人,尤其是毗濕奴派詩人們就經常以男女性愛與結合為象征,以表示對大神的虔誠的愛,表示要與大神合一的強烈愿望。

在第95首詩里,泰戈爾認為,生,是在上帝撫育和庇護之中,猶如嬰兒在母親的懷抱;死,也是在上帝仁慈的愛撫下,猶如嬰兒從母親的另一只乳房得到安慰。既然如此,死亡就沒有什么可恐懼和悲哀的了。

于是,泰戈爾在第103首詩中又進一步把死亡說成是人生的歸宿,就像鶴鳥回歸山巢,雨水回歸大海,生命(靈魂)也要回歸到自己“永久的家鄉”。

泰戈爾在《惡的問題》一文中說:“生命作為一個整體,永遠不會把死亡看得很嚴重,在死亡面前它歡笑、舞蹈和游戲,它建設、貯藏并相愛。只有當我們把個別死亡的事實同生命整體分離時,我們才會看到它的空虛并變得沮喪。我們忘記了生命的整體,忘記死亡只是它的一部分……而事實是,死亡并不是最終的真實,它看起來是黑暗的,有如天空看上去是蔚藍的,但死亡并不是變黑的實體,正像并不在鳥的翅膀下留下它的藍色一樣。”結合這段話閱讀《吉檀迦利》有關死亡的表述,我們便會明白,泰戈爾對待人生和死亡的態度是嚴肅的、積極的。我們可以不同意他的某些說法,但我們不能不贊賞他的這種態度。在印度,特別是古代,一些人為了求得解脫,為了擺脫死亡的恐懼,而不敢面對現實生活,采取了消極避世的人生態度,但泰戈爾不是這樣。他認為,人生的時光是美好的,是寶貴的,不能浪費時間,要積極地“建設、貯藏并相愛”。這就是他在《吉檀迦利》第90首詩里寫的:“當死神來扣你們的門的時候,你將以什么貢獻他呢?呵,我要在我客人面前,擺上我的滿斟的生命之杯——我決不讓他空手回去。我一切的秋日和夏夜的豐美的收獲,我匆促的生命中的一切獲得和收藏,在我臨終,死神來扣我門的時候,我都要擺在他的面前?!?/p>

數千年來,人類一直在探索著人生的秘密,思考著生和死的問題。人們都希望長生不死,但都不得不面對死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想出了許多辦法,肉體的修煉也好,藥物的服用也好,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各個宗教也竭盡了全力。宗教是從精神入手來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的,那就是提出了關于靈魂的學說。印度教關于靈魂的學說我們前面已經說過,泰戈爾對于死亡的看法和態度也是受了印度教思想的影響。不過,他對印度教思想的接受是有取舍的,他所取的是積極的一面,并不因為死亡而否定人生。

最后,我們可以這樣說,《吉檀迦利》是一部生命的贊歌,它以詩歌的形式、藝術的手法,全面地反映了泰戈爾深邃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反映了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它帶給讀者的不僅是絢麗多彩的審美感受,還有發人深思的哲學思考。

原載季羨林、周志寬主編《泰戈爾名作欣賞》

薛克翹,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

品詩文網
導航:品詩文網 > 詩集 > 泰戈爾 > 當前頁
更多閱讀
猜你喜歡
最新閱讀
文章薈萃
精選專題

詩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