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鵪鶉冬景
蘇彥文
地冷天寒,陰風亂刮;歲久冬深,嚴霜遍撒;夜永更長,寒浸臥榻。夢不成,愁轉加。杳杳冥冥,瀟瀟灑灑。
【紫花兒序】早是我衣服破碎,鋪蓋單薄,凍的我手腳酸麻。冷彎做一塊,聽鼓打三撾。天那,幾時捱的雞兒叫更兒盡點兒煞。曉鐘打罷,已到天明,刬地波查 [1] 。
【禿廝兒】這天晴不得一時半霎,寒凜冽走石飛沙。陰云黯淡閉日華,布四野,滿長空、天涯。
【圣藥王】腳又滑,手又麻,亂紛紛瑞雪舞梨花。情緒雜,囊篋乏 [2] ,若老天全不可憐咱,凍欽欽怎行踏?
【紫花兒序】這雪袁安難臥,蒙正回窯,買臣還家,退之不愛,浩然休夸真佳。江上漁翁罷了釣槎,便休題晚來堪畫。休強呵映雪讀書,且免了這掃雪烹茶。
【尾聲】最怕的是檐前頭倒把冰錐掛,喜端午愁逢臘八。巧手匠雪獅兒一千般成,我盼的是泥牛兒四九里打。
【注釋】
[1]刬(chǎn)地:同“刬的”,依舊,照樣。波查:艱辛、磨折。[2]囊篋(qiè):用以裝書籍、文稿的箱子,后泛指書。
【賞析】
這是元代曲人蘇彥文僅存于世上的一篇元曲作品,描寫的是飽受官商摧殘之后的窮苦人的生活境況。
曲子開篇交代的是窮人的生活背景:廣漠的洪荒宇宙被寒冷所充斥,容身于苦歲嚴霜之中,夜似乎更加漫長。冷侵床榻,臥不成眠,人心苦不堪言。篇首的一句“杳杳冥冥,瀟瀟灑灑”,是曲中人對衣不蔽體的自嘲自嘆。曲中的主人公為疾苦而惆悵沮喪,眼巴巴期盼著快點天明,挨過一時算一時。然而天明日暖沒有多久,飛沙走石、霜雪烈風又襲長空,漫天雪花飛舞,主人公卻毫無欣賞的心情,因為他只知道苦寒和過冬的難處,而感受不到絲毫的天地之美。窮人過冬唯一個“苦”字能形容,沒有風花雪月的好事,也沒有踏雪尋梅的風雅。
所以在“紫花兒序”中,作者接連舉了數個典故,提醒世人在冰天雪地中是極難遇到好事的,也無欣賞雪景的情致。第一個典故指晉代周斐的《汝南先賢傳》中的“袁安臥雪”。晉時,一年冬天大雪封門,洛陽令到州里巡視災情,見家家戶戶都掃雪開路出門謀食,全城只有一戶人家門口沒有動靜,雪封路途,不可通行,正是城中名士袁安的家。洛陽令以為袁安已經凍死,叫人鑿門而入,看袁安窩在被里不動,便問何故。袁安說:“雪天人人饑餓受凍,我不想出門去麻煩別人。”洛陽令被袁安度人的心意所感動,將之舉為孝廉。
蘇彥文在《斗鵪鶉》里所描寫的寒士,與袁安一樣貧苦,但卻不可能像袁安般走運。不僅如此,寒士連像南朝宋代的呂蒙風雪天到寺廟討食的事情都不敢做,因為他怕與呂蒙遭遇相同的尷尬,被人趕回寄居所。又比如韓愈獲罪貶謫潮州遇雪感嘆、孟浩然灞橋風雪尋梅、柳宗元江上看漁翁垂釣、孫康映雪苦學、宋人陶氏掃雪烹茶的雅事,這些事情更不是貧苦寒士所能奢求。一個人如果冷得要死了,也就不會想到風雅之事。他只盼冬季快點過去,端午快點到來才好,那時天朗氣清,空氣暖和,容易覓食,也不用受凍。
未嘗窮人苦,不知世人貧。生活不夠艱難,同情之詞不過都是站在高處的觀望之語。久在外漂泊的蘇彥文大概曾經歷過《斗鵪鶉》里所寫的困窘日子,是以字字見血,聲聲控訴。而他也成了元代僅有的幾個關心農村生活的曲人之一。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