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五絕①(選三首)
竹籬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處處花。
無象太平還有象,孤煙起處是人家②。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③。
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④。
杖藜裹飯去匆匆⑤,過眼青錢轉手空⑥。
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⑦。
①熙寧六年(1073)春作于杭州通判任上。后竟以此為反對新法的罪證,而罹“烏臺詩案”。紀昀評曰:“五首語多露骨,不為佳作。”(《紀批》)王文誥則曰:“五絕并佳,而此篇(指其一)第一。”并批評紀昀:“曉嵐評此一路詩,皆非是。”(《集成》)
②“無象”二句:王文誥注引《舊唐書》:“文宗曰:‘天下何由太平,卿等有些意乎?’牛僧孺奏曰:‘太平無象,今雖未及至理(即至治),亦謂小康。若別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又案云:“‘還有象’,亦帶諷意,卻以下句瞞過上句。如著意寫炊煙,上句必不如是設想。”(《集成》)無象,沒有跡象。
③“慚愧”句:《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六:“慚愧,感幸之辭,猶云多謝也;僥幸也;難得也。”筍蕨(犼狌é),竹筍和蕨菜。蕨初生時似小兒拳,莖紫色,又名拳菜、紫蕨。
④“豈是”二句:《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韶,舜樂。《烏臺詩案》:“意言山中之人,饑貧無食,雖老猶自采筍蕨充饑。時鹽法太峻,僻遠之人無鹽食,動經數月。若古之圣人,則能聞《韶》忘味,山中小民,豈能食淡而樂乎?亦以譏鹽法太峻也。”
⑤杖藜裹飯:《莊子·讓王》:“原憲藜杖應門裹飯。”
⑥“過眼”句:王文誥案:“公奏狀:‘每見散青苗錢,則縣中酒庫暴增,鄉民有徒手而歸者,可為流涕。’是此七字注腳。”
⑦“贏得”二句:《烏臺詩案》:“鄉村之人,一年兩度夏秋稅,又數度請納和預買錢……因此莊家幼小子弟,多在城市不著次第,但學得城中語音而已。以譏諷朝廷新法青苗、助役不便也。”
上一篇:蘇軾《新城道中二首(選一首)》注解
下一篇:蘇軾《於潛僧綠筠軒》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