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①,窮巷牛羊歸②。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③。
雉?麥苗秀④,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⑤。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⑥。
注釋
①墟落:村莊。
②窮巷:隱蔽的里巷。
③荊扉:柴門。
④雉?:野雞啼叫。雉鳴叫?。
⑤依依:依戀不舍貌。
⑥吟式微:意謂作歸隱田園之想。《詩經·邶風》篇名,有句云:“式微,式微,胡不歸!”此取其義。
賞析
這首詩里面出現的很多意象,像“墟落”、“窮巷”、“牛羊”、“倚杖”、“荊扉”、“麥苗桑葉”、“田夫荷鋤”等,都是陶淵明詩里經常出現的。事實上,這首詩從語言、景物到主題,都很像陶淵明的田園詩。包括五古的形式,也與陶詩一脈相承。我們知道,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最杰出的代表,而這個詩派正是以陶淵明為二祖之一的(另外一祖是謝靈運)。事實上,陶淵明這個在晉宋南朝時期不被人重視的鄉間詩人,在盛唐田園詩人推崇他以前,只有蕭統對他做過一定的褒揚,王績在某些詩里表現出對他的認同(比如他最有名的代表作《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童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王績是隋末唐初的人,和陶淵明一樣是個隱士。陶淵明、王績這類既身逢亂世,又有桀驁不馴的性情的隱士,隱是隱了,卻又時常會有尋求人生價值的精神上的焦慮。所以王績的詩開篇就說“徙倚欲何依”,這“依”正是指精神上的依歸。最后說“采薇”,亦是用《詩經·小雅·采薇》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中的“曰歸”之意。我們明顯可以看到這首詩和陶詩以及王維《渭川田家》之間的聯系。其明顯的陶詩味道以及語辭、意象、韻腳,都說明王維的《渭川田家》正是通過學習這首《野望》而上承陶淵明的。到了盛唐,以王維為首的山水田園詩人,便開始大力地學習陶淵明的詩,這種學習成就了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派,反過來,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也成就了陶淵明的典范地位。
田園詩的基本精神是以自然真淳反對虛偽污濁,尋求心靈的自由和凈化,從這一點來說,王維與陶淵明是相通的。但盛唐與東晉的時代畢竟不同。陶淵明在當時動亂的時代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只好一生都在躬耕田園的生活中尋求人生的真諦,因此他的田園詩有一種深刻的內在思辨力。王維則身處盛唐,他和所有盛唐文人一樣,有高揚的政治理想,雖然后來隨著時代和個人經歷的變故,逐漸心向佛教,有歸隱之心,但是王維始終并沒有像陶淵明那樣真正辭官歸隱,親自躬耕于田園,所以他沒有陶淵明的那種哲理思辨,也很少有陶詩里那種蘊含理趣、思辨與景物相契合的境界。
但王維自有他的特色。事實上,對于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真正辭官歸隱甚至親自躬耕田園的是少之又少的,但他們對田園和歸隱有向往之心則是十之八九,正是在這一點上,王維《渭川田家》一類詩所營造的寧靜美好的田園風光和境界,比陶淵明那寫“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的辛苦躬耕、寫歉收甚至乞討,雖然真實卻有些沉重的田園生活,似乎更能吸引他們的目光、安頓他們的精神。有人說王維筆下的田園是美化了的田園,其實并非是王維有意美化,他有自己的莊園,并不需要親自躬耕,這決定了他的田園詩一定是從觀賞的角度獲得的印象,而“每個人眼里只看到他想看到的”,對于王維來說,田家的辛勞確實不是他很關注的,他所關注的,只是希望找到自己精神上的歸依,而他從眼前景的“歸家”獲得了暗示和慰藉,于是,他在田園詩里營造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上一篇:如何賞析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解讀古詩詩意、作者思想感情?
下一篇:《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注釋與賞析